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情一直覺得很慚愧!
幼兒園畢業(yè)典禮上,老師讓家長們匿名寫下對孩子的期望。
“這能如實寫嗎?”我心里犯嘀咕,悄悄瞥了一眼旁邊的一位媽媽:“希望孩子以后越來越好,改掉拖拉、愛哭、膽小、粘人的毛病……”
就在我也要奮筆疾書的時候,老師打斷說:“親愛的家長們,在這之前,咱們先來看一下孩子們給大家的畢業(yè)‘禮物’吧!”。
“我的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
“我的媽媽每天都給我做好吃的……”
“我的爸爸很辛苦……”
“我要給爸爸媽媽打100分……”
作為媽媽,我總認為自己愛孩子要遠遠勝于孩子愛自己。
但那一刻,真的讓我破防了。
想起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一句話:
孩子的眼睛自帶柔光濾鏡,他們永遠先看見父母發(fā)光的模樣。
而我們卻舉著顯微鏡,把孩子的小毛病放大成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大家好,我是浩源的媽媽
為什么今天想起說這件事呢?
因為上周在游樂場遇見一對母子,小家伙兒興奮地指著一只斷了翅膀的蝴蝶:"媽媽快看!它翅膀壞了還能飛!"
母親卻皺著眉頭打斷:"你數(shù)學卷子也像這破翅膀一樣錯三道題,還有心思看蟲子?"
看著那只撲棱著飛向天空的蝴蝶,和男孩突然黯淡的眼神,我的心揪了一整天。
孩子從來沒有要求我們成為100分的父母,我們又為何非要讓他們變成“別人家”100分的孩子呢
01.
糾正,是教育最大的陷阱
蒙臺梭利博士曾追蹤過200個"問題兒童",發(fā)現(xiàn)一個驚人規(guī)律:
被反復糾正坐姿的孩子,反而發(fā)展出更嚴重的脊柱側彎;
每天被要求練習握筆兩小時的孩子,最終得了書寫恐懼癥。
這好比是"反彈效應"的警示:越想壓制某個特質(zhì),越會賦予它反噬的能量。
因為鋼琴老師總說女兒"節(jié)奏感差",鄰居麗娜就逼孩子每天加練三小時。
去年秋天,這個曾經(jīng)聽到音樂就轉(zhuǎn)圈的小女孩,卻悄悄把琴譜疊成紙船送給了同學。
神經(jīng)科學最新研究指出:
當孩子持續(xù)處于被糾正狀態(tài),前額葉皮層會釋放過量皮質(zhì)醇,這些壓力激素像橡皮擦,一點點擦掉他們對世界的好奇。
而那些被我們定義為"缺點"的特質(zhì),往往是大腦正在構建獨特神經(jīng)通路的信號。

02.
把"缺點"釀成獨家秘方
日本建筑大師安藤忠雄的 那些獨自面壁的時光,反而淬煉出他感知空間的神奇能力。 紀錄片《非常大腦》記錄過更動人的故事: 被6所學校勸退的"多動癥"男孩,拆解報廢機車時能靜坐8小時,17歲成為最年輕汽修技師 ; "重度拖延"的漫畫少女,總在截止日期后交稿,卻因獨特的慢速分鏡被國際插畫展破格收錄 。 所以,孩子的某些"缺陷",有時候恰是命運埋下的彩蛋。 就像亞馬遜雨林中最珍貴的黑檀木,幼年期總是枝杈橫生,要等二十年才會突然筆直沖天。 03. 做孩子的"缺點翻譯官 在芬蘭教育部的《教師手冊》扉頁上,印著一句古老諺語: "別急著修剪狼犬的卷尾,也許那是它在雪地導航的雷達。" 所以: 當孩子"粗心"算錯題時,不妨這樣說: "你的思維正在超速行駛,我們來找個休息站檢查油箱吧" 。 當面對"坐不住"的“小皮猴”時,可以這樣說: "你的身體里住著個小探險家,我們來給他畫張尋寶地圖" 。 當孩子"頂嘴"時,先別著急發(fā)火: "你的邏輯引擎開始升級了,我們一起給它裝個導航系統(tǒng)" 。 特別贊同哈佛幸福課教授塔爾·本沙哈的一句話:每個缺點都是尚未找到接口的天賦。 就像喬布斯當年被詬病的"偏執(zhí)",最終化作蘋果產(chǎn)品的極致追求。 04. 留一扇"不完美"的窗 作家三毛在《塑料兒童》中寫到:當成人用標準化模具修剪孩子,我們就失去了會聞花香、敢追彩虹的野孩子。 看看那些百年香樟,樹干上布滿瘢痕疙瘩,園林專家卻說,正是這些"傷疤"分泌的特殊樹脂,讓它躲過了所有蟲害。 生命早把答案寫進自然:真正的完美從不是無瑕,而是讓每個特征都找到存在的詩意。 總結: 不要總是著急修正,因為那些急著被修正的, 或許正是未來燎原的星火。 教育的真諦,是把"矯正器"換成"放大鏡",在所謂的不完美里,打撈屬于孩子的銀河。 您家寶貝的哪個"缺點"最讓您頭疼?歡迎在評論區(qū)說出它,讓我們一起把它翻譯成孩子的"隱藏天賦"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