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數(shù)學,人們總是首先想到那些復雜的公式和抽象的理論,數(shù)學也因此常被視作一門高深莫測、晦澀難懂的學科。
然而,無論是對于科技領域的發(fā)展,還是對于個人邏輯思維的提升,數(shù)學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深度賦能千行百業(yè),影響力與日俱增的當下,數(shù)學這門基礎學科的發(fā)展和本土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始終是科學界和教育界關注的焦點。
面對教育焦慮,如何探索出更適用于當下時代的數(shù)學教育體系?如何走出中國式教育的困境,為科技發(fā)展和學科建設培養(yǎng)本土頂尖人才?
知名科普創(chuàng)作者、清華大學校友李永樂直播專訪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丘成桐,分享當下我們該如何打破教育困局,解鎖數(shù)學在當代的無限可能。
以下為本次專訪的精華內容,摘錄整理以饗讀者。
培養(yǎng)頂尖學者不能急功近利
學會選取有意義的問題比刷難題更重要
李永樂:您在這本新書《我的教育觀》中談到了家庭教育對您的影響。而且您的兩個孩子也是哈佛大學畢業(yè)的,所以您能不能跟我們談一談您對家庭教育的看法,或者說您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有沒有什么秘訣?

《我的教育觀》
丘成桐 著
丘成桐:家庭教育是人生文化修養(yǎng)的開始,沒有這個修養(yǎng)很難做好的學問。我想很多人不大了解,以為考試是最主要的,其實一個人的人文修養(yǎng)影響到我們對學問的看法。
數(shù)學上有些重要的問題,解決了能夠影響幾十年;也有些問題雖然很難做,但即使解決了人家也不在乎,因為沒有觸及到數(shù)學的核心部分。怎么選取有意義的問題,其實跟文化修養(yǎng)有密切的關系。
我觀察到很多同學花了好幾年功夫還在琢磨高考的題目,坦白講,我還沒看到哪個高考題目與數(shù)學(研究)有很大的關聯(lián)。如何選取重要的方向,對學者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挑戰(zhàn),這與一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有很大的關系。
李永樂:沒錯,您也談到了我們應該選取那些重要的問題進行研究,而不是僅僅出一個難題去難為學生,這可能也是我們的教育需要改進的地方。您在《我的教育觀》這本書中提到尊重和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F(xiàn)在我們的教育是不是還是忽視學生的興趣而更加面向應試?像這樣的現(xiàn)象,我們可以做一些什么樣的變化?
丘成桐:教育要看你的目標是培養(yǎng)哪類學生。每年高考有1300多萬名學生,不可能都去追求最前沿的學問,也有不少成為工程師、文員等。
我的目標是培養(yǎng)最尖端的學者,就好像一個雁群向南飛,需要有個頭雁,其他的雁自然會跟著飛。頭雁很重要,我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能帶領一批學者做尖端研究的領軍科學家。
培養(yǎng)領軍學者,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家長們急功近利,老師們也迎合家長的口味。教育領域的很多成規(guī)也差不多如此,很少是為了培養(yǎng)最尖端的學者而設計的。
李永樂:如果想培養(yǎng)未來的領軍人物,培養(yǎng)未來的科學家和數(shù)學家,那么在現(xiàn)代教育中有哪些因素是關鍵的呢?您能不能給我們的家長,或者給我們教育部門的一些工作人員一些指點呢?

