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過,氣溫忽高忽低,乍暖還寒。記得去年這個時候,我貪嘴吃了一頓麻辣火鍋,結果第二天嗓子干得像被火燒過一樣,連說話都困難。

老祖宗早就總結出了經(jīng)驗:清明后飲食首要講究就是"清淡為主"。此時陽氣初生,萬物復蘇,人體新陳代謝加快,過于油膩辛辣的食物容易導致上火。

我家的清明后第一餐,總是一碗鮮香四溢的青菜豆腐湯。豆腐切成小方塊,青菜擇洗干凈,加入幾片姜和少許香菇,清水煮開后文火慢燉。湯色清澈如玉,豆腐軟嫩滑潤,青菜翠綠爽口,一口下去,仿佛春風拂面,全身舒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春筍上市,錯過等一年

春筍尖,嫩如劍”。清明時節(jié)的春筍,是一年中最鮮嫩的時候。

新鮮挖出的春筍,剝去外層的筍殼,露出的筍肉潔白如玉,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丶液螅赣H將春筍切成薄片,用開水焯過去除澀味,然后與五鍋中"滋滋"作響,肉香與筍香交織在一起,那種鮮美,是超市里買不到的。

春筍不僅味美,還富含膳食纖維和多種氨基酸,是清明后調理腸胃的理想食材。古人云:"春食筍,夏食茭,秋食芋,冬食薯。"每個季節(jié)都有最適合的食物,這就是順應自然的智慧。

小貼士:挑選春筍時,看"三白"——斷面白、筍殼白、筍肉白。這樣的春筍最為新鮮嫩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嘗點苦味,平衡春日之甜

"春日多甘甜,適當嘗點苦。"這是我外婆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清明過后,萬物生長,自然界中甜味增多。此時,適當食用一些苦味食物,能夠中和體內的"甜得小時候,每到這個時候,外婆都會做一道苦菜蛋湯。她會到村后的山坡上采摘野生的苦菜,洗凈后與雞蛋一起下鍋。那碗湯初嘗有苦,回味卻甘,喝完后全身舒暢,仿佛春風拂面。

現(xiàn)在生活在城市里,我依然保持著這個習慣。清明后的餐桌上,總少不了苦瓜、萵筍、芹菜等帶有微苦味的蔬菜。尤其是一道涼拌苦瓜,切成薄片,用鹽腌出水分,再加入蒜末、香醋和少許糖調味,苦中帶甜,甜中有苦,吃完后口齒生津,胃口大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食物搭配有講究,相生相克要分明

清明后的第四個飲食講究,是食物搭配的學問。

前幾天,我去拜訪一位老教授。他家的餐桌上,菜品搭配十分講究:薺菜餛飩配黃瓜小菜,鯽魚豆腐湯旁邊是一小碟姜絲,就連水果拼盤也是經(jīng)過精心安排的。

老教授笑著解釋:“食物搭配是門大學問。比如春季吃魚,最好配姜,既能去腥,又能平衡魚的寒性;薺菜性微寒,配上清爽的黃瓜,既不會太涼,又能保持春季所需的清新?!?/p>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每次吃完螃蟹,奶奶都會泡一杯熱姜茶給我喝。當時不明白,現(xiàn)在才知道這是食物搭配的智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規(guī)律作息,勝過千味珍饈

"一日三餐定時定量,勝過山珍海味。"這是我爺爺常說的一句話。

清明過后,天氣漸暖,人們的活動量增加,很容易打亂正常的飲食規(guī)律。有時忙起來顧不上吃飯,有時又因為饑餓而暴飲暴食。

記得去年這個時候,我因為趕稿連續(xù)熬夜,飲食極不規(guī)律,結果腸胃抗議了好幾天。后來,我在廚房里貼了一張小紙條:“定時定量,慢嚼細咽”,時刻提醒自己。

這樣的早餐,色香味俱全,又不會過于油膩。小米粥香甜綿軟,入口即化;全麥面包嚼勁十足,水煮蛋蛋白如雪,蛋黃金黃誘人。這樣的早晨,一天的好心情也就有了著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翻開中國飲食史,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祖先早就總結出了一套與節(jié)氣、季節(jié)相配合的飲食體系。這不是迷信,而是對自然規(guī)律的尊重和順應。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jié)。此時的飲食,既要保持清淡,又要富有營養(yǎng);既要順應春季特點,又要為夏季做好準備。

今天,當我們站在科學的肩膀上重新審視這些古老的飲食智慧,會發(fā)現(xiàn)它們大多有其合理性。"藥食同源"的理念,在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中也得到了印證。

當然,傳統(tǒng)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需要與時俱進的智慧。我們可以在保留傳統(tǒng)精髓的同時,結合現(xiàn)代科學知識,創(chuàng)造出更加健康、美味的飲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