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問:我沒上過育兒課,也不懂心理學,能不能教好孩子?
其實,能不能“教好”孩子,不在于你會不會講大道理,而在于,你每天能不能“說對話”。
父母常說3句“口頭禪”,孩子將來能“干大事”,說一句都了不起。

一:“你再想想,還有沒有別的辦法?”
你有沒有遇到這種情況:
孩子寫作業(yè)卡殼了、拼圖拼不出來了、游戲通關(guān)失敗了,第一反應(yīng)不是問“怎么辦”,而是直接說:“我不會!”、“我不行!”、“我不做了!”。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常常會忍不住脫口而出:“你怎么這么......”
其實,這不是孩子笨,也不是他懶,而是他的“思維肌肉”還沒練起來。
很多父母會忍不住上去幫他搞定,甚至直接說出答案。
可是,這種“你不會我來幫你”,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依賴、越來越不敢自己動腦。
而一句“你再想想,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就像一只溫柔又堅定的手,把他從“放棄”里拉出來。
“你再想想”這五個字,其實是在告訴孩子:
●我相信你還有潛力沒用完;
●你不需要立刻有答案,只要愿意再動一下腦筋,就值得被鼓勵;
●放棄不是唯一的出路,嘗試才是解決問題的起點。
當我們愿意做孩子思考路上的陪跑員,他才有機會長出屬于自己的判斷力、創(chuàng)造力和韌性。
你會發(fā)現(xiàn),慢慢地,他真的會說:“那我換個方法試試。”
他不再等著你救場,而是學會了“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有遠見的父母,不急著喂答案,而是教孩子:別怕難,腦子是越用越靈的。
這不就是未來真正的“能干大事”的底氣嗎?

二:“沒事,失敗了也沒關(guān)系,起碼你試過!”
我見過很多媽媽,在孩子失敗后第一反應(yīng)是:
“你怎么沒考好?”
“是不是沒認真準備?”
“我不是提醒你了嗎?”
我們是著急的,是心疼的。可在孩子心里,這些話聽上去,就是——“你不夠好”、“你不聽我話”。
朋友女兒三年級第一次參加朗讀比賽,緊張得忘詞,跑下臺后,眼淚啪啦啪啦流。
老師都還沒說什么,她就不停說:“我太丟人了,別人都記住了,我失敗了。”
朋友抱著她說:“沒事,失敗了也沒關(guān)系,起碼你試過?!?/p>
女兒哭了一會,自己擦干眼淚說:“我下次還要參加,一定要比這次做得好!”
朋友說的這句話,很簡單,但背后藏著幾層深意:
?你的勇氣被我看見,比結(jié)果更重要;
?失敗不是終點,而是過程的一部分;
?媽媽愛你,不是因為你成功,而是因為你努力去做了。
失敗是每個孩子的必經(jīng)之路。如果我們只在孩子贏了才夸他,孩子就只敢贏,不敢輸。
可是能干大事的人,從來都不是從不失敗的人,而是敢試、敢錯、敢站起來的人。
“沒事,失敗了也沒關(guān)系,起碼你試過!”這句話,是在給孩子心理免疫力——一種在風里雨里照樣敢走下去的勇氣。
別怕孩子哭,怕的是他不敢再站上臺;
別怕孩子輸,怕的是他以后連開始都不敢。
一句“你試過就很棒”,說出口那一刻,可能改變的,是他一生面對失敗的姿態(tài)。

三:“你說得對,我們來一起看看,還能怎么做得更好”
一位寶媽分享說,有一次,我忙著趕工作進度,兒子突然跑過來說:“你總讓我寫作業(yè)、寫作業(yè),我都沒時間玩了!”
她正煩著,差點吼回去:“玩、玩、玩,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你還想怎么玩?!”
但她忍住了,深吸一口氣,說:“你說得對,最近確實作業(yè)很多。我們一起來看看,能不能安排得更合理點?”
他愣了一下,然后笑了:“真的嗎?我們一起想辦法?”
寶媽說,在與孩子溝通時,只要我們稍微換一種方式回應(yīng),孩子就會從“情緒對抗”變成了“合作思考”。
不得不說,寶媽的處理方式很智慧,她的這句口頭禪,魔力在于:
●沒有否定孩子,而是在承認他的感受;
●不是單方面命令,而是在平等地解決問題;
●父母不做評判者,而做合伙人。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講理,而是我們沒給他說理的空間。

“你說得對,我們來一起看看,還能怎么做得更好”這句話,就是在悄悄幫孩子搭建一種溝通模型——表達 → 被傾聽 → 共建解決方案。
說實話,這種溝通模式,比“你聽我的”更花時間。
但它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往往更有主見、也更有邊界感。
長大后,他不會什么都要“贏”,但他懂得怎么去“談”,怎么去“協(xié)作”,怎么“帶人一起往前走”。
這不就是未來做領(lǐng)導、做決策、做創(chuàng)造的底氣嗎?
教育,從來不是拼娃,更不是拼父母的學歷,而是拼父母有沒有“會說話的智慧”。
一句口頭禪,也許只是日常的一句話,但在孩子心里,就是一束光、一面鏡子、一把鑰匙。
你說的話,終將成為孩子的世界觀。你種下怎樣的語言,他就會長出怎樣的人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