丘成桐:培養(yǎng)世界一流的學者并不容易,一流的師資很重要。目前,優(yōu)秀的中學教師更多以競賽和高考為主,通過刷題,在考試中獲到最高分。
然而,偉大的數(shù)學家和科學家的目標是要研究數(shù)學及基礎科學中最有意義、最核心的部分,刷題對此毫無幫助。
至于家長,能夠讓孩子們念書就夠了,不需要過多的指導。譬如來講,有家長擔心孩子們念英文有問題,但我們要跟全世界最好的數(shù)學家競爭,孩子們要看得懂英文的書本,這并不是說英文比中文更優(yōu)先,而是沒有辦法的事。
學生們一定要學英文,要學得好,同時要能夠將自己的想法用英文表達出來。
還有些家長提出種種不同的要求,比如學生習慣熬夜,家長就問學校十一點以后能不能不熄燈,但是我們的經驗是,孩子入睡晚,早上起不來,就沒辦法念書,甚至還要逃課,而逃課的學生一般來講不能很好的成長。
最怕的是有些家長希望孩子們趕快做生意、賺錢,要求學生放棄科研,走不同的方向。結果是學生既沒學好,也賺不了錢,遇到很大的困難。
家長們要做的其實是,讓孩子們對學問有興趣。我的父母從來沒有期望我念一門學科,就為了能有份很好的收入。所以我很安心地學數(shù)學,不必擔心來自父母的壓力。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讀書讀得好,是家長的光榮,家長之間就難免競爭,看誰的孩子更出色,這給孩子們帶來無形的、無關緊要的壓力,讓孩子們覺得念書是為了家長的面子,這是很不好的影響。
讀書應當出于對學問的興趣,不是為了家長的榮譽,也不僅僅是為了升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

《數(shù)理人文》系列叢書
第1輯“幾何:宇宙的詩篇”
丘成桐 主編
數(shù)理研究也需要從人文學科中汲取養(yǎng)分
讀史能領悟為學的取舍和勇氣
李永樂:丘先生我看您的書房里面有很多書,而且很多是歷史、哲學或者是文學等等這些方面的書。您覺得閱讀這些其他學科的書對您研究數(shù)學有什么意義?您如何看待讀書這件事兒?以及如何看待數(shù)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呢?
丘成桐:我喜歡讀歷史書,也看種種不同的小說。《紅樓夢》的寫作方法,給了我相當大的影響。我也看《史記》,《史記》講了很多歷史上重要的人、重要的事,這其中有數(shù)學,也有種種不同的偉大的工作。
譬如漢高祖是怎么將天下打下來的?蕭何、韓信、張良為什么能夠成功?分析歷史人物成功與失敗的原因,也影響到我們做學問、面對問題時,如何做決定。做學問也面臨很多取舍的問題。
當年我念博士的時候,我的老師陳省身先生以為我能力很強,希望我去做黎曼猜想。我并沒有遵從,而是決定做另外一個對我吸引力更大,同時我也認為能夠做到的問題,最終花了6年時間,證明了卡拉比猜想。選擇什么問題來做,這是一個取舍的問題。
另一方面,要解決重要的問題,需要學習新的工具。有些年輕人很有膽量,花一個月功夫專門來學,但是很多中國的孩子們看到需要學新工具太難就放棄了。
重要的學問往往涉及交叉學科,而掌握兩個學科的確有相當大的困難。當年做數(shù)學物理的并不多,我開始接觸物理上的問題之后發(fā)覺工具不夠,只能跟物理學家常常在一起,慢慢學習他們的語言和方法。
其實人生很多抉擇,跟歷史上發(fā)生的事情很像。即使是學習階段,也要決定這條路怎么走。人生有很多不同路,遇到困難的時候,敢不敢走,有沒有勇氣走?
比如,當年我去伯克利留學,不可能因為我身上只有 100 美金就不去,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李永樂:有一些事看起來困難,但是有勇氣去做就可以克服的,但有一些事如果去做了,很可能把自己的一生都耗費在里面。
所以從歷史上可以找到一些啟發(fā),到底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從底層搭建到實際應用
數(shù)學在計算機工程、人工智能等領域起到關鍵作用
同時影響著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李永樂:其實就普通人來說,大部分人是成不了數(shù)學家的,您能不能談一談對于普通人來講,數(shù)學的意義在哪里?同時對于國家創(chuàng)新的核心競爭力來說,數(shù)學又有多大的貢獻呢?
丘成桐:20 世紀中葉以后,幾乎所有重要的科技突破都以數(shù)學為基礎。基礎科學特別是數(shù)學廣泛應用到計算機、工程等各類學科之中,發(fā)揮了關鍵的作用。即便計算機也不是硬算,譬如圍棋,復雜度遠高于其它棋類,硬算圍棋的每一步,是不可能的,這就要用數(shù)學找出一個更有效的規(guī)律,讓我們在實際應用中解決問題,這也是數(shù)學家?guī)装倌陙砉ぷ鞯哪繕恕?/p>
但大多數(shù)人看不到數(shù)學家的工作,以為是工程師或者物理學家完成的。其實,物理學家做的很多重要工作,都是由數(shù)學家開始的。人工智能也都是數(shù)學家做了很多基礎性的工作。
李永樂:所以您談到了最近這幾十年,像計算機、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它的底層邏輯其實都是數(shù)學搭建的。

