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優(yōu)米MaMa~
自從優(yōu)米上學后,就特別羨慕別人家自律又自信的娃。平時上網(wǎng)看到一些學霸父母們分享育兒經(jīng)驗,也會格外留意,有時甚至還會記下筆記。
相信不止我這樣,只要為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為自信、自律且內(nèi)心強大的那個呢?
自從成了育兒博主,碰到了不少父母,有學霸父母,也有學渣父母,和他們交流后發(fā)現(xiàn):孩子長大后到底是否能成為有良好品格的人,其實和父母平時的日常互動非常相關。

比如,如果從小就對孩子非常嚴厲,雖然孩子會變得聽話,但長大后有一定的能力了,就會變得非常叛逆;而如果對孩子放任自流,雖然看似給了孩子極大的發(fā)展空間,但孩子也會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注而變得患得患失。
那到底什么樣的父母,更容易養(yǎng)出自信、自律的孩子呢?翻了不少資料,也調(diào)研了不少學霸父母,我發(fā)現(xiàn)幾個特征。
父母要坦誠表達真實想法
如果你心情不好,孩子又一直在煩你,你會怎么說?
你是否會說: “你怎么這么不懂事,沒看到爸爸媽媽心情不好嗎?”
但知道嗎?這句話看似在真實表達,實則充滿了謊言。

我們把自己的心情不好,歸結為孩子的不懂事,但事實上我們可能只是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難題。
這些飛來橫禍式指責,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和自責,逐漸形成過度敏感、討好他人的性格傾向,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如履薄冰。
事實上,我們大可坦誠地告訴孩子:“寶貝,爸爸媽媽今天工作上遇到了一些難題,心情不太好,需要一些時間和空間來調(diào)整,希望你能理解。”
這樣的表達不僅能讓孩子明白父母情緒的根源,避免將父母的負面情緒歸咎于自身,還能為孩子示范如何健康地表達情緒和處理壓力。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強調(diào),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與父母的互動和溝通。

當父母能夠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與需求時,孩子便能逐漸學會準確地解讀他人的情感信號,建立起良好的人際溝通模式。
反之,若父母總是將真實情緒隱藏在指責和抱怨背后,會讓孩子如履薄冰,時刻擔憂自己的言行是否會引發(fā)他人的不滿。
這些孩子在面對挑戰(zhàn)時會更容易自我否定,也更容易削弱自律能力,畢竟他們的精力過多地消耗在揣摩他人心思上,而非專注于自身的成長與發(fā)展。
父母要懂得接納
生活中經(jīng)常聽到,“你怎么這么笨,這么簡單的題都做錯!”、“這道題我都講了多少遍了,你是豬嗎?”類似的指責。
雖然有時父母是恨鐵不成鋼,但過分的指責不會對孩子起到激勵作用,只會讓孩子自尊受到嚴重打擊,從而讓孩子變得膽小怯懦,不敢輕易嘗試新的挑戰(zhàn)。
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每個人都渴望被尊重和接納,孩子更是如此。

兒童行為研究專家發(fā)現(xiàn),只有當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接納時,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便會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為自信和自律的品質奠定堅實的基礎。
真的很想告訴父母們:孩子的一輩子很長,他們的人生,我們注定不能完全參與??梢灶A見我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苦難和阻礙,但這些終究會過去。
現(xiàn)在他的一次考試失誤不代表什么,充滿指責和謾罵的家庭養(yǎng)不出自律上進的孩子。
只有那些無論成功或失敗,都能感受到被父母深深愛著的孩子,才更容易激發(fā)出內(nèi)在的動力,更容易有勇氣面對困難,勇于嘗試新事物,進而逐漸培養(yǎng)出自律的品質。
父母要學會控制情緒
你有沒有對孩子大喊大叫呢?有沒有曾當著孩子的面和家人吵過架?
研究發(fā)現(xiàn),生活在情緒失控家庭的孩子,長期處于恐懼和不安之中,他們會認為情緒爆發(fā)是解決問題的方式,無法專注于自身的成長和學習,自信和自律更無從談起。
情緒穩(wěn)定的父母能夠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安寧的家庭氛圍,如同溫暖的港灣,讓孩子在其中茁壯成長;

而情緒波動大、容易失控的父母則會使家庭環(huán)境充滿緊張和不安,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巨大的沖擊和創(chuàng)傷。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父母的情緒管理方式自然成為他們學習和模仿的重要對象。
當父母在面對壓力和挫折時能夠保持冷靜、理智,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解決問題時,孩子便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應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zhàn)。
他們明白困難是暫時的,會努力克服,更容易培養(yǎng)出堅韌不拔的品質和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為自信和自律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父母要給予孩子自主權
為人父母,不管孩子多大,我們總覺得他還是個孩子,所以我們會無意識地幫孩子做很多決定。
小到孩子明天穿什么衣服,大到孩子未來要學什么專業(yè),我們恨不得幫孩子全部包辦。
但你知道嗎?自主權的賦予,是培養(yǎng)孩子自信和自律的關鍵因素之一。

隨著孩子們的長大,他們會渴望擁有獨立思考和決策的權利,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世界、嘗試新事物。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孩子被允許在適當范圍內(nèi)自主選擇時,就會對自己的行為產(chǎn)生更強的責任感,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其中。
這就是為什么,孩子自己選擇的興趣班,普遍都比父母選擇的更容易堅持的原因。
尊重孩子的選擇,不僅能讓他們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還能讓他們學會權衡利弊、做出決策,這對于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至關重要。
過度包辦孩子的一切,替孩子做決定,孩子就會失去鍛煉自己能力的機會,逐漸形成依賴心理。
孩子會覺得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并不重要,缺乏對自己能力的信任,從而在面對問題時缺乏自信。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律性也會受到影響。
都說有一類父母,不管什么樣的孩子,只要他們在,孩子就一定會變得更好,期待我們都能成為這樣的父母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