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頭蹲在田埂上,盯著灰蒙蒙的天,手里的旱煙吧嗒吧嗒冒火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今兒個立夏,偏巧趕上“甲戌日”,村東頭的老槐樹底下,幾個老漢正掰著指頭數(shù)日子。“立夏逢換甲,有雨也別下”,這話打小就在耳邊轉,可現(xiàn)在年輕人誰信這個?干支歷法里,“甲日”是頭一個輪回,老輩人說“甲日晴,十日晴;甲日雨,十日雨”,尤其“雄甲”撞上立夏,準沒好事。

去年鄰村老張貪晚收麥,趕上連陰雨,半畝地的麥子全在穗上發(fā)了霉,最后拉去喂了牛。今年天氣預報說午后有陣雨,可地里的小麥正灌漿呢,穗子沉甸甸的,就怕雨水泡了麥粒。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換甲不換甲的,現(xiàn)在都有氣象衛(wèi)星了,還信老黃歷?”村西的小年輕小趙扛著鋤頭笑。

可他不知道,他爹偷偷在廂房備好了塑料布,就等雨來搶收——老輩人的規(guī)矩,寧可信其有。江淮一帶的田畈里,早稻剛插完秧,按說雨水是好的,可“雄甲雨”帶著寒氣,秧苗遲遲不返青,急壞了種田人。農諺里的“有雨也別下”,不是求天別下雨,是怕這雨開了頭就收不住,連著十天半月陰沉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就像前年立夏,也是“甲戌日”,雨一下就是七天,收割機進不了田,人工割的麥子堆在場上,全捂出了芽?!艾F(xiàn)在有排水渠、有烘干設備,還能讓雨淋壞了收成?”鎮(zhèn)上的農技員小王總這么說。

可真正在地里刨食的人知道,機器再厲害,也抵不過老天爺連番下雨,地濕得踩進去拔不出腳,啥設備都白搭。北方的麥田最怕“濕麥頭”,雨水一多,赤霉病跟著來,輕則減產,重則絕收,這不是鬧著玩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村里的老段頭,每次遇到“換甲日”,必定提前三天挖排水溝,他說:“老祖宗的話,是拿收成換的教訓?!蹦阏f這是迷信吧,可年年趕上“換甲雨”的年份,收成總比別的時候差,連著三年的數(shù)據(jù)都擺著呢。年輕一輩覺得過時的規(guī)矩,在老農人眼里,是刻在骨子里的警覺——天有不測風云,早準備總沒錯。

就像“立夏十日三樣黃”,枇杷、杏子、小麥熟得快,趕上雨天收不及,爛在地里可沒人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雄甲”為啥怕雨?老輩人說陰陽相沖,陽氣被雨水壓了頭,往后日子潮氣重,莊稼易生病。

科學來講,立夏前后冷暖空氣交匯,“換甲日”若降雨,確實容易形成持續(xù)性降水,符合氣象規(guī)律??杉幢阒涝?,農人心里還是犯堵——再好的解釋,也擋不住雨水泡了收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皖北的李大姐望著天邊的烏云嘆氣,她家五畝麥子還沒割,收割機卻因為下雨停了工。

這時候才明白,老諺里的“別下”,是多少代人在雨中總結的無奈,是對老天爺?shù)难肭?。有人說現(xiàn)代農業(yè)靠技術,可技術能算準哪片云下雨,卻算不準人心對天氣的敬畏。就像小杜去年吃了虧,才在手機里記下“立夏換甲日,下雨收緊繩”,這不是落后,是疼醒的記性。

“夏前換甲子,有雨也別下”,這話傳到現(xiàn)在,早不是簡單的天氣預言,是刻在農事里的警鐘。你問有沒有例外?當然有,可老農人不敢賭,賭一次可能就是一年的辛苦打水漂。

說到底,農諺不是迷信,是一輩輩人用汗水和教訓寫成的“種地指南”,信不信由你,疼可是真的。

如今氣象站的設備越來越先進,可老段頭還是習慣抬頭看天,他說:“機器是幫手,老天的脾氣還得自己摸。

”這場立夏的“換甲雨”,下在了地里,也下在了農人的心里——收成面前,誰能不慌?老話說的不是天,是一輩輩人砸在地里的教訓,信與不信之間,藏著對土地最深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