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篇唱衰賽力斯的文章刷屏時,我們不禁要問:銷量暴跌40%真的是“寄生華為”的惡果嗎?還是輿論場又一次斷章取義的焦慮狂歡?撥開數據迷霧,真相或許截然不同。

一、合作共贏≠“寄生”:華為模式下的生存法則被誤讀

所謂“賽力斯寄生華為”的論調,本質是對智能汽車產業(yè)變革的無知。在電動化、智能化浪潮下,跨界融合已是必然。

技術共享是行業(yè)常態(tài):特斯拉開放專利、豐田與比亞迪合作、大眾入股小鵬……全球車企早已打破“閉門造車”的桎梏。華為提供智能系統(tǒng),賽力斯專注制造與整合,這本就是分工協(xié)作的典范。

問界并非“代工廠”產物:從M5到M9,賽力斯工廠的1200MPa熱成型鋼應用、一體化壓鑄技術、三電系統(tǒng)適配能力,均是硬核實力的體現(xiàn)。華為的智能化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核心邏輯:在智能汽車時代,“全棧自研”神話早已破滅。賽力斯與華為的深度融合,恰恰是抓住產業(yè)轉型紅利的戰(zhàn)略級選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銷量暴跌的真相:周期波動被刻意放大

抓住一季度數據唱衰賽力斯,實屬以偏概全:

1. 行業(yè)周期性調整:2024年新能源車市經歷補貼退坡、價格戰(zhàn)后,2025年初整體增速放緩。蔚來、小鵬同期銷量環(huán)比跌幅均超30%,賽力斯并非孤例。

2. 產品換代的必然陣痛:問界M9上市后,老款M7進入清庫存階段,消費者持幣等待M8等新車型,短期銷量波動完全符合市場規(guī)律。

3. 華為門店資源再分配:智界、享界等新品牌入駐初期,難免分流部分流量,但華為生態(tài)擴容后,用戶池反而擴大。2025年Q2問界新車型上市后,銷量已現(xiàn)反彈跡象。

數據佐證:2025年4月,問界M9單月交付重回1.2萬輛,M8預售首周訂單破5萬。市場用腳投票,遠比唱衰文章更有說服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負債高企?新能源軍備競賽的必經之路

以“負債824億”渲染危機,實屬危言聳聽:

橫向對比更客觀:蔚來2024年負債率超90%,理想在建廠擴產階段負債率亦達85%。在重資產、長周期的新能源賽道,高負債是擴張期的常態(tài)。

戰(zhàn)略投入見成效:賽力斯重慶第三工廠投產、一體化壓鑄線落地、超充網絡布局,這些真金白銀的投入,正在轉化為長期競爭力。

關鍵轉折:赴港IPO若成功,賽力斯將獲得200億級資金彈藥,進一步鞏固技術護城河。資本市場看中的從來不是短期負債,而是未來增長潛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華為“五界”共存:危機還是機遇?

認為賽力斯因華為合作車企增多而失寵,實屬低估了智能生態(tài)的底層邏輯:

華為需要“群狼戰(zhàn)術”:從手機到汽車,華為始終通過多品牌覆蓋全價位市場。問界主打30萬+高端市場,智界鎖定20萬級家庭用戶,享界瞄準商務場景……差異化布局反而做大蛋糕。

賽力斯的先發(fā)優(yōu)勢:問界已建立高端品牌認知,M9月銷穩(wěn)定破萬,用戶基盤達50萬級。后續(xù)車型迭代、換購需求、生態(tài)聯(lián)動(鴻蒙車機+手機)將形成滾雪球效應。

行業(yè)預判:到2026年,華為智選模式年銷有望突破150萬輛。作為頭部玩家,賽力斯至少能分走40%份額,60萬輛年銷目標觸手可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句話,別用舊地圖尋找新大陸

唱衰賽力斯的邏輯,本質上是用傳統(tǒng)燃油車時代的“品牌自立”標準,審判智能電動時代的生態(tài)共贏。當比亞迪靠三電技術封王、小米憑生態(tài)跨界造車時,賽力斯選擇與華為深度綁定,何嘗不是一種更務實的生存智慧?

短期銷量波動從不是判定車企成敗的標準,穿越周期的能力才是關鍵。賽力斯的真正考驗,在于能否將華為賦能轉化為自身體系力。至少從M9的熱銷、智駕ADS 3.0的迭代速度來看,這場“華為+賽力斯”的實驗,遠未到終局。

留給質疑者的時間不多了:當賽力斯用2025年下半年銷量打臉時,誰還記得那篇販賣焦慮的“寄生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