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熱愛牛肚包的美味,
也熱愛它的自由,
這種不拘泥于教條的隨意
讓這道美食擁有了強大的生命力。
牛肚包中夾著的不僅是食材,
更是這座城市的煙火氣。
群山環(huán)繞的城市剛剛從睡夢中醒來,太陽努力地爬上山頭,而離碼頭不遠的武奇利亞市場( Mercato della Vucciria )卻已經(jīng)人聲鼎沸。魚販們將銀光閃爍的沙丁魚堆成小山,空氣中彌漫著烤面包與海鹽的咸香味道,五顏六色的蔬菜瓜果彰顯著這座城市的富饒。巴勒莫(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島)的一天,就在這樣的喧鬧中開始了。
炸飯團一口歷史的味道

巴勒莫大教堂是西西里島的瑰寶,這座教堂始建于1184年,歷經(jīng)多次改建:13世紀受到哥特式風(fēng)格的影響,到了 15世紀又借鑒了西班牙建筑風(fēng)格,巴洛克的穹頂、哥特式的塔尖和雙層尖頂窗、拱門,以及加泰羅尼亞風(fēng)格的門廊和柱子,完美地融合在 一起。
公元前734年,腓尼基人建立了這座城市,并將其命名為“花”,在今后千年的時光里,這朵“花”一直在風(fēng)雨飄搖之中。古羅馬、拜占庭、阿拉伯等文明都曾占領(lǐng)過這里,從巴勒莫車站向西北方向行進,是歷史建筑最為集中的區(qū)域,從西西里風(fēng)格的民居到諾曼風(fēng)格的宮殿,從拜占庭風(fēng)格的教堂到穆斯林風(fēng)格的圓頂,就像不同文明在這座城市按下的指紋。尤其是這座城市的地標建筑巴勒莫大教堂,悠久的歷史讓它融合了哥特、諾曼、巴洛克等多種風(fēng)格,就像一本厚重的史書。
巴勒莫大教堂前的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路是這座城市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在腓尼基人建造這座城市的時候,它就是連接港口與城市的主要街道了。沿著這條路向東走不遠,就可以看到一間名叫“ke palle”(凱·帕勒音譯)的餐廳,作為巴勒莫最著名的餐廳之一,這里幾乎常年排隊,不管是本地人還是游客,在這里等半天就是為了吃上一口巴勒莫的特色美食——炸飯團。

在西西里島,關(guān)于炸面團還有一個奇妙的冷知識。以巴勒莫為代表的西岸地區(qū),炸飯團是橘子一樣的圓形,它的名字“Arancina”在意大利語中是陰性的;而在卡塔尼亞為代表的東岸地區(qū),炸飯團則是被做成圓錐形,據(jù)說靈感是來源于埃特納火山,而在意大利語中被稱為“Arancino”,是陽性的。
在歐洲大部分地區(qū),食用稻米算是小眾的選擇,只有在意大利或西班牙這樣的南歐國家才比較普遍,而作為歐洲最重要的大米生產(chǎn)國,意大利食用稻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紀左右。只不過那時候的大米非常稀有,大多被當(dāng)作藥物來食用。后來,阿拉伯人對水稻進行了改良,水稻種植技術(shù)提升,而隨著阿拉伯文明的擴張,大米也登上了意大利人的餐桌,巴勒莫所在的西西里島更是首當(dāng)其沖地接納了大米。
作為旅行者和商人眾多的港口城市,讓食物更容易攜帶和保存成了“剛需”。于是當(dāng)?shù)厝饲擅畹貙⒋竺兹喑娠垐F,再裹上面包屑油炸,大大增加了飯團的保存時間,而高油溫也給大米增添了別樣的風(fēng)味和口感,這種食品一經(jīng)推出就受到了人們的歡迎,炸飯團就此誕生。后來,隨著貿(mào)易和種植業(yè)的逐漸發(fā)展,人們開始將各種食材當(dāng)作餡料放入面團中,讓這種“方便食品”變成了擁有眾多口味的美食。餐廳的櫥窗中,不同口味的炸面團琳瑯滿目,絕對可以“逼死”選擇困難癥:純?nèi)忉u餡和奶酪火腿餡是經(jīng)典的款式,從炸面團誕生之初就作為有錢人的食物流傳開來;作為港口,巴勒莫的漁貨眾多,魚肉配合各種蔬菜的餡料也成為當(dāng)?shù)靥厣?,尤其是用墨魚汁侵染過大米再進行炸制,看上去有點黑暗料理,但味道卻異常鮮美;不吃肉也沒關(guān)系,各種蔬菜作為餡料的炸面團讓素食者同樣可以大快朵頤……
第一次將炸面團捧在手里,瞬間想起了中國北方的麻團,雖然材料不同,但外形幾乎一樣。橙色的炸面團就像一個橘子,咬上一口,香脆的大米發(fā)出了“嘎吱”的聲響,里面的米吸滿了奶酪和肉汁,與意大利燴飯十分相似,濃郁的馬蘇里拉奶酪拉出了長長的絲,提醒著人們快點吞入口中。
在巴勒莫,炸飯團可不只是日常小吃,在一些重要節(jié)日里,它還扮演著特殊角色。每年的12月13日是圣女桑塔·露琪亞的殉難日,這一天,在巴勒莫人的餐桌上,可以沒有面包和意大利面,但絕對不會缺少炸飯團。這個習(xí)俗的由來要追溯到1646年,當(dāng)時的西西里遭遇了嚴重的饑荒,饑餓籠罩著這片土地。炸飯團以便于儲存的優(yōu)勢成了人們應(yīng)對饑荒的重要食物。在那年的殉難日,一艘滿載糧食的補給船抵達西西里,極大地緩解了當(dāng)?shù)氐酿嚮臓顩r。從此,炸飯團便成為這個特殊日子里,人們紀念和感恩的象征。這段歷史雖然沒有被明確地記入典籍,但是在巴勒莫的民間卻代代相傳。
西西里島的“肉夾饃”

