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與密州,有不解之緣。
北宋神宗熙寧七年,蘇軾因與王安石變法意見不合,回京不能,只好自請到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當時的他,政治失意,升遷無望,卻在這北方小城找到了創(chuàng)作的沃土。
密州兩年多的時光(1074-1076),蘇軾寫下20首詞作,其中四首尤為經典,被后世稱為“密州四曲”,它們分別是:《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贰督亲印っ苤莩霁C》《望江南·超然臺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這四首詞風格迥異,卻共同奠定了蘇軾在詞史上的地位:既有悼亡詞的深情,豪放詞的壯闊,也有中秋詞的千古第一。它們不僅是蘇軾個人創(chuàng)作的轉折點,更推動了宋詞從“艷科”向多元題材的轉變。
一、首開悼亡詞的千古絕唱《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寫于蘇軾結發(fā)妻子王弗去世十年后。
在蘇軾之前,悼亡主題多見于前人的詩(如潘岳、元稹的作品)。詞壇多寫風花雪月,悼亡詞極少。蘇軾首次以詞的形式悼念亡妻,將個人悲痛與人生感慨結合,開創(chuàng)了悼亡詞的新高度。
而且蘇軾這首悼亡詞,堪稱“格高千古”。以往詞中女性多為歌妓,而王弗是蘇軾的摯愛妻子,詞中展現(xiàn)的是夫妻間平等的深情。蘇軾通過“夢境”與“現(xiàn)實”交織,既寫對亡妻的思念,又暗含自己的凄涼,結尾“明月夜,短松岡”以景結情,將個人哀傷升華為永恒的生死之嘆。
蘇軾之后,悼亡詞逐漸成為重要題材。南宋賀鑄的《半死桐》(重過閶門萬事非)、清代納蘭性德的《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無疑皆受此詞啟發(fā)。
二、豪放詞派的重磅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1075年冬,蘇軾率眾出獵,寫下這首意氣風發(fā)的詞。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自信道:“雖無柳七郎(柳永)風味,亦自是一家?!笨梢娖溆幸馔黄仆窦s詞風,開創(chuàng)豪放一派。
這首詞以“出獵”入詞,展現(xiàn)武將般的雄壯場面,顛覆了詞只寫兒女情長的傳統(tǒng)。結尾“射天狼”借星宿喻指北宋周邊的威脅,抒發(fā)保家衛(wèi)國的壯志,為南宋辛棄疾的愛國詞埋下伏筆。
據說,蘇軾讓“東州壯士擊鼓吹笛”演唱此詞,打破詞必配柔婉曲調的慣例,開創(chuàng)先聲。后世學者也多公認此詞是豪放詞的奠基之作。劉乃昌評價:“蘇軾以天才詞筆,使豪放派最終形成,與婉約派分庭抗禮?!?/p>
三、景中寓理的哲學詞《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蘇軾到密州后,修繕了城墻上一座廢棄的瞭望臺,并請弟弟蘇轍取名。蘇轍引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意,命為“超然臺”。此臺成為蘇軾寄托心志的象征。
蘇軾先寫北方小城的春色,“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如水墨畫般朦朧,十分美麗,而寒食節(jié)后清明將至,蘇軾因思鄉(xiāng)而“咨嗟”,卻勸自己“休對故人思故國”,最后給出了“詩酒趁年華”的思想升華,蘇軾并非消極享樂,而是倡導在困境中把握當下,以樂觀向上之態(tài)度,滋養(yǎng)精神。
有人認為此詞表達蘇軾借酒消愁,我覺得這是誤解。密州在蘇軾治理下民生改善,在黃州之前,蘇軾一直以積極態(tài)度面對現(xiàn)實,這種超然,是儒家入世與道家豁達的結合。
四、千古第一的中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原文不再引述了,相信你一定能背下來(不妨心中默念一試,開頭“明月幾時有……”)

1076年中秋,蘇軾在超然臺與友人暢飲達旦,望月懷弟(蘇轍),揮筆寫下這首千古名篇。此前中秋賞月多見于零散記載,此詞以“明月幾時有”之問,將賞月升華為哲思與美感的結合。從“人有悲歡離合”到“千里共嬋娟”,既寫兄弟離散的遺憾,又賦予團圓以超越時空的永恒意義。直至今日,“但愿人長久”仍是中秋祝福的經典表達。
這4首詞,首首都是“重量級”的,為什么是在密州?
我想,很大的原因,或許是政治失意讓蘇軾遠離朝堂紛爭,得以在密州靜心創(chuàng)作。而屬于北方的密州民風豪邁,又與蘇軾的豁達性格相契合。
“密州四曲”不僅是蘇軾詞藝的巔峰,更標志宋詞從此開創(chuàng)了新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盛贊“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比魺o密州時期的突破,中國文學史上或許將少了一位“千古第一文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