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蹲在門檻上扒拉著飯,眼尾直往曬谷場的竹匾瞟。

竹匾里新收的麥種才曬了半干,天氣預報說明天有雨,可老輩人都說“有雨無雨,就看四月十一”。這四月十一到底是啥講究?為啥莊稼人年年盯著這天的云彩?
按老輩的說法,四月十一的天能兆未來——下雨怕澇,晴天盼收,全在這一天的陰晴里?!八脑率贿B綿雨,麥子水中魚兒吃”,村里王大爺總念叨這句,說早年發(fā)大水,麥穗泡在泥里發(fā)芽,魚群都往麥地里鉆。
可現(xiàn)在不一樣了,排水溝修得比胳膊粗,收割機突突突能直接開到地頭,真要連陰雨,搶收也有法子?但天氣預報又說,南方暖濕氣流正往北拱,北方冷空氣偏要往下壓,明日大概率是個雨日。
隔壁李嬸卻不信邪:“去年四月十一曬脫皮,收的麥子堆成山,‘四月十一晴,三日見白面’,老話還是靈驗的?!边@話聽得老周心里七上八下,手里的筷子在碗里攪出個漩渦——家里三畝晚麥剛抽穗,太濕怕爛根,太干又怕癟粒。
村東頭的氣象大喇叭突然響了:“明后兩天大到暴雨,低洼地塊注意排水!”人群里有人嘆氣,有人掏出手機給收割機師傅打電話,更多人抬頭看天,云層確實在往東邊壓。
可王大爺還在嘟囔:“老輩人看天吃飯,靠的是祖祖輩輩攢的經(jīng)驗,現(xiàn)在機器再厲害,天公的臉色還是要看?!边@話讓老周想起父親臨終前的話:“節(jié)氣是老祖宗刻在骨頭里的日歷,啥時候播種,啥時候收割,錯不得。

”但電視里的農(nóng)業(yè)專家說,農(nóng)諺有地域局限,現(xiàn)在得靠衛(wèi)星云圖、土壤墑情監(jiān)測,科學種田才能穩(wěn)產(chǎn)。到底該信老輩的俗話,還是聽現(xiàn)在的科技?
地里的莊稼可不管這些,它們只認水夠不夠、太陽足不足。
就像前年四月,明明農(nóng)諺說“晴收雨澇”,可一場突來的冰雹把玉米砸得稀巴爛,天氣預報也沒料到。
這老天爺?shù)男乃?,真是越來越讓人摸不透了?/strong>
不過對咱莊稼人來說,不管晴雨,該做的活兒不能停——雨來了排水,晴了就追肥,總不能等著天吃飯。
只是看著天邊的云,老周還是忍不住琢磨:要是四月十一這場雨能勻著下,不澇不旱,該多好。

這樣的盼頭,怕是每個種地的人心里都有,不管是靠老經(jīng)驗,還是靠新科技。今年的收成究竟如何?
且看這四月十一的天公臉色,也看咱手里的活兒有沒有做周全。說到底,農(nóng)諺是老輩人的智慧,科技是新日子的幫手,可真正的收成,還得靠天、靠地、靠自己。你要說農(nóng)諺準不準?
老周覺得,信一半,留一半,日子總要往前奔,總不能讓老規(guī)矩捆住了手腳。
但有些東西,像“人勤地不懶”的道理,不管啥時候,都不會變。這場四月十一的雨,終究還是落了下來,雨點打在曬谷場的竹匾上,噼里啪啦響成一片。老周披上雨衣往地里跑,褲腳很快沾滿了泥——他知道,雨多了要排水,可莊稼也等著這場水灌漿呢。
天公的臉色,莊稼人的活路,就在這晴晴雨雨里,一年又一年。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