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這是作者分別寫給寶釵和黛玉的判詞,相當于一字定評,對寶釵的定評是“德”,對黛玉的定評是“才”。
一直以為,這是作者對釵黛的極高贊譽,直到不斷有人在我的評論區(qū)強調(diào)黛玉的才高,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將釵黛并舉,是特意進行對比,一褒一貶。對寶釵是褒揚,對黛玉則是明褒實貶。
而且,作者在對黛玉的明褒實貶里挖了一個陷阱:你們越吹捧黛玉的才高,就越掉進貶她的陷阱里。

我們知道,關(guān)于對人的評價,有一個傳統(tǒng)的做法。如果只能用一個字或一句話來評價,那一定是選取此人的最高成就來作為定評。
就像一個人身兼數(shù)職,如果只能選取其中一個職稱來介紹,當然是取最高位的那個。
曹雪芹先生有沒有遵循這種做法呢?答案就在寶釵身上。
關(guān)于釵黛并舉,其實不僅體現(xiàn)在判詞上。作者通過很多細節(jié)描寫,體現(xiàn)二人的共同點。
從出身上,林家“雖系鐘鼎之家,卻亦是書香之族”;薛家也不差,祖上是“紫薇舍人”,“也算是個讀書人家,祖父手里也極愛藏書”,“弟兄們也有愛詩的,也有愛詞的”,說明家族中形成了讀書的傳統(tǒng),同樣是既有鐘鼎又有書香的人家。
從天賦上,黛玉“聰明清秀”,因此父親林如?!氨阋灿顾x書識得幾個字”。寶釵呢,父親“令其讀書識字,較之乃兄竟高過十倍”。二者都是天生愛讀書會讀書的人。
然后是才華上,黛玉過目不忘、出口成章,寶釵無書不知,開口即學問。在知識面的涉獵上、對所學知識的運用上,明顯寶釵要高出黛玉許多。
最突出的是在詩社中的表現(xiàn),二人輪流奪魁,說明才華不相上下。
綜上可知,“詠絮才”的定評,同樣適用于寶釵。

但作者并沒有用“才”給寶釵定評,為什么呢?因為她有比“才”更高的成就,那就是“德”。
首先,她為人謙和,一進賈府就“大得下人之心”。注意,作者強調(diào)寶釵“得下人之心”是有深意的。作為既貴且富的千金小姐,最容易像黛玉那樣“孤高自許,目無下塵”,不愿意俯下身子親近底層人。
《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逼渲械摹坝H民”,指的就是親近民眾,不拿架子,所以有“謙謙君子”之說,真正的君子,必是謙和的。
然后,寶釵“藏愚守拙”,從不賣弄自己的才華,不像黛玉那樣,總想“大展奇才”出風頭。
所以,寶釵的才華是一步步被發(fā)現(xiàn)的,像一座隱藏的寶庫。
當然,寶釵最突出的品質(zhì)是“停機德”,很多人認為這是封建糟粕,只從《樂羊子妻》的角度來理解“停機德”,卻忘了“昔孟母,停機杼”。
寶釵的“停機德”不是用來勸夫,而是用來拯救那些處境艱難的人,包括黛玉、湘云和岫煙。
最典型的就是“蘭言解疑癖”,勸黛玉不要“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
這番規(guī)勸,起到了醍醐灌頂?shù)男Ч?,點醒了黛玉,也把黛玉從危險的邊緣拉了回來。

最后,作者通過李紈給寶釵之德予以定評:蘅蕪君,當之無愧的君子。作者更是親自蓋章為“山中高士”,屬于人間少有的有德之君。
由此可見作者的匠心,一邊通過細節(jié),描述寶釵和黛玉一樣擁有“詠絮才”,但在她的“停機德”映照之下,“詠絮才”就相形遜色,不值一提了。
再來看黛玉,除了“詠絮才”,她還有什么?
書中時時處處,都在體現(xiàn)黛玉的“詠絮才”,她不但在詩社創(chuàng)作時能信手拈來,還能用雅言戲謔,用長詩抒發(fā)情感,用非常專業(yè)的詩論教香菱寫詩。
除了這些,她還有什么能拿出來說的?還有什么能讓人稱頌的?
可是,她有的這些,寶釵都有,寶釵有的,她卻沒有。
這便是作者對黛玉的明褒實貶:越吹捧黛玉的才,越體現(xiàn)她除才之外一無所有。再用寶釵的德才兼?zhèn)鋪韺φ眨悴浑y得出黛玉“有才無德”的結(jié)論。
司馬光說:“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寶釵是才德全盡的“山中高士”,圣人般的存在,而黛玉只見其才,未見其德,是才勝德的小人。
這便是作者的巧妙之處,通過判詞對黛玉明褒實貶,同時給讀者挖了一個陷阱:你們越強調(diào)黛玉之才,就越是在罵她是有才無德的小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