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kāi)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塊根。主產(chǎn)于陜西、河南、山西。春季開(kāi)花前或秋末莖葉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曬干。以肥大、色白、粉性足者為佳。

【性味與歸經(jīng)】

【性味與歸經(jīng)】

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功能與主治】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jié)。用于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咳喘,二便不利,風(fēng)痰癲癇,癰腫瘡毒。

【配伍應(yīng)用】

【配伍應(yīng)用】

甘遂配大黃

甘遂峻下逐水;大黃清熱瀉下。兩者共用以達(dá)逐水、瀉下、清熱之功,專治水飲與熱邪結(jié)聚所致的少腹硬滿疼痛拒按、便秘等。此外,甘遂消腫散結(jié),大黃清熱解毒,共搗外敷患處可療瘡腫、痄腮。

甘遂配半夏

甘遂性猛峻烈,攻逐水飲,行水散結(jié);半夏燥濕化痰,消痞散結(jié)。二藥合用,攻逐消散,化痰除飲,用于痰飲水濕結(jié)聚于胸所致的心下堅(jiān)硬痞滿等。

<!--@@SectionTitle="【鑒別應(yīng)用】" Type="normal"-->
打開(kāi)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生甘遂與醋甘遂

生甘遂藥力峻烈,臨床多入丸、散劑用,可用胸腹積水,痰迷癲狂,濕熱腫毒。醋甘遂毒性減低,瀉下作用相對(duì)緩和,可用于腹水脹滿,痰飲積聚,氣逆喘咳,風(fēng)痰癲癇,二便不利。

2.甘遂與番瀉葉

二藥均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但甘遂苦寒性降,善行經(jīng)隧之水濕,瀉水逐飲力峻,使潴留水飲從二便排出體外,凡水腫、大腹鼓脹、胸脅停飲、正氣未衰者,均可用之。甘遂尚有逐痰涎和消腫散結(jié)的作用,可用于風(fēng)痰癲癇、瘡癰腫毒之證。而番瀉葉苦寒降泄,既能瀉下導(dǎo)滯,又能清導(dǎo)實(shí)熱,適用于熱結(jié)便秘,習(xí)慣性便秘及老年便秘。

【藥理毒理】

【藥理毒理】

本品具有瀉下、利尿、抗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抗病毒、抗腫瘤、抗生育等作用。

【方劑舉隅】

【方劑舉隅】

大陷胸湯(《傷寒論》)

藥物組成:

大黃、芒硝、甘遂。

功能與主治:

瀉熱逐水。用于水熱互結(jié)之結(jié)胸證,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從心下至少腹硬滿疼痛,手不可近。伴見(jiàn)短氣煩躁,大便秘結(jié),舌上燥而渴,日哺小有潮熱,舌紅,苔黃膩或兼水滑,脈沉緊或沉遲有力。

十棗湯(《傷寒論》)

藥物組成:

芫花、甘遂、大戟、大棗。

功能與主治:

攻逐水飲。用于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脹滿,干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脈沉弦。以及一身悉腫,尤以身半以下為重,腹脹喘滿,二便不利。

控涎丹(《三因方》)

藥物組成:

甘遂、紫大戟、白芥子。

功能與主治:

祛痰逐飲。用于痰伏胸膈證。忽然胸背、頸項(xiàng)、股胯隱痛不可忍,筋骨牽引釣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或令頭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飲食無(wú)味,痰唾稠黏,夜間喉中痰鳴,多流涎唾。

【成藥例證】

【成藥例證】

舟車丸

藥物組成:

甘遂(醋制)、紅大戟(醋制)、芫花(醋制)、牽牛子(炒)、大黃、青皮(醋制)、陳皮、木香、輕粉。

功能與主治:

行氣利水。用于水停氣滯所致的水腫,癥見(jiàn)蓄水腹脹、四肢浮腫、胸腹脹滿、停飲喘急、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少。

控涎丸

藥物組成:

醋甘遂、紅大戟、白芥子。

功能與主治:

滌痰逐飲。用于痰涎水飲停于胸膈,胸脅隱痛,咳喘痛甚,痰不易出,以及瘰疬,痰核。

【用法與用量】

【用法與用量】

0.5-1.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生用。

【注意】

【注意】

1.本品苦寒,有毒,作用峻烈,故虛弱者慎用。

2.不宜與甘草同用。

3.孕婦禁用。

作者:中山市人民醫(yī)院藥學(xué)部藥品信息科 副主任藥師 鄭綺姍

審稿專家:中山市人民醫(yī)院藥學(xué)部 主任藥師 劉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