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方奇效歐陽衛(wèi)權治療皮膚病驗案(6)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附子溫陽在皮膚病中的應用

附子是一味重要的溫陽藥。其性味辛甘、大熱,有毒,入心、脾、腎經(jīng),具有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除濕止痛等諸多功效,倍受歷代名醫(yī)推崇。明代名醫(yī)張景岳曾把附子列為“藥中四維”之一(人參、熟地、附子、大黃),并喻之為“亂世之良將”。歷代醫(yī)家善用附子者,首推醫(yī)圣張仲景,其《傷寒論》112方中,用附子者達20方之多,應用范圍甚廣。其創(chuàng)制的如四逆湯、通脈四逆湯、茯苓四逆湯、白通湯、真武湯、桂枝附子湯等諸方劑,至今仍為臨床所常用。

作者深研《傷寒論》,常將《傷寒論》經(jīng)方應用于皮膚病的治療,療效顯著。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很多頑固性皮膚病,其之所以反復不愈,常與人體陽氣衰虛有關?!秲?nèi)經(jīng)》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笨梢?,人身之陽氣,是人體生命之本。在生理情況下,是生命的動力;在病理情況下,是人體抵抗外邪的活力。皮膚疾患,遷延日久,正邪相爭,久不能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正氣之不足,這里的“正”,首先考慮的是陽氣。治療疾病,基本原則就是扶正祛邪,所以溫陽扶正,對于慢性頑固性皮膚病,具有重要的意義。溫陽首選附子,因為附子具有廣泛的效能,尤其經(jīng)過恰當?shù)呐湮楹螅馨l(fā)揮附子的特長。汪昂在《本草備要》中對附子的功用說得非常透徹和全面:“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jīng),無所不至。能引補氣藥以復散失之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fā)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濕。”

作者應用附子為主配伍的復方,立“溫陽解表法”、“溫陽散寒法”、“溫陽化飲法”、“溫陽化瘀法”、“溫陽清熱法”、“溫潛法”諸法,治療多種皮膚疾患,收到很好的療效?,F(xiàn)不揣淺陋,僅就應用的經(jīng)驗體會筆之如下,以請教于同道。

溫陽解表法

溫陽解表法,適用于陽虛外感之證。既里陽虛衰,又外感寒邪,治療不可單純解表發(fā)汗為能事,以犯虛虛之戒,而應溫陽解表?!秱摗分新辄S附子細辛湯為溫陽解表的代表方,方用麻黃發(fā)汗解表,附子溫少陰里虛,加細辛以溫經(jīng)散寒,加強作用。陽虛外感證常見于年老體弱感冒患者,癥見發(fā)熱,惡寒甚,但欲寐,脈沉細等。皮膚病中如老年性帶狀皰疹初起時,常伴有發(fā)熱、惡寒等感冒癥狀,若見太陽少陰兩感諸癥,當以附子配合溫陽解表。

利xx,女性,75歲,06年12月7日初診。1周前患者右上肢骨折,2天前右上肢出現(xiàn)成簇水皰、疼痛,并見鼻塞流清涕,咳嗽,痰多色黃,口干苦,怕冷,疲勞欲寐,1周來無大便,舌稍紅偏暗,苔黃白,脈沉細微?!秱飞訇幤唬骸吧訇幹疄椴?,脈微細,但欲寐也。”正屬此種情況。此太陽少陰兩感,治宜溫少陰之里,解太陽之表,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但同時又兼見少陽化熱癥,故合小柴胡湯加減:麻黃6g,熟附子3g,柴胡15g,黃芩7g,法夏9g,黨參9g,栝樓20g,桔梗10g,大棗20g,甘草5g,1劑。外用紫金錠、點舌丸研細末醋調(diào)外敷。二診,怕冷、流涕消失,皰疹疼痛減輕,口干苦減,咳嗽,痰多色黃,小便黃。前方去小柴胡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栝樓10g,紅花5g,桔梗10g,車前子10g,蒲公英30g,蒼術10g,茯苓10g,甘草5g。3劑。藥后疼痛明顯減輕,咳嗽咯痰均減。繼服3劑而愈。

