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些特性深刻闡明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a class="keyword-search" >物說文明”專欄以文物釋讀歷史、實證文明。

梨花風(fēng)起,煙柳低垂,時雨濛濛,歲序清明。阡陌之間春草新生,碑石之上光陰不朽,祭祀活動將先祖與后世血脈相連,哀戚與希冀相銜成環(huán),承載的不僅是慎終追遠的哀思,也是文明根系的賡續(xù)綿延。通過歲歲年年的祭掃、踏青,中國人不斷重溫“我從何來”的歷史記憶,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如裊裊青煙穿過百代枯榮,在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間低徊縈繞。

祭祀觀念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航拍

遼西廣袤的群山密林中

數(shù)個遺址點依崗巒山勢主次有序,互望互聯(lián)

紅山先民砌石為壇、筑屋為廟、積石為冢

他們奉上精心制作的玉器

和大量形制規(guī)范的陶祭器

借祭祀儀式溝通自然神靈

由外及內(nèi)、層層高起的三重同心圓

形制似后世祀天的“圜丘”

更暗合太陽在二分二至的運轉(zhuǎn)

以夯土壘石禮敬天地

借天人交感貫通靈霄九壤

將祭祀儀典化作山川吐息

人文信仰融于自然景觀

在與天地的溝通中

逐漸找到獨屬人類的精神原鄉(xiā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玉琮及神人獸面紋細部 浙江省博物館藏

青銅未鑄的歲月里

先民還將對自然、祖先的敬畏與祝禱

雕琢進山川精魄,以玉通神

出土于長江下游沖積平原的良渚玉琮

內(nèi)圓為天 外方為地

方圓相通 天地貫穿

蘊含“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其上戴冠神人與大眼獸面

將自然的神性賦予祖先神

構(gòu)成極具代表性的“神人獸面紋

凝聚著良渚人的祖先崇拜和族群認同

敬畏與好奇交織中

先民對天地、自然的思考和探索從未間斷

祭祀活動日漸衍生出

一整套關(guān)于祭祀自然、祖先的固定程式

也產(chǎn)生了禮的最初規(guī)范

“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

天地、社稷、祖先以及做出特殊貢獻的人物

都可以被列為祭祀的對象

其中蘊含的尊重自然、崇敬祖先等觀念

成為中華民族恒久不變的精神信仰

器以藏禮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蛋殼黑陶高柄杯 山東省博物館藏

“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

火與土中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祭祀儀軌有了可觸的形態(tài)

黑如漆 亮如鏡 薄如殼

硬如瓷 擊如磬

掂之飄忽若無

敲擊錚錚有聲

這類制作難度極高的器物

注定僅為少數(shù)人擁有

這種以精微技藝建構(gòu)物質(zhì)屬性的實踐

實則是禮制初現(xiàn)的宣言

此類陶杯多出自大墓與祭祀坑

器表罕見使用痕跡

暗示著它已被賦予溝通天地的職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商“亞長”牛犧尊 殷墟博物館藏

商承繼了夏王朝所構(gòu)建起的“重酒”青銅禮制

獸面紋、云雷紋等繁復(fù)的青銅紋飾

進一步增添了祭祀時的威嚴與莊重

這是迄今為止殷墟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銅器

原型是商代的野生水?!睿╯ì)

洹水之畔

先民的信仰里

或許當烈焰舔舐獸尊

蒸騰的酒氣裹挾著牲體的精魂直抵昊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西周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西周禁絕商人飲酒之風(fēng)

開始摒棄酒器 推崇食器

發(fā)展出了以青銅鼎、簋為核心的“重食組合”

大盂鼎上的銘文

歌頌功績 亦警戒后人

高溫度的銅液凝鑄了大盂鼎渾圓雄姿

亦定格了三千年前祭祀的場景

那時“敬天法祖”的虔敬

仍有綿延不絕的回響

慎終追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東漢 武氏墓群石刻 山東嘉祥武氏祠博物館藏

祠堂開辟了一方獨立的祭祀空間

漢代以降,“孝治天下”的理念漸入人心

事死如事生 事亡如事存

修建祠堂成為踐行孝道的重要方式

山東嘉祥武梁祠堪稱典范

天頂之上

鐫刻著東漢人想象中的天界圖景與祥瑞異象

山墻兩側(cè)

西王母與東王公統(tǒng)領(lǐng)的神仙世界栩栩如生

四壁之間

歷代明君賢主、忠臣孝子

列女貞婦的事跡歷歷在目

在這方精心構(gòu)筑的神圣空間里

祖先的靈魂得以安息

生者與逝者通過莊嚴的祭祀儀式

建立起超越時空的精神聯(lián)結(ji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 獸面紋掐絲琺瑯五供 孔子博物館藏

延續(xù)上古商周禮器的莊重傳統(tǒng)

以更為精湛的工藝

鑄就古樸典雅的祭器

香煙裊裊升騰,燭火幽微明滅

上達蒼穹,下通幽冥,茲以通感

這是對先祖靈魂的殷切召喚

亦是對血脈根源的深沉致敬

懷揣赤誠孝心的后世子孫

以潔凈的粢盛,豐盛的醴酒

期盼彼岸的先人能夠循香而至

時時歸來探看,親享供奉

在肅穆的祭祀儀式中

生者與逝者的界限漸漸模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抗戰(zhàn)勝利紀功碑暨人民解放紀念碑 位于重慶市渝中區(qū)民權(quán)路、民族路和鄒容路交會處

在民族存亡之際

有一群人不畏懼生死

用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

在今天城市繁華的十字路口

一座豐碑巍然矗立

它鐫刻著硝煙中挺立的身影

銘記著戰(zhàn)火里不屈的忠魂

清明時節(jié),緬懷先烈

白發(fā)蒼蒼的老兵顫抖著獻上黃菊

年輕的父母俯身訴說碑文的深意

駐足凝望間,焦土上抗爭的身影猶在眼前

這座豐碑是英烈們永恒的勛章

也是后人緬懷的精神坐標

以今日之銘記告慰昨日之犧牲

愿山河永固,愿國泰民安

從新石器時代牛河梁遺址的祭壇

到新時代風(fēng)雨中巍然矗立的英雄紀念碑

人類用不同又相同的方式

詮釋著對生命的獨特感悟

這綿延數(shù)千年的精神傳承

是點燃于遠古而不滅的文明火種

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 緬懷逝去的靈魂

在記憶與傳承中續(xù)寫永恒

當原始先民在祭壇前燔燒祭品

當今天人們在紀念碑前敬獻鮮花

那同樣熾熱的情感

穿越時空的長河

在代代相傳的儀式中

完成著對生命最莊重的禮贊

中國文藝網(wǎng)新媒體

來源 | 國家文物局微信公眾號

作者 | 趙軍慧 李翔 儲佩君

編輯 | 陳佳麗

點個“在看”,共同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