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說到“炎黃子孫”,咱們中國人都不陌生。這詞兒聽起來挺親切,感覺像是把全國人民拴在一根繩上,血脈相連,誰聽了都覺得自豪??蛇@幾年,尤其是在一些正式場合、官方文件里,這詞兒用得越來越多,慢慢地好像就成了“中華民族”或者“中國人民”的代名詞。報紙上、電視里,甚至領導人講話中,都能聽到這個說法。但有一個人站出來說:不對,這么用有問題。他就是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葛老認為,“炎黃子孫”壓根兒不能跟“中華民族”或者“中國人民”畫等號,濫用這詞兒不僅不靠譜,還可能給民族團結添亂。

葛劍雄不是隨便哪個路人甲,他是真有料的學者。1945年出生在浙江湖州,從小家里就一堆書,《史記》、地方志啥的,他打小就泡在這些老古董里。1965年考進復旦大學歷史系,跟著大牛譚其驤學歷史地理,后來碩士畢業(yè)留校,成了這行的頂尖人物。他研究過中國的人口、地理、歷史文化,主編過《中國歷史地圖集》,還寫過《西漢人口地理》這種硬核書,學術圈里誰不知道他啊。

1988年,葛劍雄在家寫了一篇重磅文章,直截了當說:“‘炎黃子孫’不是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同義詞?!睘樯端@么說?簡單講,他覺得這詞兒站不住腳。第一,炎帝、黃帝是傳說人物,沒真憑實據能證明他們是所有中國人的老祖宗。第二,中華民族不是一個血統的產物,而是好多民族混一塊兒形成的。第三,硬把“炎黃子孫”套在所有人頭上,不但不科學,還可能讓少數民族覺得被冷落,甚至影響國家團結。

葛劍雄拿歷史說話。他翻開《史記·五帝本紀》,里面寫黃帝跟炎帝在阪泉打了一仗,可司馬遷自己都說,這些事兒是傳說,沒法兒考證。到1988年,考古界公認商朝遺址是真的,夏朝遺址還半信半疑,至于炎帝、黃帝那年代,連個影子都沒找著。葛老的意思是,就算這倆人真存在過,也就是當時一堆部落頭頭里的兩個,影響力哪有那么大啊?憑啥說全中國人都得是他們的后代?

再看看漢族是怎么來的。葛劍雄說,漢族壓根兒不是純種,而是好多民族融出來的。北邊有匈奴、鮮卑、突厥,南邊有蠻、夷、越,漢族跟這些族群混著混著就成了今天這樣。比如西漢時候有個叫金日磾的,本來是匈奴的太子,后來投靠漢朝,還當了大官,他后代就融進漢族了。這說明啥?漢族不是靠血統,而是靠文化把人聚起來的。葛劍雄還舉了個例子:猶太人在中國能安安穩(wěn)穩(wěn)生活,慢慢變漢族,但在別的地方卻老被欺負,這不就證明漢族挺能包容嗎?

到了現代,葛劍雄更操心這詞兒的實際影響。1980年代,“炎黃子孫”老出現在官方文件和祭祀活動里,他卻覺得這不妥。1987年統計,中國有8600萬少數民族,像藏族、維吾爾族這些,跟炎帝、黃帝八竿子打不著。如果老說“炎黃子孫”代表全國人民,那不是把這些民族晾一邊兒了嗎?憲法里講民族平等,這么搞不就違背初衷了?他還擔心,這說法會讓人覺得漢族高人一等,搞不好還給分裂分子留話柄。臺灣那邊,大部分人是大陸過去的,可高山族這些原住民跟炎黃沒啥關系。海外華人也有不少入了外國籍,老提“炎黃子孫”容易讓人誤會,影響國際關系。

葛劍雄總結說,中華民族牛就牛在各民族一塊兒奮斗,不是靠編個共同祖先忽悠人。他不反對你私下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但官方場合這么用,得悠著點。這篇文章一出,炸開了鍋,大家伙兒開始重新琢磨這詞兒到底該咋用。

“炎黃子孫”聽著就挺有文化味兒,在中國可是老牌子了。炎帝、黃帝被當成文明的老祖宗,代表著咱們的根兒和傳統。文學、歷史里老提這詞兒,感覺是中國人身份的象征。不過,它的意思和用法可不是一成不變的,咱們得挖挖它的來龍去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早先,這詞兒范圍沒那么大。先秦時候,《國語·周語下》里說:“亡者豈繄無寵?皆黃、炎之后也?!币馑际?,夏朝的鯀、禹,姜姓的四岳,還有好多姬姓、嬴姓的國家,都算黃帝、炎帝的后代。那會兒“炎黃子孫”主要是指夏、商、姬、姜這幾大族的子孫,比如周朝、齊國、秦國這些。后來秦靈公開始一塊兒祭祀炎帝和黃帝,《史記·封禪書》里寫:“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边@倆人地位慢慢高起來。

