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緊吃,這10種才是5月海鮮的頂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五月,孟夏將半,薰風(fēng)初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小滿,物至于此小得盈滿。"

此時節(jié),江海之水漸盛,魚蝦蟹貝得天地氤氳之氣,皆肥碩飽滿,

正應(yīng)了古人 "順時而食,應(yīng)季而烹" 的智慧。

自先秦以來,沿海先民便知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在與海洋的朝夕相處中,摸索出一套順應(yīng)自然的飲食之道,

而五月的海鮮盛宴,正是大海對人類的慷慨饋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回溯歷史,早在漢代《齊民要術(shù)》中,便有關(guān)于近海捕撈的記載,

先民駕著一葉扁舟,趁著潮起潮落,捕撈當季的鮮美。

唐宋以降,沿海漁村漸成規(guī)模,每逢五月,便有 "祭海祈福" 的民俗,

漁民們擺上三牲,焚香叩拜,祈愿海神賜福,魚蝦滿倉

這種對海洋的敬畏與感恩,

融入了世代漁民的生活,也讓他們深諳何時捕撈、何種海鮮最是肥美。

正如老漁民常說:"海有海的規(guī)矩,順著時節(jié)來,才能吃到最好的貨。"

5月的10種應(yīng)季海鮮,新鮮,肥美,錯過再等一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花甲

五月海風(fēng)起,花甲正肥美!

這種貝殼小精靈每年5-6月肉質(zhì)最飽滿,自帶海水咸鮮與貝類清甜。

國內(nèi)產(chǎn)地首推大連莊河青島紅島,花甲殼薄肉厚,

東港大黃蜆更是傳奇,作為全國地理標志,

它們躺在鴨綠江入???,吃藻類喝江水,炭火一烤汁水沸騰,配啤酒能鮮掉眉毛!

古人沒留下花甲典故,

但漁民們總說:“立夏吃三鮮,花甲賽神仙”,

辣炒、酒蒸、冬瓜湯,隨便一做都是舌尖上的海風(fēng)。

菜場里10元3斤還吐沙,買兩斤回家配蔥姜爆炒,

殼開瞬間滿屋飄香,連湯汁都舍不得倒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鰣魚

五月江風(fēng)一起,鰣魚便裹著粼粼波光躍上餐桌。

這種身披銀甲、鱗下藏著凝脂般脂肪的“長江三鮮”之一,

自古就是江南人舌尖的奢侈品。

宋人詩云“鰣魚出網(wǎng)蔽洲渚”,說的便是它出水時銀鱗耀目的奇景。

如今野生鰣魚已成保護對象,

江陰、張家港一帶的養(yǎng)殖鰣魚仍傳承著這份江鮮魂,

五月中下旬,當?shù)谝换\鰣魚破水而出,老饕們早候在江邊,就為那一口“鱗下黃金”。

清蒸時不必刮鱗,熱油一激,脂香混著江水氣直竄鼻腔,

筷子輕挑便是蒜瓣似的嫩肉,

連李白當年為吃鰣魚“停杯投箸”的癡態(tài),仿佛都融進了這口鮮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皮皮蝦

這種"鐵甲將軍"自帶海水咸鮮,母蝦剝開滿殼流黃,

蝦肉自帶甘甜回韻,連胸前的"小拳拳"都藏滿蝦膏。

古人稱它"蝦蛄"《本草綱目》記載其"性溫補",沿海漁民更視其為"開春第一鮮"

國內(nèi)公認舟山群島皮皮蝦最肥美,

四月下旬到五月中旬正是產(chǎn)卵季,帶籽母蝦在碼頭直接被搶空。

清蒸時撒把海鹽,蝦膏在蒸汽里化開成金黃色,

配冰啤嗦手指的快樂,是海風(fēng)寄來的限時美味明信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黃魚

五月海風(fēng)起,小黃魚正肥美!

這種通體金黃、形似柳葉的“小鮮肉”,肉質(zhì)如蒜瓣般細膩,自帶海潮的鮮甜。

古人稱它“石首魚”,

宋代《夢梁錄》里就有“清明后螺螄肥,立夏前黃魚鮮”的記載。

浙江舟山漁場堪稱國內(nèi)頂流產(chǎn)地,

漁汛期就在立夏至小滿,漁船凌晨出海,正午碼頭便堆滿銀鱗閃爍的“黃金條”。

最勾人的吃法當屬家常雪菜燒黃魚,

嫩白魚肉吸飽咸鮮湯汁,配一碗新米蒸飯,鮮得能咬掉舌頭!

若嫌清淡,裹薄粉油炸至金黃酥脆,蘸椒鹽吃,連骨頭都酥到能嚼。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花蓋蟹

渤海灣的寶藏!

