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由 AI 生成

本文編號 241121

全文共有 44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今天的推送,想跟大家分享4個很常見、又很隱蔽的壞習慣。

之所以隱蔽,是因為它們都高度依賴于大腦的底層原理,潛藏在我們的意識層面之下,難以被我們意識和覺察到。

但如果放任不管的話,它們會對我們的心智和思維產(chǎn)生影響,拖累我們成長的腳步。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給你一點啟發(fā)。

1. 信息劣化

你一定聽說過一句話:「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是真理」。

但我想告訴你的是:其實不需要一千遍,幾遍就可以了。

我在《打開心智》中提到過一個效應(yīng):認知流暢性。一個常見的現(xiàn)象就是:一個虛假的信息,只要在我們面前多出現(xiàn)幾次,我們就會慢慢失去對它的警惕性,更容易無意識地接受它。

為什么呢?原因在于:大腦的底層需求是節(jié)能。任何一條假信息,當它以新信息的面貌出現(xiàn)時,大腦會產(chǎn)生一個警覺的信號,要求我們詳細檢查它,以判斷如何把它容納進我們的「預測框架」里。

但一旦它第二次、第三次出現(xiàn),由于它已經(jīng)從一個新信息變成了舊信息,大腦分配給它的資源就會急劇減少 —— 這是很合理的,如果對所有信息都分配充足資源去分析的話,大腦很快就不堪重負了。

這樣一來就導致:一條信息只要多出現(xiàn)幾次,大腦對它的熟悉感會提高,而警惕性會降低。我們會大致記得有這回事,但不會刻意地去思考和分析它。

這時,只要出現(xiàn)跟它密切相關(guān)的場景,它就很容易被我們下意識地想起來,被我們調(diào)用、采納,用來處理問題。

一旦走到了這一步,它就已經(jīng)從一條外在的信息,被我們內(nèi)化,變成了我們立場和觀點的一部分。

這就更難擺脫它了。因為一切試圖對它進行甄別和剖析的行為,都會被我們下意識的防御機制擋在外面,難以穿透。

綜上所述,讓大腦相信一條假信息的過程,需要幾步呢?只需要三步:

1)當它第一次出現(xiàn)時,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

2)多次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大概三到五次即可,讓我們記住它;

3)在我們記住它之后,再出現(xiàn)類似的場景,讓我們能夠去調(diào)用它。

所以,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從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準確地識別出假信息、并把它排除在腦海之外,你實際上只有一次機會:那就是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

一旦你錯過了這次機會,它就會混入大量的其他信息里面,更難以被發(fā)現(xiàn)和篩選出來了。

因此,我們強調(diào)「批判性思維」,其實也就是這么一個道理:當我們看到一條自己關(guān)心的信息時,盡量先去判斷它的可靠性,判斷自己是否要采納它、接受它,避免被虛假信息「污染」我們的認知。

關(guān)于批判性思維的內(nèi)容汗牛充棟,也不是幾篇文章能講清楚的,這里分享幾條我自己在用的小技巧。

1)判斷事實和出處:

這條信息提供的事實有沒有證據(jù)?這個證據(jù)有沒有較為可靠的出處?有沒有提供可以查證的方式?

2)判斷視角和立場:

這條信息是否只站在某個立場上,為某種觀點辯護,只提供單一視角?還是能夠盡量提供更全面的視角?

3)判斷目的和結(jié)果:

這條信息是能夠幫你更好地做出判斷、變得更冷靜,還是旨在煽動你的情緒、挑動和引起對立?

這三條技巧,未必能夠幫你100%判斷所有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但一定能幫你對存疑的信息打一個問號,保持對它的警覺,避免下意識的盲從和盲信。

2. 思維鈍化

我經(jīng)??吹剑簧偃擞羞@么一個習慣:看到一個新的知識點時,總會下意識地說:這不就是 XXXX 嗎?

這里的 XXXX,往往是某個已經(jīng)知道的知識點。他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思維習慣:每當接觸到一個新事物,總是會從已經(jīng)知道的舊事物里面,去找到一個最接近的對象,然后把兩者等同到一起。

這就叫思維鈍化。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認知風格」,它可以分為思維鈍化和思維銳化。

兩者的區(qū)別是什么呢?當你面對一個新信息時,鈍化,意味著你更喜歡放大它跟舊信息的相似性,把它歸為舊信息的一類;而銳化,則意味著你更容易關(guān)注到它的差異性,更傾向把它從相似的事物里面區(qū)分出來。

心理學家 Harry Morgan 發(fā)現(xiàn):跟習慣鈍化的人相比,銳化的人對新知識往往會有更準確的理解,并且能夠更好地把新信息跟舊信息聯(lián)系起來。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對知識的編碼和儲存更有序。

反過來,習慣鈍化的人,往往把知識的特征雜亂無章地混合在一起,對知識的儲存更無序。他們通常過度簡化了知識的關(guān)鍵特征,忽略相似但不相同的事物的區(qū)別,這導致他們在提取知識時會非常模糊。

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導致這樣的后果:

  • 這個方法在別人那里很好用,但為什么到了我手上就不靈了?

