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原本是長江和記集團與貝萊德集團商討出售港口一事的時間,可在中國國家相關部門出手之后,這件事已經按下暫停鍵。眼看到嘴的肥肉就要溜走,貝萊德高層終于坐不住了,而中國也沒再后發(fā)制人,對李氏家族最后的勸說已經在路上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貝萊德集團主席拉里·芬克在談及港口買賣一事,將此稱作“地標式協(xié)議”,并對各位股東闡述了收購這些港口的巨大戰(zhàn)略意義。從該表態(tài)足以看出,貝萊德集團并沒有因為中國官方的介入就偃旗息鼓,反而在不斷尋找機會繼續(xù)接洽,尋求轉機。

這家全球聞名的資產管理公司,不僅是在蘋果、谷歌等企業(yè)背后享有豐厚股權,對航運物流的控制也入木三分。有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若成功收購長江和記旗下的數(shù)十個港口、碼頭,將控制全球近百個關鍵的咽喉要塞,這對于特朗普政府的施政目標大有裨益。

不難推測出,貝萊德集團要作為美國政府的“手套”,在全球進行一輪新的收割,既能通過增加過路費增加資本利益,又能協(xié)助美國對全球施加對等關稅政策。

只是第一招就選中李嘉誠的長江和記,雖然體現(xiàn)出巴拿馬運河對于中美博弈的重要性,但也能看出針對性十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尚不知道美方用了什么手段,能讓李嘉誠對這筆交易心動,但這件事從一開始,就令民眾感到憤怒。港澳辦4月1日再次轉載《大公報》社論,勸誡長和集團“懸崖勒馬”。

現(xiàn)在看來,《大公報》的評價代表著國內多數(shù)群體的民意,而商務部專家也給出“在商不言商”的五字評價。

這件事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在損害中國利益,而李嘉誠即便以“商人”做自我標簽,也應該清楚認識到長和集團是根植于中國的企業(yè),而家族更是在內地市場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即便次子李澤楷將盈科提前剝離集團,也逃不了干系,互聯(lián)網并非沒有記憶。

唯一能挽救局面的,就是李嘉誠現(xiàn)在能“聽勸”,真的做到“回頭是岸”。

即便長和集團與貝萊德集團之間的協(xié)議違約,要賠付一大筆違約金,也是給李家在內地的生意留有一線,畢竟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極大的可能性,就是李嘉誠已經提前做好規(guī)避法律風險的準備,最終不能依法處理,然后長和與貝萊德順利完成交易。

如果最壞的情況當真發(fā)生,那我們在推動相關立法之余,也不必過多擔心。

其一是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并非只針對中國,而是要從經濟全球化中切割更多的利益蛋糕收回美本土,這就意味著對港口、碼頭的改革也會觸及到其他國家的利益,在這場博弈中,我們能合作的“伙伴”自然是非常多的。

其二是貝萊德集團在內地有非常廣泛的投資,如果作為一家資產管理公司,逾越了自己的本分,一味配合特朗普政府所作所為,我們也有足夠的手段與理由對其進行反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后的一種可能性,則是長江和記出售一部分港口,保留一部分港口,或者將港口分批出售給中美不同的企業(yè),用“和稀泥”的方式讓自己草草收場。

這樣既不用賠付數(shù)額過高的違約金,也能平息一部分民意的怒火,雖然到頭來吃虧的仍然是長江和記,但至少可以做到及時止損。

其實從李嘉誠的一系列反常行為來看,都表現(xiàn)出他想盡早甩盤,抽離出“大國對抗”的棋局,以“獨善其身”??善屡c愿違,越是著急低調退場,反而越把自己推到風口浪尖。這是因為這筆交易從一開始便心術不正,落個偷雞不成蝕把米的結局也怪不得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必須清楚認知的是,特朗普政府就算通過商業(yè)行為無法奪下巴拿馬運河,遲早也會動用軍事手段進行控制,而中方鞭長莫及,這場博弈沒必要投入太多精力下賭注。

整件事中,令人感到氣憤的,只是李嘉誠不合乎商業(yè)邏輯的商業(yè)行為,有故意踐踏中國民族情感,損害中國國家利益的嫌疑。

對于更加廣泛與深刻的中美博弈而言,我們必須目光放遠,盡早作出遠洋布局的準備,保護關鍵航道的安全。只能把利劍掌握在自己手中,有了足夠的軍事力量,才能跟美國這樣的“老賴”真正坐下來平等的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