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批“銀發(fā)力量”。他們利用所學所長服務基層、服務群眾;他們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用健康的心態(tài)感染著身邊人。五一期間,《幫幫團》推出特別策劃《重返“職場”的我們》。
福州60歲的鄭大姐退休快十年了,退休前,她曾在福州市晉安區(qū)醫(yī)院從事行政管理工作;退休后,她在三坊七巷進行義務講解六年,志愿服務時長已累計1000多個小時。
鄭大姐告訴記者,在當志愿者之前其實自己挺迷茫的:退休了,忽然間不知道要干什么,對未來失去了方向。直到有一次,她偶然聽到朋友在三坊七巷講解,一下就被吸引住了,覺得自己也可以用心做好講解這件事。
鄭大姐介紹,自己小時候曾在黃巷居住過一段時間,隨著歲月的增長,她對三坊七巷的情感與日俱增,但在當講解員前,她對三坊七巷的了解更多是停留在童年的回憶。
自從當上文化志愿者,鄭大姐通過講坊巷的故事、講福州的故事,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為了把游客“留在巷子里”,讓自己的講解能夠帶給游客更好的體驗感,鄭大姐選擇以學習講解的方式來“補課”。

鄭大姐說,她很喜歡身上的這套志愿者服裝,即使夏天再熱她也愿意穿著,因為它是一個身份的象征:只要穿上它,她就能以更高的要求投入講解工作中去。

一般正常的講解時間是一個半小時,鄭大姐有時9點半開始講解,一直會講到下午1點半才結束。鄭大姐感嘆:“三坊七巷有這么好的故事,應該去分享?!闭沁@樣的“分享欲”,讓她克服了“社恐”,學會了用有溫度、有情節(jié)、有交流的講解留住游客。
1000多個小時的志愿服務,丈量著一位退休職工對家鄉(xiāng)文化的深情。當我們還在焦慮“35歲危機”時,這位60歲大姐用行動證明:找到熱愛的事業(yè),人生永遠都是進行時。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