  • 這個道理看起來很簡單啊,為什么他們能思考得這么深刻?

  • 同樣接觸過這些東西,為什么別人能舉一反三,用來解決實際問題,我就完全想不到?

原因就在于:思維鈍化的人,并沒有真的去掌握和內(nèi)化新的知識,而是把它們簡化、壓縮了。它看起來能夠節(jié)約大腦的儲存空間,但實際上并沒有真的被消化。

可能有人會說:學習不就是要舉一反三、要將新知識跟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嗎?是的,但這里有一個本質(zhì)的區(qū)別:思維鈍化,是把 A 和 B 等同起來,問自己「這個 B 不就是 A 嗎?」

而真正有效的聯(lián)系是這樣:A 和 B 有什么樣的關(guān)系?它們的共同點是什么,不同點又是什么,分別適用于什么場景、解釋什么問題?

這就是一種思維銳化的表現(xiàn):不是停留在「它像什么」,而是進一步去審視和追問「它究竟是什么」。

這背后的原理很簡單:思維銳化,意味著你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去真正理解一個知識點,那么大腦就會更牢固地記住對它的理解,從而更加精確地把它放入對應(yīng)的框架里。

而鈍化,其實是一種偷懶的表現(xiàn),它企圖用更少的資源耗用去得到更好的效果 —— 但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樣都只會適得其反。

所以,下一次當你下意識地問「這不就是XXXX」時,請注意到這一點,并把它替換成「它跟XXXX有什么不同?」

這才能讓你真正地學到東西。

3. 負向強化

大腦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原理:我們對任何事物的行為和反應(yīng),其實都在塑造著對它的認知。

什么意思呢?舉個例子:當你看到一篇自己喜歡的文章,你點贊、留言、轉(zhuǎn)發(fā),意味著什么呢?僅僅只是告訴別人「我喜歡這篇文章」嗎?

其實不僅如此。這個行為更深層的含義是:它給了大腦一個信號,要求大腦強化一個信念:我喜歡這樣的文章。

打個比方,你先前對它的喜愛程度可能是50,點贊之后,它會變成51,再次看到類似的東西、再點贊,就變成52……以此類推。

也就是說:我們對不同事物的態(tài)度,其實并不是一開始就決定好的,而是借由我們一次次的行為,被不斷塑造和完善的。

大腦的本質(zhì)是一臺貝葉斯機器。它對世界會有一個初始的模型,然后,隨著我們一次次的行為、判斷和決策,不斷調(diào)整這個內(nèi)在的模型,讓它變得更完善、更準確。

所以,我們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不是由某幾個重大的決定左右的,而是由每一天那些細微而重復的行為來決定的。

但許多人最常犯的誤區(qū)就是:明明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想要成為的方向,但日常生活中依然遵循著習慣在行動,而這些習慣,又跟自己的方向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比如:明明想成為一個行動力爆表的人,但每天連起床都要掙扎大半天;

想成為一個深度思考的人,但閑暇時候都在刷短視頻和信息流;

想成為一個決策果斷的人,但日??陬^禪永遠都是「隨便」「都行」……

這相當于在負向強化大腦,讓大腦朝自己不想要的方向前進。怎么可能成功呢?

就像我經(jīng)常舉的例子:許多容易焦慮的人,很容易陷入這么一個惡性循環(huán)里面:

  • 因為容易焦慮,所以容易產(chǎn)生不安全感;

  • 因為感到不安全,所以總會下意識地掃描周圍環(huán)境中可能存在的威脅,一定要考慮到最壞的情況;

  • 于是,更容易對這些不確定的最壞情況感到恐懼,這就又產(chǎn)生了焦慮……

這同樣是一個負向強化的過程:因為害怕焦慮,所以希望提高可控性來讓自己不焦慮,結(jié)果由于發(fā)現(xiàn)許多事物不可控,反而提升了自己的焦慮。

要改變這種狀態(tài),你需要的,是把負向強化轉(zhuǎn)變成正向強化。

舉個例子:你想成為一個平和、從容、淡定的人,其實只需要做這么一件小小的事情:

