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說起清明節(jié),我們不禁聯想到一幅娟秀多彩的畫卷,它便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而畫中的人物表情、動作刻畫得極其細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按理說,為了讓人看懂,畫家應該將其名字起得通俗易懂一些,可是為何叫“清明上河圖”呢?難道畫中描繪的是清明節(jié)?“上河”又是什么意思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時間與地點的重合

其實許多學者針對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并得出了許多結論,其中最具可能性的有三種,似乎怎么解釋都行得通。

第一種是這幅畫卷描繪的就是清明節(jié)的場景,有很多處場景都佐證了這一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為明顯的就是在汴河附近有一家售賣祭祀用品的商鋪,包括紙馬等祭品。

若是不信,這里面還有許多出城的隊伍,似乎是前去踏青,又或者是祭祖。

因此各處都是熱鬧非凡,畢竟剛剛過了寒食節(jié),久居在家的百姓都要出門放松一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有兩處十分顯眼的場景,那就是春分剛過,搖搖晃晃的秋千以及插滿鮮花楊柳,幾人抬著的轎子。

看似平常的舉動,若是賦予上時節(jié)特色,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在古代清明時節(jié),女子有著一項特殊的運動項目,那就是打秋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寒冷的冬天過去之后,女子穿上輕松的裙裝,蕩著秋千,隨風搖曳,是一幅極美的場景。

而這項運動可追溯到上古時期,古人為了躲避獵物或者尋找蔬果,便會通過樹藤搖擺上去,蕩秋千也隨之成型,似乎現代的攀爬項目也是來源于此。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若蕩秋千不能證明什么,那插滿鮮花的轎子似乎有些新意。

仔細一看,由幾人抬著的小轎上插滿了楊柳枝,似乎正在往城內走去,顯然這是已經掃墓歸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古代插柳也是一種活動,早時候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不屈的性格,如今也衍生出了對已逝親人的思念。

而且無論是屋外長滿的楊柳,還是初春時節(jié)出現的嫩芽,無一不在彰顯這就是描繪的清明節(ji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這里就有其他學者提問了,楊柳遍地沒錯,但為何在另一角還能看見光著膀子,扇著扇子,吃著大的百姓。還有另一角的枯木又怎么解釋?

原來這幅畫卷里融合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的景象,這也是宋朝繪畫獨特的形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似乎僅用清明節(jié)來概括這幅畫卷不太妥帖,那就有人猜測,難道清明是個地點?

查閱古籍,才發(fā)現在汴京城中似乎有一個名為“清明坊”的地方,但它不代表地名,而是指一個坊市。這也是名字解釋的第二種地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悉汴京城中共一百三十六坊,清明坊代表的是外城。

而“外城”似乎就像現在的三環(huán)外,實際上就是百姓們居住的地方,因此畫上多是百姓出門勞作、各種店鋪開門營業(yè)的場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似乎這樣也不對,除了郊外,畫上也有達官貴族出門游玩的場景,而那里才是真正的中心,而且還不是一幅畫面。

那既然清明節(jié)、清明坊都不能代表這幅畫,還有其他什么解釋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政治清明?

其實更多的人認為張擇端之所以畫這幅圖,是為了體現北宋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汴京城內到處都是賣貨的小販,走街串巷,聽到一人的呼喊就停一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轉眼一瞧,茶樓、酒樓之上盡是暢談生活的人,他們在外高談闊論,而妻子在家中管理家務,將家打理得井井有條。

而在酒樓、茶樓的對面是一家商鋪,那里圍著不少人,似乎都在想以最低的價格買來最滿意的商品。而這僅是一部分場景,汴河橋上才更加熱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只見汴河橋上人來人往,已經快擠不下了,橋兩邊的人依舊在向上走著。汴河橋下游過小船,似乎已經對這件事見怪不怪。

而根據當時的背景,可以猜測出汴河上的小船是漕運的船只,上面放滿的絲綢、干貨、金銀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橋上擁擠的行人,似乎是是想要往集市那邊走,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到屬于自己的商品。

除了人多之外,集市上的商鋪更是多得數不勝數,茶肆、剃頭匠、飲料店、酒樓、客店等分布在各處。另外,似乎古代“外賣”也出現在了畫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畫中的伙計穿著店里的工作服,拿著餐盒,似乎是去某個地方送餐。

這些無不在彰顯宋朝政治清明、經濟發(fā)達的景象。而這幅畫的名字似乎也從而得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這幅畫的背后隱藏的諸多隱患卻沒有多少人能夠看出來。

這邊街道上飛馳的馬沖進了鬧市,與百姓相撞,兩方已經對峙起來。那邊兩方世家的人馬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旁邊“吃瓜”的群眾十分醒目。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有樹底下乘涼的士兵,已經昏昏欲睡,殊不知他們可是望火樓的士兵。望火樓,顧名思義就是檢查各處是否有火情,當然也可以說是“消防員”一類的職務。

這些士兵定時上去探查,每組兩人,一旦發(fā)生火情,那必然會立馬出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尤其是天干物燥的春天,一旦有點火星,很有可能引起大火。

但這些士兵連衣服都沒有穿好,真的能立即行動,前去滅火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有無人看守的城門,雖然宋朝政治清明,但也不是沒有外患,若北方的游牧民族突然南下,或者叛軍作亂,汴京城危險不已。

就連彰顯繁華的汴河橋,都有坍塌的風險。若是一不小心將人擠到汴河里,那很有可能會有喪命的風險。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上河”也似乎在提醒眾人汴河那邊人多繁雜,要小心為妙。畢竟要前往汴河的集市,要通過狹窄的汴河橋。

當然這僅是上河的一種意思,另一種意思便代指汴河。畢竟這幅畫都是圍繞汴京城與汴河展開的,描繪的是它們附近的場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管怎么說,這僅是這幅圖里的冰山一角,繁華的背后隱藏著諸多隱患。

然而,似乎沒人能夠明白張擇端的用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居安思危

當時他將這幅畫呈給了宋高宗趙構,沒錯!當時靖康之恥已經發(fā)生,宋徽宗與宋欽宗被金人俘虜,趙構被推舉上位。

而不久之后,趙構也來到了宋高宗的身邊,對其進獻讒言,甚至表示即便是不與金人對抗,宋朝也能活下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因此,在朝中分為主戰(zhàn)派與主和派的時候,宋高宗隱隱約約站在了主和派當中。

而張擇端在當時是一名著名的畫師,心中也懷著抗擊金兵的壯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聽到宋高宗執(zhí)意想求和的時候,張擇端閉門不出,耗費心血畫出了《清明上河圖》,意在提醒皇帝要居安思危,因為金人還在北方虎視眈眈。

可惜的是,趙構根本不在意,隨意便將這幅畫送給了一名官員。張擇端對此大失所望,決定不再理會朝廷,整日沉浸在畫作之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心中壯志未成,對朝廷的憂慮難消,不久之后便纏綿病榻,最后抑郁而終。不過,后世也有人說張擇端失蹤了,其去向成謎。

但不管怎么樣,從清明上河圖中便能看出張擇端的畫技。只可惜,他懷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卻始終沒能達成心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也正如畫中預示的那樣,宋朝積貧積弱,即便有人力挽狂瀾,依舊走向了滅亡。

宋朝滅亡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卻流傳了下來,成為了眾多學者研究的瑰寶,或許這就是文化的魅力吧……

參考文獻
解密“清明上河”,河南日報,2022年04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