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長期作為蘇皖中心,在歷史文化、高等教育、工業(yè)基礎、交通布局等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但近些年,在風頭上卻好像不如杭州、合肥等周邊城市活躍亮眼,甚至網絡上出現了很多關于南京發(fā)展一般的說法,更長期飽受在江蘇首位度低的質疑。我認為大家對于南京的認識還是不夠充分,有很多誤區(q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首位度

01 首位度

本身江蘇就不是一個單中心發(fā)展的區(qū)域,均衡化一直是江蘇的主題。而且江蘇13市全都是二級財政。所謂二級財政對應的一般是省或直轄市,但江蘇13個市卻各個都是二級財政,都不用上繳江蘇省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江蘇的這種情況,全國獨一無二,加之社會運行有一個很常識性的共識,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管實際的行政建制是什么樣子的,但由于江蘇各市財政的獨立性,導致江蘇十三太保事實上是一個平權的關系。誰也不是誰的老大,誰也不是誰的小弟,因此在江蘇強調首位度其實沒有太大意義,這是那些踐行強省會戰(zhàn)略省份所不能理解的模式。

而且追溯歷史,實際上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經濟中心變遷與長江入??诘牡乩硌葑?、政治格局及航運貿易發(fā)展密切相關,其經濟重心長期圍繞出??诟浇鞘修D移。

比如漢代至南北朝時期,長江入海口位于今揚州、鎮(zhèn)江一帶(當時稱“廣陵潮”),揚州因地處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點,成為南北漕運樞紐。后長江泥沙沉積使海岸線持續(xù)東擴,至南宋時入海口已延伸至南通附近,揚州因遠離新航道逐漸衰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蘇州依托太湖-長江水系和發(fā)達的棉紡織業(yè),成為明清全國經濟中心。盡管不直接臨海,但通過瀏河港(鄭和船隊起錨地之一)與海外貿易間接連接出???。

明代黃浦江疏浚后,上海逐漸取代青龍港(今青浦)成為江南漕糧轉運節(jié)點,1843年上海開埠后,其位于長江入海口與東海交匯處的區(qū)位價值爆發(fā),至此長三角中心長期鎖定在上海。

所以如今江蘇在經濟層面就是圍繞上海做配套的,包括蘇州在經濟層面為什么確實要比南京強一些,這幾乎是地理區(qū)位的必然結果。

而南京從最開始的建城,就是以軍事防御和權力主導為主要功能的,那句“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傳頌千年,足矣說明南京的城市屬性。所以其經濟要素并不是南京的真正強項。和平年代,文化、行政、科研才是南京真正的城市基因。

另外GDP這套評價系統本身其實主要是針對工業(yè)時代的,那么到今天這個發(fā)展階段,這個評價體系是否依然靠譜,我認為是要打上一個問號的,這是需要思考的。

02 人才高地

02 人才高地

因此如果南京想要在影響力上有更好的體現,科研是非常適合南京走的一條路徑。事實上這的確是南京的優(yōu)勢所在。

南京擁有51所高校,其中包括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12所“雙一流”高校,高等教育在校人數(含研究生、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數量超120萬,高教資源密度位居全國前三,這一優(yōu)勢為南京構建了強大的“人才蓄水池”。軟件與信息服務、生物醫(yī)藥、集成電路等產業(yè)得以快速集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龐大的學生群體還催生了獨特的“校園經濟”,南京各大商圈、旅游景點中學生群體的活躍度和貢獻率是很高的,是城市消費活力的重要源泉。

上圖:普通工作日(周二)的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上圖:普通工作日(周二)的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

03 轉化率

03 轉化率

不過人才濟濟的南京時長會被認為創(chuàng)新力不足,比如技術轉化率僅為28%(江蘇省科技廳2023年數據),遠低于杭州的45%,但實際上這其中也存在一些誤區(qū)。

南京的技術轉化路線,更多指向基礎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主要服務的對象是泛化的基礎性工業(yè)制造與生產,而不是大家熟悉的C端市場。因此南京的技術轉化成果往往直接作用于整體的產業(yè)鏈,是產業(yè)的底層基礎,更多著眼的是大家看不見的背后。

