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法“巔峰時期”,并非唐宋,而是距今久遠的魏晉,它是書法史一大“里程碑”,如資料所述,承漢之余緒,規(guī)隋唐之法,開兩宋之意,啟元明之態(tài),特別是“書圣”王羲之的筆法,歷朝歷代名家,皆發(fā)跡于他。

不夸張的說,他是書法界的根基,若將其掌握,上至漢晉,下到唐宋、明清,基本就是“手到擒來”,輕松臨學,可惜這些精妙的筆法,只能在墨跡堪透,而王羲之的紙本,因朝代更迭,風雨侵蝕等,遭到毀壞,或者失傳。

妥善傳世的屈指可數(shù),實際上,學習魏晉筆法,不用只看王羲之、王獻之,早在晉唐,筆法乃是“重要機密”,僅有家族的核心成員,或者師徒之間,親口講述,手把手教導。

這種傳承方式,雖然有礙書法多元發(fā)展,但是極大程度,保留筆法的純正性,正因如此,只需鉆研“瑯玡王氏”一族,或者他們后人的真跡,就能掌握“二王”正統(tǒng)筆法。

譬如王羲之曾外孫——謝靈運,亦是隱藏的書法高手,史籍描述,大多在詩詞、文學層面,他是“山水詩派鼻祖”,被譽為“豪門才子”,這些光芒和稱號,掩蓋了書法,極少有人知其善書。

謝靈運身為王羲之后裔,自幼練字,尤善草書,精通“家傳筆法”,字跡婉轉(zhuǎn)靈動、遒勁沖和,并且文藝修養(yǎng)的加持,更是增加儒雅、高級的質(zhì)感。
更令人驚喜的是,目前臺北故宮博物院,發(fā)現(xiàn)一部《草書冊》,比《蘭亭序》更加神秘,它是謝靈運僅存的18幅真跡,大多是書信,篇幅短小,用筆自然。

采用中鋒運行,收筆含蓄回鋒,既有剛健的筋骨,還不乏靈動的勢態(tài),保證陰陽分布和諧,呈現(xiàn)出獨特的“中和之美”,字跡蘊含的章草古意,凸顯質(zhì)樸、天然之美,深化質(zhì)感和格調(diào),令人品之不竭。

這幅《草書冊》傳承有序,項元汴、梁清標、清內(nèi)府等人,均曾珍藏,來源可察,乃是貨真價實的真跡,卷尾還有名家題跋,比如顏延之寫道:“此冊玉版飛霞,星辰忽動,玄香起浪,風雨旋來,蓋極才人之致”。

因保存精善,字字清晰,無一處缺損,墨色生動,每個字的細節(jié),也詳盡可察,掌握正統(tǒng)“草法”,同時全卷共計1000多字,內(nèi)容完備,技法豐富而系統(tǒng),真正揭露古人“禁傳筆法”。

時常臨摹,可以學到正統(tǒng)“草法”,夯實基礎的同時,感受筆法的多樣處理,讓用筆和思維,得到提升且開拓,而且掌握此帖之后,臨學歷朝法帖,就會順藤摸瓜,輕松上手。

而今,我們對謝靈運《草書冊》,進行1:1超高清復刻,推出便攜經(jīng)折裝,全卷加入現(xiàn)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非常適合臨摹與欣賞,與原作毫無二致,見此品如見原作,市面獨此一家,若您喜歡可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quán),侵權(quán)抄襲者必究!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