這種螃蟹殼厚肉肥,膏黃像凝脂一樣鮮亮

最絕的是蟹肉自帶一絲清甜,嗦一口就鮮到咂舌。

大連產(chǎn)的花蓋蟹最絕,四月下旬到五月正是它們肥到流油的時候,

掀開殼滿黃滿膏,清蒸時都不用放調(diào)料,原湯就鮮得掉眉毛。

老饕們愛它可不止因為鮮,這蟹還帶著股江湖氣,

相傳大禹治水時,巴解用沸水燙死作亂的"夾人蟲",

意外發(fā)現(xiàn)這甲殼蟲竟香得驚人。

幾千年后咱們坐在海邊大排檔,

掰開冒熱氣的花蓋蟹,蘸點姜醋配冰啤,海風(fēng)裹著蟹香往鼻子里鉆,

恍惚間就像和古人碰了個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鲅魚

這種藍點馬鮫肉質(zhì)緊實如蒜瓣,入口鮮嫩回甘,

因洄游產(chǎn)卵形成“魚躍人海”的奇景,

青島女婿們搶鮮送丈人的習(xí)俗已傳承百年。

膠東半島的冷水海域孕育的鲅魚品質(zhì)最佳,

尤其青島沙子口、煙臺海陽一帶,魚肉自帶海風(fēng)咸鮮,

無需復(fù)雜調(diào)味,家常紅燒或包成餃子都鮮得直咂嘴。

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是鲅魚最肥美的時節(jié),錯過就要等一年。

當?shù)厝擞?strong>“鲅魚跳、丈人笑”形容這份孝道,女婿們比著送大魚,

其實送的更是一份血脈溫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黃鯽魚

春末夏初,黃鯽魚正肥美!

這種銀白身子金黃鰭的小海魚,體薄如柳葉,鱗細易脫落,

最妙是煎得兩面焦脆時,魚油滲出混著面粉香,咬一口鮮到吮指。

古人叫它“黃雀魚”,說它八月化鳥十月入海,雖帶點神話味兒,

但江浙漁家“椿芽冒,黃鯽到”的諺語卻實實在在,

每年香椿發(fā)芽時,黃鯽便成群洄游到近海。

國內(nèi)沿海都產(chǎn),但東海的尤鮮。

福建漁汛從3月持續(xù)到6月,5月正是產(chǎn)卵前最豐腴的時候。

老饕們愛它刺多卻細軟,像嫩筍尖般嵌在蒜瓣肉里,

干煎后連刺都能嚼,配粥一絕。

嫌刺多?用薄餅卷著吃,秦始皇當年巡瑯琊臺都贊不絕口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海腸

春末夏初的海腸最是肥美,

這種被膠東人稱為"海腸子"的奇妙生物,自帶海洋的鮮甜與脆嫩。

它形似香腸卻非腸,口感似鮑卻更彈牙,咬下去"咯吱"一聲,

鮮汁在唇齒間迸發(fā),搭配韭菜包餃子堪稱一絕。

青島、煙臺的漁家流傳著"谷雨吃海腸,賽過喝參湯"的俗語。

舊時漁民認為它是"海龍王的腸子",捕撈時總要念叨幾句吉祥話。

如今它已是米其林餐廳的??停畹氐赖某苑ㄟ€是家常爆炒,

熱鍋寬油,韭菜與海腸共舞,煙火氣里裹著大海的饋贈。

每年4月底到6月,渤海灣的海腸進入最佳賞味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虎頭蟹

中華虎頭蟹因頭胸甲圓形、鰓區(qū)深紫色斑紋形似虎頭得名,堪稱“蟹中貴公子”。

古人曾在《夢溪筆談》中記載,

有人將其視為“辟邪神物”,掛于門楣驅(qū)災(zāi),足見其獨特。

它晝伏夜出,性格兇猛,以貝類為食,

肉質(zhì)卻集合了河蟹的香、海蟹的鮮與貝類的微甜,蒸后紅橘相映,誘人垂涎。

國內(nèi)最佳產(chǎn)地在南海新區(qū),此處淡水河入海帶來豐富餌料,

虎頭蟹生長緩慢,半斤重的需三四年長成,更顯珍貴。

每年3-5月是它最肥美的時節(jié),

此時蟹黃如凝脂,蟹肉飽滿彈牙,連漁民都稱“麥收后難尋,遇之必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梅童魚

五月海風(fēng)起,梅童魚躍浪而來。

這種拇指大小的"魚中瑪瑙",通體銀亮帶金線,

肉質(zhì)嫩如晨露凝豆腐,入口即化鮮到掉眉毛。

老寧波人叫它"梅魚",因立夏梅子黃時最肥美,

漁家凌晨收網(wǎng),晨光里魚鱗閃著碎鉆光,仿佛揣著整個春天的鮮氣。

東海之濱的舟山群島是它的黃金產(chǎn)地,

漁家世代遵循"三指不捕"的規(guī)矩,

不夠三指寬的小魚必放歸。

五月中下旬,

當?shù)谝豢|海蠣子香混著槐花香飄進漁村,家家飄起雪菜燉梅童的香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暮春的菜場已換上初夏的戲碼:

花甲在鐵鍋里噼啪開口,皮皮蝦蜷成紅月亮,冰鮮柜上鲅魚泛著銀藍光澤。

此刻的鮮,是帶海腥氣的市井喧囂,是廚房蒸鍋騰起的熱浪,

更是朋友圈九宮格里流淌的金黃蟹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別辜負這轉(zhuǎn)瞬即逝的時令恩典,約三五好友支起烤爐,

讓蒜蓉與海鮮碰撞出夏夜BGM;

或獨自嗦盤辣炒花甲,任鮮汁染紅指尖,

畢竟老祖宗說的“順時而食”,就是要我們活得熱氣騰騰。

舌尖上的海風(fēng),可不等猶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