溫陽散寒法

推而廣之,麻黃附子細辛湯之適應證,并非僅僅限于陽虛感冒。舉凡一切內(nèi)而陽氣虛衰,外而寒邪侵襲,導致陽衰無力驅逐寒邪,寒邪深入肌表、經(jīng)腧者,無論病程久暫,均可采用。是故積年固疾,如頑固性帶狀皰疹神經(jīng)痛、硬皮病、雷諾氏病等,多為陽虛寒閉日久所致。除用大劑附子溫陽之外,還須解表散寒,開少陰之表,給邪以出路,方能取效。余謂之曰溫陽散寒法。

高xx,男,74歲,06年10月12日來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7年。7年來中西醫(yī)、針灸、理療諸法用盡,未能解決其痛苦。右胸、腋、背部疼痛,陣發(fā)性加重。有肝硬化腹水、高血壓、糖尿病史。現(xiàn)腹大如鼓、腹面繃緊,青筋隱現(xiàn),今年4月因上消出血住院。形體消瘦,皮膚晦黑如煤炭,精神尚可,怕熱不怕冷,無汗,一直服利尿西藥,小便可,胃納尚可。舌淡暗,苔水滑,脈弦勁而硬。辨證屬少陰陽衰,肝腎陰寒內(nèi)甚,少陰之表寒郁日久,邪無出路。故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以溫陽散寒,開少陰之表,給邪以出路:

麻黃10g,熟附子30g,細辛12g,全栝樓40g,紅花10g,蒼術15g,茯苓15g,桔梗30g,炙甘草10g,2劑。

外用甘馬醋劑(作者經(jīng)驗,以炙甘草3g,制馬錢子3g,白醋50ml浸泡,2小時后蘸液外搽痛處)。服后大便稀、輕微嘔吐2次,微汗出,疼痛略緩。守方加減服至10月26日。汗出面積已擴大至大半身,未再嘔吐,疼痛減輕,腹圍略減少,小便增多。汗出表解,前方去麻黃附子細辛湯,改以大劑四逆湯加味溫陽以消陰翳:

熟附子60g,漸加至200g,干姜15g,漸加至60g,炙甘草30g,全栝樓40g,紅花10g,白術15g,茯苓30g-50,豬苓15g-30g,澤瀉20g,桂枝10g,肉桂10(后下),砂仁10g(后下),柴胡15g,生牡蠣30g。

以此方增損,服至12月28日停藥,疼痛基本消失,腹水亦稍有消退,至此,7年頑疾經(jīng)2月余調(diào)治終獲痊愈。后轉他醫(yī)治其肝硬化腹水。

溫陽化飲法

少陰腎虛及脾,水氣泛濫,而成陽虛水飲之證,《傷寒論》真武湯即此證之代表方。癥見水氣上犯清陽,則頭目昏眩;水氣凌心,則心下悸動;水溢肌肉、四肢,則四肢沉重疼痛,或肢體浮腫;脾腎陽虛則小便不利,或腹痛下利。但臨床辨證并非以上諸癥悉具。在皮膚病中,如蕁麻疹、濕疹、皮膚瘙癢癥等,不論皮疹如何,若見患者形寒畏冷、面晄、倦怠乏力、手足冷、舌多淡白苔滑潤,甚至水滑苔,即可辨證為陽虛水飲,以真武湯溫腎健脾化飲。待“離照當空,陰霾四散”,不治皮疹而皮疹自消,且畏冷、乏力諸癥亦解。如楊xx,女性,43歲。初診06年12月12日。小腿外側散發(fā)圓形暗紅色斑疹,局部干燥、脫屑,瘙癢。反復2年,久治不愈。平素感疲勞甚,倦怠乏力,怕冷,口干苦,咽干。舌淡暗,苔白潤,脈沉細。予真武湯加減:熟附子40g,干姜20g,蒼術10g,茯苓20g,淫羊藿20g,砂仁10(打碎后下)。3劑。二診,皮疹瘙癢減輕,精神好轉,口干苦及咽干均減輕。繼守方連服20劑,諸恙全消,精神振奮。

