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青年出品
摘要:青島這個和稀泥的判決,則讓人充滿迷茫和困惑,我該怎么走路?我走路時眼睛該看哪里?我該與前面有行人保持何種距離?社會變壞,是從講規(guī)則的人失去自信開始的,一個和稀泥、壞規(guī)則的判決,污染了正義之源,模糊著常人正義感,制造著這種大惡。

青島大媽轉(zhuǎn)身撞人案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詞,叫“行人安全距離”?!安皇悄阕驳模銥槭裁匆觥痹l(fā)扶人恐慌,“不是你走得太近,別人轉(zhuǎn)身怎會撞倒”,估計要嚇得人不會走路了。
案子本身很簡單,劉大媽與王某一前一后走在人行道上,劉大媽一邊走路還一邊打電話,突然,她毫無征兆地轉(zhuǎn)身折返,走在后面的王某躲避不及,重重相撞。大媽骨折,竟向王某索賠10多萬,竟然,竟然,竟然得到了青島法院的支持。哪條法律規(guī)定了“行人安全距離”?誰會預(yù)判到前面的人會突然折返?追尾,是后面的錯,倒車,也是后面的錯!怎么?逼著人以后見到老人就繞道走了?糊涂官判糊涂案,所謂的“案件圓滿化解”,這“稀泥”和的!法律判決永遠不要與常人常情常理為敵。
人行道一側(cè),人往前面走,這是基本的規(guī)則,前行是正常,而“往后走”則反?!?dāng)然,人行道也不是不可逆行,但逆行者需要盡充分的注意責(zé)任,尊重前行優(yōu)先的路權(quán)與方向權(quán),保持安全距離,避讓往前走的人,而前行者對逆行者無避讓責(zé)任。唉呀,把這樣一個眾所周知的常識掰開了揉碎了說,是一件挺別扭的事。別扭在于:一句話的道理,自身明見的常識,非得逼著人“上升到大道理的層面”反復(fù)闡述。說白就是了,正常往前走天經(jīng)地義,你突然折返逆行撞了人,把別人撞傷了你要負責(zé),自己撞傷了自己負責(zé),還要跟別人說“對不起”。
如此清楚不過的常識,怎么到了法官那里,成了正常行走“要保持安全距離”,被逆行的撞了還要賠7萬。更荒誕的是,竟然被相關(guān)法院當(dāng)成普法案例進行宣傳,讓走路的人要與前方“保持安全距離”。這種教人走路的普法理念,顯然是讓人不會走路了:太難了,我得充分注意,別被后面走得太快的冒失鬼追尾,我還得防著前面的大爺大媽們,別被突然折返的他們撞了。保險公司是不是得開發(fā)個走路保險了,叫“防折返索賠險”。
多明白不過的常情常理,被一個“案件圓滿化解”的和稀泥判決,打得稀里嘩啦,不知道走路時眼睛得看著哪里了,也不知道怎么保持“行人安全距離”。
顯然,這又是“誰弱誰有理”“誰受害誰有理”,扭曲了法律與常識,與常人常識感為敵。說白了,就是沒有原則,只看身份。換幾個場景,看法官會怎么判決?
如果是一個壯漢,突然折返,撞了后面正常走路的老人,老人摔倒骨折,怎么判決?
如果是一個老人,突然折返,撞了后面的孕婦,孕婦摔倒受傷,怎么判決?
如果是一個老人,突然折返,撞了后面的老人,兩個老人都骨折,怎么判決?
如果是一個壯漢,突然折返,撞了后面的另一個壯漢,前面的壯漢骨折,怎么判決?
如果是一個老人,突然折返,撞了后面的大樹,撞出腦震蕩,怎么判決?是不是要砍掉大樹,再讓栽樹的人賠錢。
換一個場景,是想表明,無論何種場景,無論是什么人,無論誰看起來是弱者,無論誰受傷,決定判斷和判決是基本原則,而不是身份。哈耶克說,法律與命令的區(qū)別,在于它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抽象性。所謂抽象性,指的是這套規(guī)則只關(guān)注抽象的過程,而不關(guān)注具體結(jié)果和相關(guān)者的身份。法律這種非人格化的制度設(shè)定,才能做到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人,而不是針對什么特定目的。無論你是老人還是年輕人,你逆行撞人,沒有盡充分注意的責(zé)任,侵犯了別人路權(quán)與方向權(quán),你就得承擔(dān)責(zé)任。
法律不強人所難,法官不能隨便“造法”,這種案例場景下隨意造出“行人要遵守安全距離”的要求,采取“增加行人正常行走義務(wù)”的擴張解釋,用“安全距離”這種不確定、模糊的概念顛覆常理,破壞了常人行走的合理預(yù)期,讓人無所適從。
想起一個不和稀泥的案例,因為對法律和常理的尊重,引起公眾極度舒適?!澳阕约捍R路造成交通事故,怎么好意思叫警察定駕駛員責(zé)任!”前段時間一則上海交警“教科書式執(zhí)法”的視頻火了。視頻中,一名女青年拖著行李箱,不看紅綠燈,一邊過馬路一邊打電話,迎面開來的一輛汽車一直在嘗試避讓,但還是發(fā)生了事故。警察到場后,女子要求駕駛員擔(dān)責(zé),“我是行人,他是汽車,他撞了我,難道一點責(zé)任都沒有嗎?”但警察卻明確告訴她“汽車沒有責(zé)任”。公眾的舒適感在于,讓自己有了穩(wěn)定的預(yù)期,強化了“遵守規(guī)則總不會吃虧”的自信。
而青島這個和稀泥的判決,則讓人充滿迷茫和困惑,我該怎么走路?我走路時眼睛該看哪里?我該與前面有行人保持何種距離?社會變壞,是從講規(guī)則的人失去自信開始的,一個和稀泥、壞規(guī)則的判決,污染了正義之源,模糊著常人正義感,制造著這種大惡。
這本《時評中國5:用批判性思維阻斷庸?!罚鐣尸F(xiàn),就是分享深度觀點表達的一些思維方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理所當(dāng)然”,太多“理所當(dāng)然”凍結(jié)在絲滑的判斷中,讓我們的很多寫作停留于膚淺的表面,在觀點的“自由市場”中缺乏競爭力。相比前面幾本“時評中國”,本書更重視閱讀積累和思維方法的訓(xùn)練,如何有效率地閱讀,如何在閱讀中形成積累,如何在日常養(yǎng)成批判性思維方法,如何找到有競爭力的角度,如何讓表達既有深度又有美感,讓時評和議論文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本書每一章前特別增加了“10個閱讀與積累技巧”“10種讓角度與眾不同的方法”“增加語言感染力的10個途徑”“迅速提升寫作流暢感的10個步驟”等方法卡片,提升快思、快寫、快傳的寫作實操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