丘成桐:不但是底層,到了應用層面,也離不開數(shù)學。
李永樂:所以雖然我們普通人很多可能不太了解數(shù)學,但是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享受著數(shù)學帶給我們的方便。
就像我從家導航到清華有很多條路,但是他怎么就幫我選擇了一個最方便的路,這個其實也是要數(shù)學來做。
中國基礎學科教育:
邏輯思維訓練必不可少
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問能力也很重要
李永樂:您在這本書《我的教育觀》中還談到,教育不僅僅是要解題,更要培養(yǎng)孩子們的邏輯思維,還有創(chuàng)新能力。您能不能結合中國基礎學科的教育現(xiàn)狀來談一談,在我們培養(yǎng)學生們原創(chuàng)性科學思維能力這方面,我們還可以做一些什么樣的改進呢?
丘成桐:作為一個科學家,邏輯思維當然是最重要的,沒有邏輯思維,不能夠深入的理解問題。我為什么要講這個?很多人認為中學的時候教平面幾何不重要,因為平面幾何得出來的定理,與我們以后的研究沒有太大的關系。
但整個中學的數(shù)學教育中,對邏輯思維訓練最多的就是平面幾何,公理化的方法要求一條一條地推導出所有定理。
培養(yǎng)邏輯思維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要學習不同的技巧。中學里頭的基本學科,比如代數(shù)、組合數(shù)學、各種公式等等,都是最基本的技巧,沒有這些技巧,做不了更深入的學問。
有了這些基本技巧之后,可以自己提出一些問題,開始創(chuàng)造、探索一些有趣的方向。這些問題,不一定很有深度,但這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開始。
中國學者之中,能完成開創(chuàng)性工作的數(shù)學家或者物理學家,還是比較少,這就是因為我們對創(chuàng)造力的訓練不夠。有能力提出自己的問題,是第一步。

學生不敢發(fā)問,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的中學教育,尤其數(shù)學,喜歡刷題,用同樣的方法不停的訓練,孩子們變得不敢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這是極大的傷害。我發(fā)現(xiàn),經過中考、高考反復刷題的洗禮,學生們失去了對于學問的興趣。
18世紀偉大的數(shù)學家高斯在 17 歲的時候,做了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用圓規(guī)、直尺構造一個正十七邊形,他覺得很有趣,用了十多種不同的方法,這個事情對他以后的學問有相當大的影響。
解決一個問題,通常有很多不同的路,其實應當鼓勵我們的學生嘗試,不能講老師認為最好的,就強迫他走,重復訓練,反而導致學生不敢走其它的路,甚而對于探索其它的路完全沒有興趣了。這是我們的教育所缺乏的。
做學問并非一帆風順
要有“失敗又失敗”的勇氣和堅持
李永樂:我們還想談一談您個人的人生經歷,您 27 歲的時候就解決了卡拉比猜想,而到 32 歲就獲得了菲爾茲獎,成為數(shù)學家的速度可以說是像坐火箭一樣非常驚人。那么是不是您從小就表現(xiàn)出了對數(shù)學的天賦,在這個道路上一帆風順?還是說您在這個過程中也遇到過一些困難,經歷過一些低谷,您又是怎么去克服的?
丘成桐:做學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失敗了又失敗,嘗試了再嘗試。最近,我在講數(shù)學史,細讀許多20世紀偉大數(shù)學家的故事,發(fā)現(xiàn)他們也是如此。
我完成卡拉比猜想證明的過程,也是錯了又錯,花了三年時間,又調轉方向,才摸索到正確的道路。這都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思考,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盡量嘗試不同的方向,最終才能摸索出一條正確的道路。
以為正確時候,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又發(fā)覺是錯的,又嘗試走其他的路,這也是最彷徨、最困難的時候。但為了找到真理,相信這個問題是重要的,非解決不可,還是會堅持下來。
又比如,哥倫布航海,當時仍然有些人認為,海的盡頭是懸崖,但他還是有勇氣向前走,才找到了新大陸。
我做重要問題的時候,有人說:這個問題太難了,還是放棄吧,別浪費時間。還有人會質疑:你連微分方程都沒學過,基本功不夠,別費力氣了。
種種不同的因素和聲音,都會讓人望而卻步。這時候曾經的訓練以及內心的勇氣,能夠推動我們向前走,即便被人視作傻瓜。
吳健雄研究宇稱守恒問題時,許多人都認為這是不證自明的,而她卻堅持做下去,最終推翻了當時物理學界的普遍認知,實驗證明了宇稱不守恒。
在平凡的地方走出不平凡的路,這就是一位偉大學者的偉大之處。天地之間許多普普通通的事情,找到其中特殊的問題,并解決它,需要勇氣和修養(yǎng)。
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可以給數(shù)學帶來深遠影響
但創(chuàng)造性的突破還需要數(shù)學家來完成
李永樂:現(xiàn)在是一個人工智能的時代,您覺得人工智能對數(shù)學學科有沒有帶來什么新的機遇或者挑戰(zhàn)呢?頂尖的數(shù)學家所做的基礎數(shù)學研究,在人工智能領域又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呢?

