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的作用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它們既能治療和緩解疾病,也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風險,我們經(jīng)常談合理用藥,其實最終談到的,還是用藥帶來的獲益,是否遠大于用藥風險的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朋友“吃藥”很積極,但卻從來不管用藥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藥吃了一大堆,不知道“病”有沒有改善,但身體卻被藥物給“整垮了”的現(xiàn)象,也屢見不鮮。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特別是在中老年人的長期用藥中,有些藥物可能會帶來諸多的健康風險, 特別是一些潛移默化的慢性風險,是值得特別注意的。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很多人日常服用的藥物,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加大罹患癡呆癥的風險。今天的這篇科普文章,就來為大家介紹4種可能會導致癡呆風險增加的中老年人常用藥物。

抗膽堿能藥物

如果從藥物適應(yīng)癥來分類,抗膽堿能藥物并不只是一類藥物,多種疾病的治療藥物都屬于此類。顧名思義,抗膽堿能藥物是能夠阻斷乙酰膽堿作用的藥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乙酰膽堿是大腦中傳遞神經(jīng)信號的重要化學物質(zhì),對于人的記憶、學習能力和注意力都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因此,抗膽堿能藥物的藥理作用,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會阻滯大腦的“信號傳輸”,加大癡呆癥的患病風險。

說到這里,可能很多朋友會問,到底哪些藥物才算是抗乙酰膽堿能的藥物呢?說出這些藥的名字,可能有些大家都會很熟悉。

首先是傳統(tǒng)的抗過敏藥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撲爾敏)等,都屬于此類藥物,另外,對抗抑郁癥的一線用藥,5羥基色胺抑制劑類,如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等,也具有明確的抗膽堿能作用,除此之外,一些治療膀胱過度活動的藥物以及帕金森治療藥物,也都具有抗膽堿能作用。

發(fā)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項大型研究中,對近6萬名癡呆癥患者和22萬多名非癡呆癥患者進行了用藥分析。研究結(jié)果顯示,長期使用抗膽堿能的抗抑郁藥,抗過敏藥,抗帕金森藥以及膀胱抗麝香堿等抗膽堿能藥物時,用藥者的癡呆風險會顯著增加,平均癡呆風險增加了49%。

苯二氮卓類藥物

苯二氮卓類藥物相信很多朋友也不陌生,在焦慮癥、失眠治療中,此類藥物的應(yīng)用還是非常廣泛的,我們最熟悉的安定(地西泮),勞拉西泮,阿普唑侖等抗焦慮癥藥物,以及艾司唑侖,三唑侖等鎮(zhèn)靜安眠藥,都屬于此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苯二氮卓類藥物的作用是緩解焦慮,改善睡眠,其發(fā)揮作用的機理,是通過增強大腦中的γ-氨基丁酸的作用而起效的,這種物質(zhì)對大腦具有很強的鎮(zhèn)靜作用,從而能夠有助于緩解焦慮,幫助入睡。

但這樣的藥物如果長期使用,則會讓大腦陷入過度鎮(zhèn)靜的狀態(tài),從而影響認知功能,增加罹患癡呆癥的風險。一項發(fā)表在PLos One 上的Meta綜述分析中,共涉及了1.19萬名癡呆癥病例和4.53名參與者,每年多吃20次苯二氮卓類藥物,癡呆癥風險增加了22%。

質(zhì)子泵抑制劑類

說起質(zhì)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蘭索拉唑,雷貝拉唑, 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等藥物,相信很多有胃部不適問題的朋友都耳熟能詳,此類藥物具有明確的胃酸抑制作用,能夠有助于緩解胃酸分泌過多帶來的胃部不適問題,也是很多朋友都在長期服用的抑酸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需要明白的是,胃酸是我們消化食物的重要組方,胃酸的分泌長期被抑制,會影響多種營養(yǎng)素的吸收,特別是對于神經(jīng)功能有重要作用的維生素B12,長期服用抑酸劑也會導致缺乏問題。

除此之外,相關(guān)研究還發(fā)現(xiàn),質(zhì)子泵抑制劑還會影響大腦中的某些蛋白酶的活性,從而進一步增加癡呆風險。一項發(fā)表于 JAMA Neurology 上的研究中,通過8年時間,調(diào)查了超過7萬名75歲以上老年人的健康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長期服用質(zhì)子泵抑制劑的人群,癡呆風險升高了44%。

阿片類強效止痛藥

阿片類藥物在止痛方面是非常強效的藥物,特別是在術(shù)后疼痛,癌癥疼痛等問題的改善方面,對于提升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嗎啡,羥考酮,芬太尼,曲馬多等藥物都屬于此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雖然此類藥物屬于特殊監(jiān)管的藥物,但其濫用仍然值得重視。阿片類止痛藥通過作用于大腦中的阿片受體發(fā)揮止痛作用,也會對大腦帶來不可忽視的副作用,其中就包括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

通過上述介紹,相信大家對于可能增加癡呆風險的一些常見藥物都能夠有所了解了,但同時還要提醒大家,不要因為看到這樣的文章,就把手上的藥趕緊停用了。

如果不是確需用藥的濫用藥物,經(jīng)過醫(yī)生評估后停用當然是無可厚非,但對于明確對癥的情況下,合理的短期的使用藥物,帶來的健康獲益是遠大于風險的前提下,該用藥還是應(yīng)該用藥。

我們想要降低癡呆癥的發(fā)生風險,需要關(guān)注所用的風險藥物,特別是如果能夠減少相關(guān)藥物的使用,當然是一個重要方面,但并非全部。

積極治療改善血管健康問題,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緩解壓力,保持充足睡眠,適度加強運動,并多注意進行認知和腦力訓練等,都是有助于保持大腦健康的健康生活方式,更值得我們長期堅持。

參考文獻:

  1. Coupland CAC, Hill T, Dening T, Morriss R, Moore M, Hippisley-Cox J. Anticholinergic Drug Exposure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JAMA Intern Med.2019;179(8):1084-1093.
  2. Zhong G, Wang Y, Zhang Y, Zhao Y. Association between benzodiazepine use and dementia: a meta-analysis.J Alzheimers Dis.2015;43(2):473-482.
  3. Gomm W, von Holt K, Thomé F, et al. Association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With Risk of Dementia: A Pharmacoepidemiological Claims Data Analysis.JAMA Neurol.2016;73(4):4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