溫陽化瘀法

血瘀證多見于慢性皮膚病,皮疹特點可見色瘀暗、青紫,或瘀斑、肥厚,或肌膚甲錯。陽虛血瘀證,還可兼見陽虛寒凝、瘀血停滯之疼痛固定不移,四肢冰冷,舌淡暗、紫或有瘀點,脈沉細、澀等。治療必須以附子溫陽扶正,消其寒凝,配合活血化瘀、溫經(jīng)通絡之品方能奏效。如吳xx,女性,21歲,初診06年10約26日。皮膚血管炎反復發(fā)作4年,再發(fā)4月。在我科門診治療1月,以西藥強的松、抗生素、轉移因子、雷公藤等,中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治療未效,轉來就診?,F(xiàn)見雙小腿網(wǎng)狀暗紅色斑,及多個潰瘍面,疼痛,四肢冰冷,舌淡紅苔淡黃,脈弦細。此厥陰血寒、經(jīng)脈不通故也,以當歸四逆湯合四逆湯加減:

熟附子10g,當歸30g,白芍15g,桂枝15g,通草5g,木通5g,吳茱萸10g,干姜6g,毛冬青45g,紅花5g,大棗60g,炙甘草10g。5劑。

二診時大部分潰瘍結痂愈合,暗紅斑明顯消退,手足冰冷減輕。繼守方加減7劑而愈。

溫陽清熱法

以溫陽之附子與清熱解毒藥合用,適用于寒熱夾雜的復雜病證。此時,若單用清熱藥或單用溫陽藥,都無法對應病機,必須寒熱并用方能取效。如《傷寒論》中的附子瀉心湯主治“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金匱要略》中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腸癰,均是以溫陽之附子與清熱藥合用之先例。皮膚病中慢性毛囊炎、癤病、大汗腺炎、慢性丹毒、皮膚血管炎繼發(fā)感染、郁滯性皮炎繼發(fā)感染等,反復不愈,多因機體陽氣虧虛,熱毒久郁,正不勝邪所致。此時若見“炎”消炎,單用清熱解毒藥治療,病必不除。若以附子振奮陽氣,配合清熱解毒藥逐邪外出,則收桴鼓之效。

伍xx,男性,20歲。06年11月20日初診。2月前左臀部長癤腫,肛腸科以中西藥清熱解毒、消炎治療2月未效,終成瘺管,后手術切除。不久右臀再發(fā)一囊腫,色暗紅,疼痛,約鵪鶉蛋大小,按之質軟。形體較瘦弱,平素怕冷、怕風,口稍干,舌淡紅苔中黃,脈弦。予薏苡仁附子敗醬散加味:熟附子3g,苡仁45g,敗醬草30g,北芪60g,當歸30g,鹿角霜45g,桃仁10g,冬瓜仁20g,肉桂3g(后下),乳香5g,沒藥5g。3劑。藥后囊腫明顯縮小,疼痛減輕。再服4劑。囊腫縮小呈黃豆大小,疼痛消失。繼服4劑而愈。

