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龢鐘即編鐘。在《說文解字》當中,「龢」字同「和」,運用在鐘上則指匯和青銅鐘以成樂聲,所以成套的青銅鐘稱為「龢鐘」,《周禮》則將這些成套組合的鐘稱為「編鐘」。子犯龢鐘共十二件,臺北故宮博物院1994年購入,其中八件為成套編鐘,各有刻銘,連讀共132字,記載晉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後返晉掌權,及晉楚城濮之戰(zhàn)等重要史實。作器者子犯,即晉文公(重耳)之舅父狐偃。子犯龢鐘的銘文,具體條列出子犯協(xié)助晉文公復國、打敗楚國,以及會盟諸侯完成霸業(yè)的三件事,依據(jù)這些記載,推測子犯龢鐘是春秋時期晉文公五年,也是周襄王二十年時鑄造的,也是一件春秋時期極具代表性的青銅器。








銘文釋寫如下:
唯王五月初吉丁未,子犯佑晉公左右,來復其邦。諸楚荊不聽令於王所,子犯及晉公率西之六師博(搏)伐楚荊,孔休大工,楚荊喪厥師,滅厥屬(渠)。子犯佑晉公左右,燮諸侯,俾朝王,克奠王位。王易(賜)子犯輅車、四牡、衣裳、黼韍、佩。諸侯羞元金於子犯之所,用為龢鐘九堵,孔淑且碩,乃和且鳴,用匽用寧,用享用孝,用祈眉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樂。


坦齋臨《子犯和鐘》局部對照圖
春秋早期諸國勢力烽起,中期以後各國鑄器銘文一方面承襲宗周大篆,一方面地域性構形與美術化(如奇字、鳥書、蚊腳書)愈來愈多,至戰(zhàn)國遂出現(xiàn)齊、燕、晉、楚、秦五域文字的特殊局面。屬春秋中期的子犯編鐘銘文,結體承自西周大篆,然因是鏨刻作銘,起、收筆處往往呈尖銳狀,細觀線條刀口凹槽兩側的陡邊與斜邊,可以推知就是左手執(zhí)鏨、右手執(zhí)槌,大多是由右向左、由下往上刻出線條,剛健挺拔,轉折處方中帶圓,偶有重筆如蝌蚪文之豐首纖末,與春秋晚期晉系(侯馬盟書)可以相比較。

紙本 尺寸:136X24cm
高清單字























周博,別署坦齋,漢族,1977年5月生于河北山海關。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河北省政府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河北省金石學會理事、省書協(xié)學術委員、秦皇島市書畫院副院長、市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書法作品曾參加全國展、單項展和各類學術邀請展,先后在秦皇島、杭州、蘭州、敦煌、???、深圳、濟寧等地舉辦個展或聯(lián)展,《書法報》等國內多家報刊專版介紹其藝術成果。在《中國書法》等各類報刊發(fā)表評論文章三十余萬字,曾獲得河北省文藝評論獎。出版《書法自我進階指南》《書意》《坦齋臨金文百種》《坦齋書小員嶠室集宋詞聯(lián)》等。
—版權聲明—
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原創(chuàng)內容 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我們。
編輯丨陳麗玲
主編 | 廖偉夫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