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漢蹲在門檻上,吧嗒著旱煙盯著天,今兒四月初八,天瓦藍瓦藍的,可他眉頭卻擰成了繩。村頭大槐樹下,幾個老漢正掰扯呢,有人說“四月初八晴,農(nóng)夫百日愁”,有人卻念“四月初八晴,五谷好收成”,這話茬子碰得叮當響。日歷翻到2025年,立夏和四月初八趕在同一天,日頭剛冒頭,地里的玉米苗就蔫巴巴耷拉著葉,農(nóng)人的心思跟著天候轉,比換季的衣裳還亂。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老輩人講,四月初八是佛誕節(jié),從前浴佛祈福要吃素放生,可如今大伙兒更操心田里的墑情,廟會上的香火味里,都混著股子對雨水的盼頭?!八脑掳巳沼辏~兒岸下死”,張大爺總把這句掛嘴邊,說早年碰見過四月八下雨,后來河都見底了,莊稼旱得冒火,收成全打了水漂。

可村東頭的王叔不認同,他翻出泛黃的筆記本,上面記著2018年四月初八晴天,那年小麥灌漿足,囤里的糧食比往年多裝了兩麻袋。矛盾就像田里的雜草,越理越亂——同樣是四月初八,有的說晴好有的說雨兇,到底該信哪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農(nóng)諺里的講究,藏著老祖宗的觀察,卻也帶著地域的局限,就像南邊多雨盼晴,北邊干旱盼雨,老天爺?shù)钠猓哪芤痪湓捳f死?我個人覺得,老輩人的話都是經(jīng)驗攢的,可如今氣候變了,手機里的天氣預報比老黃歷更準,可心里頭那點對傳統(tǒng)的念想,總也斷不了。

你看那地里的莊稼,不管晴天雨天,都得靠人精耕細作,光盼著老天爺開恩,怕不是要誤了農(nóng)時。但話說回來,連著三年春天少雨,水庫的水位線一降再降,今年四月初八的天,晴也罷雨也罷,農(nóng)人心里的弦,始終繃得緊緊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月初八下,湖田種芝麻”,要是真旱起來,芝麻耐旱能活,可玉米水稻咋辦?

這愁啊,就像漫過田埂的水,不知不覺就漲起來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人說農(nóng)諺過時了,可每年到了節(jié)氣,村里的老人還是習慣抬頭看天,那些順口的老話,是刻在骨子里的種地智慧,丟不得。也有人犯嘀咕,現(xiàn)在水利設施好了,灌溉能解點急,可要是碰上連月大旱,再硬的水管子,也抵不過老天爺?shù)哪樕?/p>

爭議就這么懸著,像天上的云,聚了散散了聚,可農(nóng)人知道,日子還得往前過,播種的時候多操心,總比收成時掉眼淚強。你要問四月初八到底啥天好?其實沒有準數(shù),就像過日子,順順當當是盼頭,可真遇著坎兒,咬咬牙也能挺過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田里的土曬得發(fā)白,李老漢站起身捶了捶腰,把旱煙往地上一磕,不管今兒是晴是雨,明早還得扛著鋤頭下田,這地,不侍弄可不成。老輩的農(nóng)諺像面鏡子,照著過去的天,也映著現(xiàn)在的地,變的是年月,不變的是農(nóng)人對收成的期盼,對土地的敬畏。至于這四月初八的天,晴有晴的說法,雨有雨的講究,可歸根到底,人勤地不懶,才是硬道理,你說是不是這個理?

余下的話,都在農(nóng)人望向天邊的目光里,那片云彩是聚是散,都藏著對豐年的念想,而這份念想,永遠比天氣更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