溫潛法

所謂溫潛法,是指溫陽藥與潛鎮(zhèn)藥同用。溫陽藥如附、桂、姜、椒之屬為主,從其性而伏其所主,潛鎮(zhèn)藥如三甲(牡蠣、鱉甲、龜板)、磁石之屬為輔,潛其陽而制其虛亢。適用于陽浮于上、上盛下虛之類的病癥。溫潛法系民國時期著名中醫(yī)大家祝味菊所創(chuàng),究其學術源頭,乃出于《內(nèi)經(jīng)》。祝味菊曾說:“經(jīng)云:壯火食氣,是亢潛之火也,非秘藏之火也?;饸鉂撁埽侵^少火。少火生氣,所以生萬物也,茍能秘藏,固多多益善也?!庇终f:“陰平陽秘,是曰平人,蓋陰不可盛,以平為度,陽不患多,其要在秘,誠千古不磨之論也?!弊J蠌摹秲?nèi)經(jīng)》中參悟到,火氣潛密,即是少火,對于浮越不潛之火,則應用溫潛之法。祝氏認為:“氣虛而興奮特甚者,宜與溫潛之藥,溫以壯其怯,潛以平其逆,引火歸元,導龍入海,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興奮,而濫與清滋之藥也?!弊髡唧w會,一些慢性頑固性皮膚病,當以整體辨證為主,故不論皮疹如何,若兼見煩躁、內(nèi)中躁熱,甚或火熱、頭暈耳鳴、面熱如烘、面赤如醉、口腔潰瘍、牙齦腫痛、腰膝酸軟、時發(fā)潮熱,兩足發(fā)冷、雙膝獨冷、疲倦畏寒、甚或反不畏寒而怕熱、大汗出、口干多飲、甚則飲冷則舒。舌淡暗、紫暗,脈沉細、虛數(shù),或洪大無力,甚或弦勁搏指等等諸多寒熱錯雜之癥。究其病機,乃陽虛陰寒內(nèi)盛,逼陽于上或逼陽于外之真寒假熱,或陰陽皆虛而相格拒,浮陽不斂所致。故治必以溫潛之法,溫之壯之,潛之平之,引火歸元,導龍入海?;饸鉂撁埽词巧倩?,陰平陽秘,以平為期。

吳xx,女性,51歲。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5年余。曾在我院及外院血液科治療4年余,血小板一直在4萬以下徘徊。06年5月經(jīng)人介紹來診,來診時皮膚瘀斑,牙齦出血,尤令人驚異者為其自感燥熱甚,胸內(nèi)如有一火球,翻騰不已,時上竄頭部。汗多怕熱,肩頸部疼痛畏冷,舌偏暗紅而絳,脈沉細無力。立即予引火湯引浮越之火下歸腎元:

熟地60g,巴戟30g,天冬30g,麥冬30g,茯苓15g,五味子6g,肉桂3g(后下)荊芥炭10g,茜根炭10g,生地炭10g。

服后燥熱感迅速消退。后以此方加減,先后加過龜膠、鹿角膠、田七、琥珀末、補骨脂等以溫陽活血之品。至06年11月復查血小板,已升至正常水平11.3萬。強的松也減量至7.25mg/日。然07年年初,患者血小板又持續(xù)下降,最低降至1.7萬,皮膚牙齦偶有輕微出血,疲勞感又加重、胸內(nèi)火球感雖一直未再出現(xiàn),然頭面部感燥熱如火,汗出潮熱,怕冷怕熱,舌暗紅脈沉細微。強的松加量至20mg/日,效果不顯。遂以溫潛之法,于引火湯中加入大劑四逆湯挽衰退之陽,加靈磁石、龍骨潛納浮游之火。

熟附子,由30g漸加至120g,炮姜炭60g,炙甘草60g,熟地90g,巴戟30g,天冬30g,麥冬30g,茯苓15g,五味子6g,肉桂5(后下),黃芪30g,當歸15g,白術15g,靈磁石45g(先煎),龍骨30g(先煎),炒黃連5g,酸棗仁25g,補骨脂20g,山萸肉30g,牛膝5g。

服后血小板迅速上升,5月11日復查血小板上升至18萬。精神佳,無皮膚、牙齦出血,熱氣上沖頭部冒火諸癥亦消失?,F(xiàn)強的松已減量至12.5mg/日,繼續(xù)服藥鞏固。

(待續(xù))

提示:文中處方,請在專業(yè)中醫(yī)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