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農(nóng)歷四月十二,老家人說,這是跟谷物“打個招呼”的時節(jié)。田野之間,微風吹過青蔥的谷苗,爺爺在堂屋取來谷神像,小輩守在一旁忙著擇菜備飯。敬谷日,雖不像清明那樣隆重,也沒有端午的粽香,卻藏著農(nóng)家人對五谷的敬畏,對生活的熱望。這天祭拜谷神的習俗,早能追溯到周代,土地未熟先謝恩,田野未收先知足。詩經(jīng)有言:“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人間好日子,其實就藏在一粒粒稻谷間。

敬谷日,每年過、年年新。不同鄉(xiāng)村,有不一樣的念法,有叫“嘗新”、“拜谷”的,也有喚作“谷雨謝恩”的——道理都一樣,是要和田地說句知冷暖,和糧倉許個小愿望。山野的風,屋檐的煙,這樣的節(jié)氣,一到就讓人靜下來。你會不會想,有多少年沒有親手摸過谷殼,在鋤頭與泥土中體會一頓飯的來之不易?

節(jié)日細節(jié)|田里谷氣長,灶上風俗深
敬谷日為啥要這么過?這背后道道不少。
祭拜谷神——糧有谷魂,家有家風

西北“嘗新飯”——吃不忘本,先嘗敬祖
西北一些村鎮(zhèn)講究這天要“嘗頭飯”:新麥磨成粉,沸水和面,搟成薄餅。老人先夾一塊蘸點鹽吃,說這是“天地給的頭口?!?。一家人圍坐嘗新,碗雖簡單,心卻熱乎。

河西“曬谷種”——種子滿院,守望豐收
有些地方,農(nóng)人要把一袋袋谷子攤在院中曬太陽,說是“谷得好日,苗壯穗齊”。小孩幫著沒事就去“撥谷”,圖個秋日好收成。

川南“粽葉報平安”——糯粽初成,春忙已近
有民謠道:“谷熟粽香遠,家安人不閑?!贝先思疫@天要蒸一鍋小粽,未必綁得規(guī)整,只為谷氣新、天氣暖,嚼出四時安寧。
2吃|兩樣好食,吃得安心吃出愿景
敬谷日的桌上菜,總少不了豆飯和糯粑,清清爽爽、簡簡單單,一個守成,一個求新。
五谷雜糧飯——各糧共煮,五福臨門
豆、米、小米、玉米、糯米混合,淘洗干凈加清水,鍋里煮成一鍋“散香飯”。五谷同煮的意義,在于祈求豐年,也讓一家人的胃口團圓。雜糧飯軟糯香甜,營養(yǎng)豐富,老少皆宜。家常做法也不難:摻雜各糧,煮開撇沫,收小火燜至米粒綿軟,出鍋時撒一點綠蔥花,更添田野風味。

糯米糍粑——軟糯如福,黏福連緣
糯米泡好蒸熟,搗成團,揪成小塊包上糖餡、豆沙,也有人蘸黃豆面、芝麻。糍粑在敬谷日里最招人喜歡,意為“黏人黏福、年年有收”。小時候,媽媽常讓我?guī)兔υ谠钆_旁“滾糍粑”,手黏滿糯香,心里滿是溫柔。
其實還有“米糕”、“麥餅”、“青團”等,不同地方略有講究,但都離不開這份對新糧、新收的期待。

3不碰|三件大忌,谷神不喜福不來
敬谷日這天,民間還留著三條“老規(guī)矩”,不曾輕易忘卻:
不倒米、不潑米湯
米倒掉、米湯亂潑,老人說是“散糧運”,怕今年有漏收。今人收拾米面時,家里還特意用小碗盛米湯澆花,說“不求富貴,求個無虞”。

不講廢話、不吐槽新糧
新糧入口,無論口感如何,都要滿嘴好話。有人嫌雜糧飯粗糙,長輩往往一句“吃到嘴里是命里?!?,讓全家吃得心安理得。糧食不易,言語省省,心里也多了幾分感恩。
不借糧、不送米
敬谷日不適合借糧借米,據(jù)說這樣“借”出去的是家中財氣。親鄰間如真遇急,一般都留到隔天再說。老話講:“谷神在家,別動倉忙?!?/p>
藏米有余香,守歲自安然
谷物是人間的根本,一碗飯里見四季更迭。敬谷日可能只是農(nóng)歷上的一個普通日子,卻給生活添了許多溫情與儀式感。一家人圍坐吃雜糧飯,院子里曬谷子的場景,是歲月最溫柔的注腳。
無論你身在城市高樓,還是鄉(xiāng)下老屋,不妨在四月十二做一頓雜糧飯,軟糯一勺,思念遠方的田地,也感恩糧食的來之不易。日子不過如此,倉廩充實,心里自在,再忙都要記得“給一碗飯的尊重”。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一勺細米,盛得下四季流轉(zhuǎn)?!痹冈蹅兌寄軓囊涣C桌?,體會人間真味,懂得惜福。你今年,會不會跟家人一起吃一碗敬谷飯?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