比如中電科55所耗時8年研發(fā)的碳化硅襯底技術實現量產,帶動南京集聚32家上下游企業(yè),建成全國最大的化合物半導體產業(yè)基地之一,支撐新能源汽車、5G通信等下游產業(yè)升級。

揚子石化、金陵石化等企業(yè)年產烯烴超千萬噸,支撐著長三角半數以上的家電、汽車塑料部件供應。

在細分領域,南京更孕育出南瑞繼保(電網自動化市占率全球第一)、金斯瑞生物(基因合成技術領先)等“隱形冠軍”。這種“基礎材料+專精特新”的產業(yè)結構,使南京在外部經濟波動中展現出較強韌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杭州45%的轉化率,多集中在應用層創(chuàng)新,元素的整合,打包,并聚合成具體的面向大眾的產品,迭代速度很快,實際上更多屬于產業(yè)鏈的下游。

所以南京的創(chuàng)新領域和杭州并不在一個頻道上,也不是一個賽道,我們不能通過單純28%和45%這樣簡單的數字,就認定南京的科技創(chuàng)新力不足,這是對南京認知相當大的誤判。

不過在風險投資體系構建上,南京確有不足,不少高校實驗室的專利往往流向長三角其他城市進行產業(yè)化,形成“智力播種,他鄉(xiāng)收獲”的尷尬局面。

我認為南京需增強“以投帶引”模式,通過設立政府母基金撬動社會資本共同參與到對于創(chuàng)新企業(yè)的支持上。同時在南京各地的大學聚集區(qū)打造“創(chuàng)業(yè)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生態(tài)載體,讓創(chuàng)新種子“就地生根”。

南京需要更多本地品牌,需要更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成功案例與故事,以此激勵青年學子在南京投身于創(chuàng)業(yè)的大潮當中,并收獲豐厚的財富,這的確是南京需要加強的地方。

04 軌道上的都市圈

04 軌道上的都市圈

在高鐵時代,南京實際上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面臨“樞紐地位強化”與“通勤網絡薄弱”的矛盾。比如京滬高鐵南京段僅設南京南站,前后站點距離很遠,高達50km以上,而蘇錫常鎮(zhèn)段站點密度明顯更高,間隔距離也小的多,最小的間隔也就約24km。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即使是滬寧城際,南京版圖內的站點數量也只有兩站,有一站實際還只下不上。致使南京東西兩翼的遠郊板塊難以借助高鐵資源實現高效的同城化,而該線路上的其他城市所擁有的站點居然大部分都比南京要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面對這個問題,南京大膽創(chuàng)新另辟蹊徑,以跨市地鐵破解空間約束,這個構想非常龐大,也很超前。不僅率先實現了區(qū)區(qū)通地鐵,還將南京的影響力擴充至周邊城市。

已開通的S6寧句線日均客流超5萬人,在建的寧馬城際(S2)、寧揚城際(S5)未來將把通勤圈擴展至安徽馬鞍山、江蘇揚州。未來寧天城際(S8)還將延伸到天長,寧和城際(S3)也將延伸到和縣。

這種“地鐵織網”戰(zhàn)略不僅緩解了主城人口壓力,更使南京成為全國首個跨省地鐵網絡城市,為都市圈要素流動提供高效的物理通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下的南京正推動軌道交通的“四網融合”:將城際鐵路、市域快線、城市地鐵、公交系統整合為“一小時通勤圈”,這個龐大的構想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發(fā)展模式實際上是將南京的核心城市資源通過地鐵網分享出去,而跨市或跨省地鐵的存在,使得南京周邊城市的人口不需要遷入南京就能享受到這些資源。不僅避免了南京市域人口的過度聚集,同時也增加了周邊城市的土地含金量,實際上南京跨市地鐵對周邊城市有著實實在在的賦能作用。

南京都市圈是真的在落實共融共享、多中心的發(fā)展理念,這與強省會路徑下的發(fā)展思路,就是網友常說的“吸血模式”是有很大不同的。

因此現在很多人在說南京人口增長不夠等等,好像落后了怎么怎么樣,但實際上,這本就是南京在一開始就設計好的,南京本來設計的人口上限也就1300萬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也許數據層面南京的首位度確實較低,但南京的真實影響力卻不容忽視。去年南京德基“爆賣”245億,一舉超越北京SKP,足見南京實際體感影響力的強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