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維生素D,許多人腦海中立刻浮現(xiàn)出“補鈣”“骨骼健康”“預防佝僂病”等關鍵詞。確實,維生素D通過促進腸道鈣吸收、調節(jié)骨代謝,一直是補鈣的“黃金搭檔”。但近年來,科學家發(fā)現(xiàn)這個“陽光維生素”還有一個隱藏技能——輔助預防結核病。這個結論聽起來有些“跨界”,背后的科學邏輯究竟是什么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維生素D的“第二身份”:免疫調節(jié)師

早在20世紀初,醫(yī)生們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結核病患者接受日光浴治療后,病情明顯好轉。當時人們并不清楚原因,直到現(xiàn)代醫(yī)學揭開了維生素D的深層作用——它不僅關乎骨骼,更是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智能開關”。

維生素D受體廣泛分布于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T細胞)表面。當維生素D與這些受體結合時,會觸發(fā)一系列免疫反應:

1.激活抗菌武器庫:刺激巨噬細胞釋放“抗菌肽”(如cathelicidin),這種天然抗生素能直接破壞結核桿菌的細胞膜;

2.精準調控炎癥:抑制過度免疫反應,避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組織損傷;

3.強化防御屏障:促進呼吸道黏膜修復,讓結核桿菌更難入侵。

二、為什么維生素D與結核病“杠上了”?

結核桿菌入侵人體后,首先遭遇的“保安團隊”是肺泡巨噬細胞。正常情況下,巨噬細胞會吞噬細菌并將其分解。但狡猾的結核桿菌卻能“劫持”巨噬細胞,在其中“潛伏”甚至繁殖。這時,維生素D就像一位“特警教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通過激活TLR2/1受體,向巨噬細胞發(fā)出“敵情警報”;

2.促進抗菌肽LL-37合成,直接溶解結核桿菌的脂質外膜;

3.啟動自噬機制,幫助巨噬細胞清理“內鬼”。

三、現(xiàn)代人為何普遍缺乏維生素D?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盡管陽光照射是人體合成維生素D的主要途徑,但全球仍有約10億人缺乏維生素D。原因包括:

1.防曬過度:防曬霜、遮陽傘阻隔了90%以上的紫外線B(UVB);

2.室內久坐:現(xiàn)代人日均戶外活動時間不足30分鐘;

3.飲食單一:深海魚、蛋黃、強化食品攝入不足;

4.膚色差異:深色皮膚人群需要更長時間日曬才能合成等量維生素D。

四、科學補充維生素D的三條路徑

1.自然合成(曬太陽):

(1)春夏季:手臂、面部日曬10-15分鐘/天(上午10點前/下午3點后,避免中午暴曬)。

(2)冬春季:延長至30分鐘(需考慮緯度、云層厚度等因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膳食補充:

維生素D主要存在于海水魚、蛋類和奶類等動物性食品中,如三文魚(100g含526IU)、蛋黃(1個含40IU)、強化牛奶(1杯含120IU)、動物肝臟等。水果和蔬菜里的維生素D含量相對較少。

3.維生素D補充劑:

針對結核病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糖尿病人、HIV感染者/艾滋病人等,建議在醫(yī)生指導下適當增加維生素D補充劑攝入量。

(警告:維生素D補充劑不能過量攝入。長期每日攝入超過4000IU可能導致中毒,可引發(fā)高鈣血癥!)

五、維生素D的“攻防辯證法”

雖然維生素D為結核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但需理性看待:

1.不能替代藥物:不能取代新生兒卡介苗接種、結核潛伏感染者的預防性治療和結核病患者的抗結核藥物治療。

2.個體差異顯著:維生素D受體(VDR)基因多態(tài)性可能影響個體間的維生素D利用效率。

3.協(xié)同作戰(zhàn)更有效:與維生素A、鋅聯(lián)合補充,可增強免疫協(xié)同效應。

小結

從骨骼衛(wèi)士到免疫盟軍,維生素D的“跨界”提醒我們:人體是一個精密的網(wǎng)絡,營養(yǎng)素的價值遠超出單一功能的想象。在結核病這個古老的傳染病面前,保持維生素D充足雖不是“金鐘罩”,卻能為我們多筑起一道科學防線。下次曬太陽時,您或許會對這份免費的“健康投資”多一份敬意。

作者:王連森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guī)斐蓡T

(大眾新聞記者 周欣怡 整理 通訊員 劉祥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