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的李嘉誠端著香檳,笑瞇瞇地切下長江集團周年晚宴的蛋糕。記者們舉著話筒追問:“港口賣給美國,不怕被罵賣國嗎?”他擺擺手,留下一句“祝福集團未來”,轉(zhuǎn)身消失在鎂光燈外。
這一幕發(fā)生在2025年3月15日,距離他以22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54億元)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全球43個港口資產(chǎn),僅僅過去10天。

香港《大公報》的炮轟聲已經(jīng)震耳欲聾,“見利忘義”“漠視國家利益”的標題刺眼奪目,國務院港澳辦罕見轉(zhuǎn)載文章,直指這場交易“絕非普通商業(yè)行為”。但李嘉誠依然氣定神閑——因為他早在十年前就布好了局。
2015年,長和系核心企業(yè)的注冊地悄然從香港遷至開曼群島、百慕大。這些避稅天堂沒有企業(yè)所得稅、資本利得稅,每年只需交幾萬元年費。
家族信托架構像一張密不透風的網(wǎng),把長和、長實、長江基建等20多家上市公司和萬億資產(chǎn)裹進“離岸保險箱”。香港法律夠不著,輿論罵聲傷不著,即便交易捅出天大的簍子,也能用離岸公司當“替死鬼”。
這次賣給貝萊德的港口里,藏著要命的兩顆釘子:巴拿馬運河口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全球8%的集裝箱從這兒過,中國貨輪占了五分之一,中拉貿(mào)易的命脈就卡在這條黃金水道上。
美國人接手后能干的事太多了——給中國船加“過路費”、限流、甚至扣貨。2023年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就玩過這手,中國貨輪硬生生被“安檢”了72小時。更狠的是港口數(shù)據(jù),每條船的航線、貨品、時間全在美國人眼皮底下,哪天想制裁中國企業(yè),連借口都不用編。

長和集團嘴硬說是“商業(yè)決策”,可數(shù)據(jù)啪啪打臉:巴拿馬港口一年利潤不到集團1%,賣掉換的190億美元現(xiàn)金,夠他們收25年港口費。明眼人都懂,這就是聞到火藥味趕緊撤。
李嘉誠的鼻子向來比獵犬還靈。2021年歐洲電信基站100億歐元套現(xiàn),2023年上海中環(huán)75處房產(chǎn)折價拋售,2024年轉(zhuǎn)頭收購英國風電場。這次港口一賣,長和負債率壓到18%以下,兜里揣著190億美元現(xiàn)金,東南亞的棋盤已經(jīng)擺好了。
但問題在于,他憑什么能這么玩?香港特首李家超嘴上說“依法處理”,可公司注冊在開曼,法律根本管不著。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梁振英罵得直白:“沒有祖國的商人只會淪為任人欺凌的孩子!”可罵聲再響,也攔不住別人把戰(zhàn)略資產(chǎn)當白菜賣。
中國缺一道關鍵防線——像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那樣的閘門。歐盟去年剛出臺《關鍵實體韌性法案》,把港口、電網(wǎng)、數(shù)據(jù)中心全列進“國家命脈清單”,誰敢亂賣直接叫停。可咱們這兒,商人左手倒右手,右手轉(zhuǎn)離岸,國家利益被切成片兒喂了資本巨鱷。
96歲的李嘉誠依然在笑。他算準了制度漏洞,吃透了人性貪婪,用十年時間把商業(yè)帝國挪出監(jiān)管射程。

但歷史從不慣著聰明人——當巴拿馬運河上的中國貨輪被刁難,當東南亞新港口再成美國圍堵中國的跳板,這位“李超人”留在民族記憶里的,絕不會是香檳蛋糕晚宴上的慈祥笑容。
資本無國界,可商人該有祖國。當李嘉誠的離岸賬戶又添一筆天文數(shù)字時,不知他是否聽見,身后響起了震耳的警鐘。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