當你跟別人爭論的時候,如果你想發(fā)火、想吵架、想陰陽怪氣、想罵人……試著先停下來,深呼吸4次,等待10秒鐘,然后盡量平和地、友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這個行為不在于說服別人,更不在于跟別人爭個輸贏,它的意義是:告訴大腦,我想成為一個平和從容的人,請將我的性格和情緒反應(yīng),往「平和從容」這個方向撥動一下。

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的: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努力按照對應(yīng)的模式去生活。盡管你的生活方式離「想要的樣子」可能還有一點距離,但你每天所做出的行為、習慣、判斷,都是在推動著大腦,讓大腦離它更近一步。

把負向強化轉(zhuǎn)變成正向強化,把生活中的每一次行為,看作鍛煉和強化大腦的機會,你才能真正有效地做出改變。

4. 自我弱化

許多人之所以喜歡拖延,其實可能是出自一個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原因:為了把事情搞砸。

乍一看,你可能會覺得很離譜:這怎么可能呢?有誰愿意把事情搞砸?怎么會有這樣的人?

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很常見但又很隱蔽的心理機制。它的原理是這樣的:

有一件事情,我覺得我應(yīng)該把它做好,我也必須把它做好,但實際上我沒有信心做好它,那么,我就會下意識地拖延它。

這樣一來,只要我們一直不去做,我們就能夠自我安慰「我是能把它做好的,我只是現(xiàn)在還沒去做而已」;

同樣,如果我們把它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匆忙解決掉,導致它完成得不是很好,我們也可以自我安慰:「我原本是可以把它做好的,只是因為沒時間了」。

再比如:我們有一個想法、點子、計劃,但一直沒有去行動,最深層的原因可能是:只要不去真的行動,我們就能一直保持一種美好的幻覺:「我是有能力的,只要我去做,就能把它做好?!?/p>

而一旦真的采取行動,我們可能會遇到許多障礙,發(fā)現(xiàn)自己過度樂觀估計了,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優(yōu)秀……這種美好的幻覺瞬間就會破滅。我們會意識到:我們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有能力。

這種機制,就叫作「自我妨礙」,它事實上就是一種自我弱化:為了避免「我能做好」的想象破滅,寧愿自己弱化自己,讓它做得沒那么好,來維護「我能做好」的自我認知和信念。

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說白了,就是對自我的過高期望和過度自信。這種自信并非建立在實際的能力基礎(chǔ)上,而是建立在「我應(yīng)該能做到」的想象上。

我們是先有意無意地建造出了一個理想的、完美的自我認知,再為了維護這個自我認知,不惜去把事情搞砸。

本質(zhì)上,我們?nèi)狈邮茏晕业挠職?,不敢去接受那個真實的、可能沒有想象中那么出色的自己,害怕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被破壞,害怕自己的真實水平暴露在別人面前,害怕直面理想與現(xiàn)實的心理落差。

但是,維持著這么一個虛假的自我形象,有任何意義嗎?其實沒有。我們什么都沒有得到、什么都沒有做成,只是在內(nèi)心上讓自己感覺更好受了一點而已。

所以,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是放下對自己過度的期待和「偶像包袱」,告訴自己:生命很長,我們永遠有成長的機會,現(xiàn)在做得好不好并不能說明什么,但現(xiàn)在倘若不全力以赴,那就是白白浪費了一次成長的機會。

一旦你把目光從眼前一城一地的得失抽離出來,拔高,去關(guān)注三年、五年、十年,關(guān)注更長遠的未來,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當下自己覺得無法放手的得失,其實也不過是漫長人生中的一朵小小浪花而已。

因此,不妨把每一次抉擇,都看作是一次訓練自己、讓自己保持成長的機會。你去逃避,就相當于放棄了一次成長。

這才是真正的得不償失。

—— 閑聊時刻 ——

簡單總結(jié)一下今天的文章:

習慣1:信息劣化。多次重復接收假信息,你就會不知不覺地相信它。

破解策略:用批判性思維,在第一次見到時審視和質(zhì)疑它。

習慣2:思維鈍化。習慣性將新知識和舊知識混為一談,容易產(chǎn)生錯誤認知。

破解策略:關(guān)注不同的地方,而不是相同的地方。

習慣3:負向強化。日常行為跟想要的方向不一致,會導致你事倍功半。

破解策略:注意每一個細小的行為,把它作為訓練大腦的機會。

習慣4:自我弱化。為了維護過高的自我形象,導致下意識的拖延和回避。

破解策略:面對和接納真實的自己,把每一次行動看作成長的機會。

一個小小的學以致用: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不妨轉(zhuǎn)發(fā)分享 一下, 給大腦一個正向強化的信息,告訴大腦「我喜歡這樣的文章,多來點」。: )

謝謝你的喜愛~

歡迎你分享,留言,在看

以及,歡迎將我星標

這樣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推送喔

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THE END

- 晚 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