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需保持一個合適的距離,哪怕關(guān)系再好,也不能跨越界限。
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出言有尺,做事有度。
開玩笑要講分寸
生活中,我們常常用開玩笑的方式來調(diào)節(jié)氣氛。
然而,有些人在開玩笑時,卻口無遮攔,不經(jīng)意間傷害到他人。
玩笑是否得當(dāng)?shù)臉?biāo)準(zhǔn)不是由開玩笑的人界定的,而是取決于被開玩笑的那個人。
所有的玩笑都有其邊界。能讓人忍俊不禁的玩笑,才能稱之為玩笑;只顧取樂自己的玩笑,都是冒犯。
真正會說話、懂幽默的人不在于他如何巧舌如簧,而在于他懂得設(shè)身處地,把話說到別人的心坎里面。
不當(dāng)面揭人短處
每個人都有自己短處,不愿被他人所知曉,即使是最親密的人,也不能無所顧忌、觸及底線。
然而,生活中總有些人,喜歡拿別人的短處進(jìn)行人身攻擊,既把對方置于難堪的境地,也顯露出自己的魯莽和狹隘,往往得不償失。
《弟子規(guī)》有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一個人說話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度。
一個人如果能不揭人傷,不笑人短,適時裝一點(diǎn)傻,雖是小小的細(xì)節(jié),卻能彰顯一份為他人考慮的體貼和做人的格局。

不窺探他人隱私
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去追問別人的隱私和傷痛,猶如在人的傷口上撒鹽。
那些不刨根問底的人,他們理解別人的痛苦,懂得保護(hù)別人的自尊心。
很多時候,這種不動聲色的善意,往往最暖人心脾。
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再好,也不要去窺探對方的隱私,追問別人不想說的事。
多專注自己,少窺探別人,真誠待人,注重分寸,關(guān)系才能長遠(yuǎn)。
不輕易評價他人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姓石的木匠在齊國曲轅看到一棵巨大的神樹,樹冠能遮住幾千頭牛,樹干要上百人才能抱住,樹枝粗得能造船,圍觀的人很多。
木匠不屑地說:“這樹雖然大,但木質(zhì)差,做船會沉,做棺材會爛,做家具會壞,做房梁會生蟲,根本沒用!”
晚上,神樹托夢給他:“如果我長得筆直結(jié)實(shí),早就被砍了;如果我能結(jié)果子,每年都會被摘果的人折斷枝條。我正是靠‘無用’才能活這么久,你一個木匠懂什么?”
木匠醒來后對徒弟說:“神樹的智慧不是我能理解的,我不該亂評價。”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對木匠來說,能做器具的才是好樹,對樹而言,能活下來才是好樹。
接納不同,尊重差異,不隨意評判,才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yǎng)。
靜思己過,不論人非,管好自己的嘴,專注自己,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真誠地表示感謝
做人,要心懷感恩。無論是陌生人的舉手之勞,還是親朋好友的善意幫助,抑或父母愛人的傾心付出,都應(yīng)該真誠地表示感謝,而不是覺得理所應(yīng)當(dāng)。
當(dāng)陌生人為你開門、按電梯時,當(dāng)收到外賣和快遞時,當(dāng)父母愛人做好一桌飯菜時,我們都應(yīng)該發(fā)自內(nèi)地說聲“謝謝”。
適時的感謝,既表達(dá)了我們的善意和溫暖,也是對他人的一種鼓勵和肯定。
老話說:“聞其言,可知其人?!币粋€常常把“謝謝”“麻煩了”掛在嘴邊的人,必是一個善良又有修養(yǎng)的人。
有分寸感的人,說話做事恰到好處,與人交往知進(jìn)知退,總能讓人如沐春風(fēng),愿意親近。 而沒有分寸感的人,總是給自己和他人之間增加了阻礙,將彼此隔得越來越遠(yuǎn)。
余生,愿你我都能在與人相處時守邊界、知分寸,行事有度,熟不逾矩。
本期編輯 | 靳佳
?人民論壇新媒體出品
資料來源 | 洞見、有書、十點(diǎn)讀書、書報文摘等;圖片已獲授權(quán)
點(diǎn)點(diǎn)在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