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喜歡說自己是黃帝后代,為啥?給自己臉上貼金唄。《史記》里從黃帝到夏商周的王,全都說是黃帝的子孫,連蠻夷族群也被拉進這譜系。后來的漢唐宋明皇帝也這么干,幾乎每個姓氏都能扯到炎帝、黃帝或者他們的手下。這么一來,“炎黃子孫”就成了大家默認的文化標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意思的是,不光漢族,連一些少數民族也說自己是炎黃后代。遼朝的契丹人就挺會來事兒,《皇朝實錄》里說契丹是黃帝后代,《遼史》還說他們是炎帝后裔。云南還找到過契丹人的族譜,里面寫著“遼之先祖始炎帝”。鮮卑、匈奴這些族,接受了漢文化后,也跟著喊自己是黃帝子孫。這說明啥?“炎黃子孫”不光是血統,還成了一種文化認同。

到了清末,國家危了,民族主義起來了,“炎黃子孫”就換了個新馬甲。孫中山他們反抗?jié)M族時,喊“炎黃子孫”來鼓舞漢人斗志。革命派說只有漢族是炎黃后代,改良派則說全中國人都算??谷諔?zhàn)爭時,這詞兒徹底成了號召全國人抗日的旗號,連海外華人都被感動得熱血沸騰。中華民國時期,大家都覺得“中華民族就是黃帝子孫”,這觀念根深蒂固??尚轮袊闪⒑?,民族問題一擺上臺面,這說法就得重新掂量了。葛劍雄就是在這時候站出來,提醒大家別亂用。

葛劍雄不是瞎說,他有歷史、有考古、有現實依據。不過他這觀點一出來,有人點頭有人搖頭,爭議挺大。

葛劍雄翻《史記》,說里面關于炎帝、黃帝的事兒多半是傳說。司馬遷自己都承認,他寫這些時沒啥真憑實據,就是抄了《春秋》、《國語》的說法,沒深究。葛老覺得,炎帝、黃帝頂多是當時一堆部落頭領里的兩個,壓根兒代表不了所有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考古也給葛劍雄撐腰。中國各地老早就有了不同的文化,像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東北的紅山文化,跟中原一塊兒搭起了中華文明的框架。葛劍雄講課時就說過:“中國文化從來都是多元的,哪能全歸功于一個人?”這跟“炎黃子孫”那種單一祖先的說法完全不一樣。

葛劍雄老強調,漢族是好多民族混出來的。匈奴的太子金日磾都能成漢朝大官,后代融入漢族,這不就是融合的例子嗎?他還說,漢族靠文化把人拉進來,不是靠血統。誰接受漢文化,誰就能成漢族一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葛劍雄還操心現實問題。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8600萬人(1987年數據),好多跟炎黃沒關系。老提“炎黃子孫”,不就冷落這些人了?憲法講平等,這么搞不合適。他還說,臺灣有高山族,海外華人有外國籍,亂用這詞兒可能惹麻煩。

1989年,《光明日報》上有人反駁,說葛劍雄誤解了《史記》,黃帝打的是炎帝后代,不是炎帝本人。葛劍雄回擊說,原文寫的是“炎帝”,而且傳說版本太多,沒法當真證據。到1990年,這場爭論才算消停。不過葛劍雄的觀點真讓不少人開始反思。

葛劍雄說了這么多,可現實里這詞兒還是挺火。每年清明,全國祭祀活動搞得熱熱鬧鬧,媒體也老用它來煽情。不過,他的想法也在慢慢影響教育、政策和學術。

葛劍雄他們推動下,歷史課本開始講多元文化,少數民族的歷史和貢獻多了起來。老師上課會說,中華民族是大家一塊兒干出來的,不是某一個祖先的功勞。這么教,孩子們也能更明白民族平等。

官方文件里“炎黃子孫”少用了,換成“中華民族”這種更包容的詞。尤其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宣傳都講團結和發(fā)展,避免讓人誤會。

海外華人還是挺愛這詞兒的,覺得有文化歸屬感。可隨著全球化,不少人覺得自己首先是所在國的公民,“炎黃子孫”慢慢變成個文化符號。

葛劍雄點了個火,學者們開始深挖中華民族的起源和融合?,F在研究民族遷徙、文化交流的越來越多,大家都想搞清楚中國歷史的多樣性。這些研究也給民族政策提供了新思路。

葛劍雄這觀點當年挺炸裂,可現在看,真有道理。中華民族厲害就厲害在各民族一塊兒拼,不是靠一個祖先撐場面。他那句話說得好:“中華民族的力量來自各民族的共同目標,不是共同的血統。”這話既尊重歷史,也提醒咱們團結最重要。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