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后,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但是實際上,有出息的孩子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夠得償所愿。

這時候,一些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夠努力,但是殊不知,很可能是父母對孩子造成了負面的影響,從而導致孩子變得沒出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驚人的疊加效應:長大后沒出息的孩子,多半是受到家庭“3大陋習”的影響

什么是“疊加效應”?

就是我們在遇到一些好的事情時,接下來到來的“壞事”,可能會因此而變成“好事”。

當然,我們遇到一些壞事時,接下來到來的“好事”,也可能因此而變成壞事。

就比如,我們下班回家的時候堵車了,地庫停車的時候又蹭到墻了,心里滿是怨氣。

結果回家之后,面對老婆滿臉笑容迎接自己的場景,卻覺得是老婆不懂自己的艱難困苦,反而生氣了。

但實際上,我們原本應該為老婆笑臉相迎,而感到幸福,因為這是愛的表現。

這就是“疊加效應”,因為屢屢遇到“壞事”,而導致之后到來的好事變成了“壞事”。

又比如,工作中我們負責的項目成功了,發(fā)了不少的獎金,并且老板還給我們升職了,心里滿是幸福感。

在回到家之后,看到老婆做飯將廚房弄得一團糟,我們卻并沒有生氣,而是因為老婆在家做飯而感到幸福。

這也是“疊加效應”,因為連連遇到好事,所以接下來的“壞事”也變成了“好事”。

“疊加效應”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每個細節(jié)中,自然也包括父母教育孩子。

如果家長頻頻地展現出一些不好的習慣,那么,孩子也可能因此而導致陋習纏身,越長越沒出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么,到底家長的哪些“陋習”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呢?

①錙銖必較,鼠目寸光

小氣而目光短淺的家長,會給孩子的三觀帶來極大的危害,導致孩子不能夠以長遠的目光來看待事物,從而難以有所成就。

并且,那些吝嗇小氣、目光短淺的家長,往往認識不到自己的“摳門”,反倒覺得是“節(jié)儉”。

我們要知道“吝嗇”和“節(jié)儉”有一個顯著的區(qū)別:“節(jié)儉”是物盡其用,“該省省該花花”,并不會因為不想花錢,而不去購買原本我們需要的物品,從而導致一些事情被耽擱等。

“吝嗇”是無所不用其極的“不花錢”,并不會考慮到因此而帶來的各種間接性損失和負面影響等。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注意把握好“節(jié)儉”和“吝嗇”的區(qū)別,避免孩子每天只顧著思考如何“占小便宜”,而導致沒有時間去思考如何發(fā)展自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②自私自利,不懂感恩

有一些孩子長大之后,變得比較“不孝順”,而我們會發(fā)現,這些“不孝順”的孩子,往往也不會有什么出息。

這其實就是因為這些孩子不僅自私,而且缺乏感恩,不知道回饋,從而導致人脈缺失、機遇不再。

孩子的自私與不懂感恩,其實絕大多數都和家長有關。

比如家長在孩子小時候,經常喜歡溺愛孩子,孩子要什么給什么,從來沒有讓孩子體會到家長的付出,那么孩子就會覺得家長的付出是“正常的”,是不需要回饋的,是理所當然的,從而失去感恩的心,變得只顧自己。

所以,家長們要想孩子將來有出息,一定要注意兩點:

第一點,是不要過度溺愛孩子,要讓孩子看到家長的付出,體會到家長是因為愛才對自己好的,而不是理所當然。

第二點,是不要過度自私自利,孩子很可能會因為家長的自私而“有樣學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喜歡指責,否定他人

“指責型”家長的出現,對孩子來說簡直就是“災難”。

這些家長有個習慣,就是總是喜歡否定他人,不肯承認別人的優(yōu)秀與成果。

一方面,這會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負面的環(huán)境中,因為家長總是在自己面前指責他人或孩子,從而讓孩子變得自卑。

另一方面,會讓孩子“有樣學樣”,學會這種“言行習慣”,從而在以后的學習、生活、工作中,也會習慣性地指責他人。

而這樣做的話,不僅會讓孩子失去人際圈,還會讓孩子失去很多成長的機會。

畢竟看不到別人的長處,就無法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自己就很難“集百家之大成”。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注意關注自己的嘴,學會肯定他人的比如成果,學會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積極的成長環(huán)境。

結語

父母們都希望孩子有出息,也都會為了孩子的成長,付出很多。

不過,我們千萬要注意改正自己的陋習,避免我們的付出因為陋習,付之東流。

【互動話題】你覺得家長還有哪些陋習也會影響孩子呢?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