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造成三人殞命的交通事故,讓某品牌成為整個汽車圈爭相討論的對象,分析事故細節(jié)、質疑車輛設計、聲討涉事品牌、揉包包散的各種聲音不絕于耳。
但大家是否思考過引發(fā)這場悲劇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不光事關某一品牌?將視野拉高到行業(yè)層面,或許看得更透徹。所謂的汽車“智能化”,有沒有可能從一開始就走偏了?

被嚴重夸大的智能駕駛
雖說這起引發(fā)全社會關注的交通事故尚存諸多未查明的細節(jié),但事故發(fā)生前2秒車輛處于智駕狀態(tài)、事故發(fā)生前1秒駕駛者接管駕駛權試圖化解危機但最終未能阻止事故發(fā)生,卻是事實。
也就是說,這起交通事故基本可以認定是智能駕駛直接或間接引發(fā)的。而實際上這樣的情況絕非只出現在某一個品牌的車型上,相關的事故不勝枚舉,當前的智能駕駛遠沒有很多品牌宣稱的那么智能。
就個人親身經歷來說,所謂的智能駕駛大多數時候都無法預估潛在的風險,而當其識別到風險并發(fā)現已經處理不下來提示駕駛者接管駕駛時,很有可能駕駛者的補救措施為時已晚。
所以自身駕駛技術不過硬或對安全行車沒有足夠多認知理解的人,切勿幻想智能駕駛能彌補自身駕駛技術和安全意識缺失的不足。智能駕駛在危急時刻的“甩鍋”,很多人根本接不住,相比規(guī)規(guī)矩矩、老老實實的駕駛反而更危險。

而有能力處理下來一些智駕“甩鍋”險情的老司機,基本對駕駛都形成了肌肉記憶,所謂的智能駕駛只會徒增其神經的緊張度,甚至對其正常駕駛造成干擾。所以各種被冠以“安全”和“輕松”之名的智能駕駛,實際上并不安全,也不讓人省心。
而問題就在于,當前整個汽車行業(yè)幾乎所有品牌,都在夸大智能駕駛的作用,誤導了不少不明真相的人,間接導致了不少險情和事故的發(fā)生,甚至釀成了慘劇。
顯然,智能駕駛已經與其最初被賦予的意義,背道而馳了。

脫離實際的汽車智能化,不止智能駕駛
值得一說的是,雙腳不沾地的汽車智能化,還遠不止智能駕駛。無實體按鍵、無儀表的內飾設計風潮,同樣如此。

取消實體功能控制按鍵、取消傳統(tǒng)儀表,無非是想凸顯所謂的智能科技氛圍。但科技含量的高低真是功能按鍵少就能等同的么?非也,畢竟一切的科技進步都得以人為本,能為人帶來更多便利的科技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科技。
而取消實體功能控制按鍵、取消傳統(tǒng)儀表,不但沒有提升駕駛便利性,反而給駕駛者帶來了諸多不便,甚至還埋下了一些不利于行車安全的隱患。
比如有一次在駕駛一輛沒有傳統(tǒng)儀表的車經過隧道時,由于隧道內沒有燈光照明,進入隧道的一瞬間,本人眼前只有HUD抬頭顯示的光亮傳入眼中,而車前方的路面則一片漆黑。若此時前方正好有障礙,估計事故是跑不掉的。
可別說這樣的幾率小,實際上事故和悲劇往往就是若干巧合的疊加態(tài)。而即便是能通過提升HUD抬頭顯示自動調節(jié)亮度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樣的不利影響,但HUD抬頭顯示需要駕駛者的視覺焦點不斷在顯示數據和路面之間切換、容易造成疲勞的特性始終存在,若沒有傳統(tǒng)儀表,想要關掉HUD就不可能了。
又比如沒有實體功能按鍵,調節(jié)后視鏡都要在中控屏中滑、點若干次,再通過方向盤上的鍵去調,那么在行駛過程中由于坐姿的改變需要臨時調節(jié)后視鏡又當怎么搞?低頭去中控屏中翻找?那豈不是徒增出事故的風險?那么這樣設計的意義是什么?

有些所謂的智能化功能更可笑
比如自動泊車,這么說吧,自動泊車能停進去的車位,對于一個實車駕駛經驗超過2年的人來說都沒有難度,不管是垂直方向、側方位,還是沒有畫線的車位。
而即便是有極少數真人駕駛不易泊入的車位自動泊車能停進去,那么停進去怎么打開車門下車呢?
我知道有人會說現在的自動泊車功能支持駕乘者先下車再泊入?好嘛,那停進去后旁邊的車沒有這個功能要怎么打開車門?旁邊停泊車輛的駕駛者要如何上車?別人會不會氣急敗壞找你麻煩呢?會不會開個門縫硬鉆進去,碰壞了你的車漆甚至是鈑金呢?

結語:所以當前所謂的汽車智能化,有太多給人的感覺都是為了智能而智能,更多只是一些為了博眼球的噱頭,而且這并非是某一家車企、某一個品牌存在的問題。所謂的汽車新能源“下半場”到底是真實會發(fā)生的未來?還是資本炒作的概念?是時候理性看待汽車“智能化”了。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且與文字內容無直接關聯(lián),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波帆說車”刪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