卡波(Capo)市場是巴勒莫最著名的市場之一,位于巴勒莫歷史中心區(qū),以迷宮般的小巷而聞名。
靠近碼頭的武奇利亞市場曾被評為全球十大美食市場之一,是很多喜歡美食的游客不可錯過的地方。不過對于本地人來說,教堂附近的巴勒莫卡波市場才是“日子人”的選擇。市場中的小巷錯綜復(fù)雜,各種攤位將本就不寬敞的小路擠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頭頂上雨棚和太陽傘遮天蔽日。攤位上販賣的東西毫無規(guī)律可言,水果攤旁邊沒準兒就是販賣漁獲的小店,賣蔬菜的隔壁可能就掛著好幾個新鮮的豬頭。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我一頭闖入了當(dāng)?shù)厝说纳钪小?/p>
在肥沃的火山土的孕育下,西西里島的農(nóng)作物十分豐富,不光果蔬的個頭比其他地方都要大上一些,價格也非常劃算。歐洲蔬菜水果貴得離譜,到了巴勒莫,終于可以放心大膽地吃了。市場中還有許多路邊攤,各種當(dāng)?shù)?a class="keyword-search" >小吃都是現(xiàn)做現(xiàn)賣,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牛肚包。


牛肚包是意大利的傳統(tǒng)小吃,出現(xiàn)在街頭巷尾的小攤上,有時也會被大廚做成精致的料理。牛肚用香料和草藥燉煮數(shù)小時,切片后夾在面包中,再加入辣椒醬和酸菜。這種食物傳到了巴勒莫之后,形成了當(dāng)?shù)鬲毺氐娘L(fēng)味。
牛肚包起源于意大利北部,在15世紀左右,只有富人才吃得起肉。有的商販就收集富人們不要的牛肚、牛雜,用大量的香料腌制去除異味,然后再將鹵制好的內(nèi)臟切碎,連同蔬菜一起夾到面包當(dāng)中販賣,這就是牛肚包的由來。由于價格便宜、食用方便又能吃到肉,牛肚包一經(jīng)推出就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尤其是在佛羅倫薩地區(qū),甚至成了代表性的美食,據(jù)說米開朗基羅就很喜歡吃牛肚包。
牛肚包傳到了巴勒莫之后,形成了當(dāng)?shù)鬲毺氐娘L(fēng)格。文化的交匯讓這里鹵制牛肚的香料更多,并帶有明顯的中東和土耳其特色,而豐饒的物產(chǎn)讓牛肚包在這里可選擇的配菜也更多,進一步豐富了牛肚包的味道。在一家牛肚包的攤位前,看著攤主將牛肚從鍋中撈出,用刀剁碎后混著蔬菜塞入面包中,在異國他鄉(xiāng)瞬間有了一種親近感,這不就是意式肉夾饃嗎!從攤主手中接過熱氣騰騰的牛肚包,咬上一口,面包的麥香、牛肚的醇香和蔬菜的清爽在口中交織,形成了一種奇特而美妙的風(fēng)味。
牛肚包作為典型的“窮人美食”,并沒有傳統(tǒng)大餐那么講究,每家店鋪都有自己的配方,搭配不同的食材讓牛肚包的味道千變?nèi)f化。這種不拘泥于教條的隨意讓這道美食擁有了強大的生命力,人們熱愛它的美味,也熱愛它的自由。
在巴勒莫,美食不僅僅是一種味覺的享受,更是了解這座城市歷史和文化的一扇窗口。一道道美食見證了巴勒莫的興衰榮辱,也展現(xiàn)了這座城市的包容與活力。
世界博覽
世界博覽微店
郵政官方微店?????
全年訂閱288元
24期包郵到家
掃碼訂閱
責(zé)任編輯:昭陽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