丘成桐:歷史上有很多大數(shù)學家,他們發(fā)表了很多文章。歐拉寫了800多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有相當重要的含義,高斯、黎曼、希爾伯特、龐加萊……他們累計下來的文獻是了不起的。人工智能假如能夠將他們的文章學習下來,我想對于整個數(shù)學會有很深遠的影響。
人工智能可以學習數(shù)學文獻,進行融合,這將對于數(shù)學家有很大的幫助,比如歐拉的文章是用拉丁文寫的,我們沒有能力去學。20世紀很多偉大的數(shù)論學家,他們的文章是用德文寫的,也沒辦法去消化。
人工智能應當在這方面做一些工作。它的語言能力比我們大得多,能夠將所有的文件整合在一起,會有一些重要的貢獻。但是要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概念,目前的人工智能不可能做到。
舉個例子來,數(shù)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突破,是畢達哥拉斯定理引入了“證明”這一概念。在人類歷史上,畢達哥拉斯學派首次以嚴謹?shù)膸缀畏椒?,一步步推導證明了畢氏方程。我想人工智能不大可能有這個能力,首創(chuàng)一種方法或觀念。
第二個著名的例子是歐幾里得。他的五個公理是對當時已有的幾何知識進行系統(tǒng)總結和邏輯提煉的成果。從這五個公理出發(fā),可以推導出幾百條定理。這是一項偉大且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成就。
當然,這項工作可能并非歐幾里得一人完成,但能夠從數(shù)量繁多的定理中提煉出簡潔的公理體系,是非常偉大的。這也對后來的牛頓力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而牛頓力學,世間萬物所有與力學相關的現(xiàn)象,都可以由三個基本定律推導出來,這也不是一個簡單的、能夠隨便想象得出的事情。從牛頓力學到量子力學,也是類似的基礎的觀念性的突破,我想人工智能還無法達成。
丘成桐《我的教育觀》新書分享會
如何重塑孩子的學習力
3月26日周三17點 報名通道開啟 掃碼即可報名

一本書解決你的教育焦慮
丘成桐真誠分享人生經驗
親述面向未來的教育解決方案
點擊卡片,即可購買
丘成桐主編重磅科普讀物
《數(shù)理人文》系列叢書
第1輯“幾何:宇宙的詩篇”
點擊卡片,即可購買
我們還有這些活動
▼點擊按鈕,即可預約直播▼
中信養(yǎng)老 X 中信出版2025年特別策劃讀書會
夢回千年,品讀舌尖上的《宋宴》
知名作家聯(lián)袂國宴大師
為你帶來一場文化與美食的跨界盛宴!


-End-
2025.3.25
編輯:醒醒 | 審核:孫小悠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