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說:“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性,心靈的一片清凈潔白。而詩詞,讓我們的心靈不死!”

不管年齡如何變化,遭遇怎樣復雜,我們的心境總能用一首詩詞來表達。

蘇軾,縱然其一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屢遭貶謫,漂泊不定,但他依舊有著廣泛的興趣和曠達的胸襟。

他就如那苦難里開出的一朵花,盡管飽經風雨,依舊笑對人生!

也正揭示了我們一生中追尋的三種人生境界:青年灑脫,中年通透,老年超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青年灑脫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

周國平曾說: “傻瓜從不自嘲;聰明人嘲笑自己的失誤;天才不僅嘲笑自己的失誤,而且嘲笑自己的成功。”

蘇軾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元豐五年,被貶黃州的蘇軾來到城外的赤壁磯。

看到壯麗的風景時,他感慨萬千: 想當年,三國的周瑜羽扇綸巾,雄姿英發(fā),而如今的自己卻被貶江湖,早生華發(fā)。

正當世人以為蘇軾接下來會黯然神傷時,他卻筆鋒一轉,寫出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神來之筆。

和永恒的江水、江月相比,短暫的榮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善于自嘲的人最為灑脫,他們往往有著強大的自信與寬廣的胸懷,也總能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以一笑而過的態(tài)度應對苦難,最終將困窘的生活過成了詩。

林語堂說: “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

生活不易,何必糾結,那些以灑脫為心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因為他們在認清真相后,依然選擇熱愛。

倘若年少的你能夠學會灑脫,你便能接受自己的缺陷,包容外界的刁難,為原本苦悶的生活,增添幾分喜劇色彩。

02

中年通透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梁實秋在《人生不過如此而已》中寫道: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p>

中年之際,得失與悲喜已不再是那么重要,保持一顆通透的心,去回味自我才可以活得通透。

陸游在《游山西村》中寫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

中年之際,日子雖然滿是風雨,無情風雨卻不能讓人望而卻步,得失與悲喜已不再是那么重要。

與其在苦難中自怨自艾,不如保持一顆通透的心,在山重水復中,保持一份淡定從容,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生如行舟,歷經風雨依然從容的心境,便是人在中年時最好的壓艙石。

人生自古多風雨,有誰相安過百年。

真正的強者,哪怕生活是一地雞毛,他也會把這一地雞毛捆扎成雞毛撣子,撣去心靈浮塵。

人到中年,要有能在困難面前,與之握手言和的勇氣。

如此,才能在山重水復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柳暗花明。

03

老年超然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俗話說:“人生一世,草木一秋?!?/p>

來到世上走一遭,不要計較你得到了什么,而是要看你留下了什么。

沒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開的生活。

人在老年,已是“滿目青山夕照明”,唯有超然物外,方可領略這晚霞的美。

一杯清茶,一本好書,一段悠揚的音樂,都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滋養(yǎng)。

就像王維在《鹿柴》中描繪的那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在淡雅的生活中,我們更能體會到自然的寧靜與美好,感受到生命的真諦與價值。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豐子愷說:“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p>

生命需要一份超然,光陰亦需要一份從容。

年少時拿得起,年老時放得下,歲月的無情,終究會被一個人的超然所融化。

當你老了,修得一份超然,不傷春悲秋,才能優(yōu)雅地老去。

楊絳說過:“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p>

當你做更好的自己,你才能遇見更好的世界;

當你看到更大的世界,你便能進一步重塑自己。

少年時灑脫,中年時通透,老年時超然,便是蘇軾教給我們的最好活法。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


各位在人生這條路上,且行且珍惜,詩酒趁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