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歷四月初六日,民間有許多傳統(tǒng)習俗廣為流傳,迄今仍保留著。農歷四月初六是搶花炮的日子,搶花炮在少數民族地區(qū)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它不僅是一項體育運動,還是一項展示少數民族同胞勇猛、頑強精神的文化活動。不僅具有體育價值,還具有文化價值。今天農歷四月初六,記住“吃三樣,做一事”習俗,順順利利家幸福!

一、吃三樣
1、粽子
粽子是象征佳節(jié)團圓的美食,與農歷四月初六有著密切的聯系。 農歷四月初六這一天吃粽子,不僅能夠傳承中華文化,也是表達對節(jié)日的尊重和祝福。

食材:粽葉、糯米、紅小豆、紫米、大棗、蜜棗

做法:1、糯米洗凈,提前浸泡,大約3小時以上,這樣包出的粽子軟糯好吃。2、新鮮蘆葦葉洗凈,放到鍋里用水煮開,燜一會兒就出鍋。把煮好的粽葉用剪刀剪去蘆葦葉的蒂。3、拿3片蘆葦葉,蘆葦葉如果很寬2片就夠用,窩成一個漏斗的形狀。放入糯米,紅棗和花生米,上面再放上糯米,把上面的粽葉折下來,用線繩纏緊實,粽子就包好了。4、鍋里放上清水沒過粽子,電壓力鍋煮大約1小時足矣。如果是普通的鍋煮藥煮3個小時以上,粽子才會軟糯好吃,煮輕了粽子容易夾生,影響口感。煮好的粽子浸泡在鍋里,出地時候拿出,這樣粽子更入味更清香,特別好吃。

2、吃包子
每逢農歷四月初六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包包子,至于為什么四月六吃包子,很遺憾沒有查詢到確切的考據。雖然當地民間有多種傳說,最可靠的應該是民間說的用包子包住年豐。人壽年豐,日子才有奔頭。分享一款用海虹和韭菜蒸成的粗糧包子,皮暄軟餡鮮美,非常受家人的喜愛,我都能出鍋吃3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更喜歡吃!

食材:面粉600克,紫薯粉100克,酵母粉5克,韭菜適量,海虹2斤,鹽少許,花生油少許。

做法:1、把面粉和紫薯粉放入盆中,酵母粉加入溫水攪拌均勻,倒入面粉中,和成稍微軟一點的面團,蓋上保鮮袋靜置發(fā)酵成蜂窩狀。2、把2斤海虹直接放到鐵鍋中,不需要加水,蓋上蓋子,煮開,海虹開口就可以關火,去掉海虹的外殼,留取海虹肉,然后把韭菜摘洗干凈切碎,海虹和韭菜搭配是非常鮮美的。3、把韭菜和海虹中加入花生油拌勻,再加入適量的鹽拌勻,這個海虹韭菜餡就調好了,不需要加味精之類的調味,就非常鮮美。4、把發(fā)酵好的面團,使勁揉勻,分割成小劑子,搟成薄薄的包子皮。5、拿一個包子皮放上多一些的餡料,韭菜不太出菜,可以適當多放,這樣蒸出的包子餡料才不會太少。6、捏出褶子,和包餃子差不多,包成麥穗形狀,全部做好放到蓋簾上,蓋上濕布進行二次發(fā)酵,發(fā)酵至包子1.5倍大,用手掂起來輕飄飄的就可以準備上鍋蒸了。7、鍋里放入適量的清水,篦子上抹上植物油防止粘連,把二次發(fā)酵好的包子放上,大火燒開,改成中火蒸大約15分鐘,包子熟透,直接出鍋即成。韭菜包子切記不要蒸的時間太久,蒸的時間太久,韭菜會變色。8、蒸好的包子皮暄軟,餡料特別鮮美。

3、立夏飯
立夏飯,也叫"燒夏夏飯"。舊時漢族兒童立夏日燒的飯。流行于湘江杭州地區(qū)。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們向鄰家每戶討米一碗,稱"兜夏夏米"。挖上點筍,"偷"點蠶豆,用點蒜苗.立夏日將兜得的米與食材在露天煮飯,飯上放青梅、櫻桃等,分送日前給米的人家,第家一小碗。民間認為兒童吃后,可防中暑。

食材:粳米、薏米、臘腸、蠶豆、蒜、鹽

做法:1、準備食材,粳米泡半小時以上,臘腸、蒜瓣切片。2、熱鍋倒油,加入蒜瓣翻炒出香味后加入蠶豆、臘腸繼續(xù)翻炒。3、加入粳米、鹽,倒入生抽調味,繼續(xù)翻炒。4、加入薏米翻炒,基本炒干后裝盤。5、放入蒸箱,100度,20分鐘。靜候20分鐘后,立夏飯就做好啦,噴噴香哦!

二、做一事:
農歷四月初六是一個重要的祭祀日,很多地方都會進行各種祭祀儀式,祭祀祖先、祈求豐收。農歷四月初六日,這一天適合進行這樣的祭祀活動,以遙祭祖先,祈求家族平安和幸福。

看風花雪月,品人間美味!感謝閱讀峰兒廚房的美食分享,喜歡我的文章,請給予點贊、分享、收藏、關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動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