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余承東在上海車展宣布問界M9將首批升級ADS4.0時,臺下掌聲雷動。但掌聲背后,一個更尖銳的問題浮出水面:這場技術狂歡中,誰在享受紅利,誰又在默默買單?46.98萬起售價不變,卻新增4顆激光雷達和4D毫米波雷達——華為的“增配降價”策略,究竟是誠意還是套路?

“增配降價”背后的市場邏輯

華為用問界M9的定價揭開了智能汽車時代的商業(yè)密碼:硬件成本正被規(guī)?;夹g分攤吞噬。新款M9激光雷達從1顆暴增至4顆,4D毫米波雷達首次上車,價格卻紋絲不動。這背后是華為供應鏈的深度整合能力,更是其“硬件鋪路、軟件收租”的長期主義——通過OTA升級延長盈利周期,讓消費者為迭代中的技術持續(xù)付費。

更耐人尋味的是享界S9增程版比純電版直降8萬的定價策略。余承東口中的“全民豪車時代”,實則是用技術下放構建價格金字塔:用入門級配置吸引流量,用頂配硬件樹立標桿,中間層則留給軟件訂閱收割利潤。這種“硬件不賺錢,交個朋友”的玩法,像極了智能手機時代的劇本。

老車主的“付費墻”困境

當新車主為免費升級的4顆激光雷達歡呼時,老車主正面臨殘酷的算術題:要么忍受硬件落伍的貶值風險,要么支付未知金額的智駕硬件改裝費。這揭示了智能汽車最隱秘的悖論——技術迭代越快,老用戶資產縮水越猛。

問界M9雖承諾支持老車硬件升級,但具體成本與效果仍是黑箱。相比之下,特斯拉的“硬件預埋+軟件解鎖”模式雖遭詬病,至少給了用戶明確預期。華為需要思考:當技術狂奔時,是否該為老用戶鋪設緩沖帶?比如階梯式升級優(yōu)惠,或舊件折價置換服務。

技術普惠or價格游戲?警惕“隱性成本”

4顆激光雷達堆砌的硬件軍備競賽值得警惕。對比蔚來ET9同類方案,業(yè)內對多雷達的邊際效益早有爭議:雨霧天氣中,4D毫米波雷達或許比第四顆激光雷達更實用。華為的配置清單里,有多少是真實需求,多少是技術炫耀?

更隱蔽的是長期成本轉移。低價硬件可能只是誘餌,后續(xù)的高階智駕訂閱、專屬功能解鎖才是利潤池。就像打印機便宜賣、墨盒天價賣的商業(yè)模型,消費者需要算清全生命周期賬單。

智能汽車時代如何捍衛(wèi)權益?

面對技術迭代迷霧,消費者需掌握三項武器:

  1. 查兼容性承諾:問界M9允許老車升級是加分項,但需確認具體時間表和成本;
  2. 辨核心配置:4D毫米波雷達提升雨霧安全屬剛需,而第四顆激光雷達需評估使用場景;
  3. 用法律盾牌: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8、9條,要求車企公開硬件迭代路線圖。

結語:技術狂飆時,別讓用戶價值拋錨

當車企競逐L3商用落地時,不能把用戶當作技術實驗的燃料。真正的“普惠”不是堆砌參數(shù),而是建立透明的升級路徑與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問界M9的升級宣言,應該成為行業(yè)反思的起點——在顛覆與傳承之間,需要找到那個不辜負早期支持者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