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座艙與智駕兩大系統長期"各自為戰(zhàn)"。

前者專注人機交互,打造車內"第三空間";后者深耕環(huán)境感知,實現駕駛決策。兩套系統并行運作,往往需要配備兩顆獨立芯片,分別是座艙芯片、智駕芯片。

從市場來看,智能座艙芯片由高通主導,其驍龍芯片占據70%以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是,聯發(fā)科發(fā)布的C-X1芯片,給出了"一顆芯片打天下"的解決方案。

這款采用3nm先進制程的SoC,首次將座艙IVI系統與智駕計算平臺深度融合,通過中央計算架構實現軟硬件資源的高效調配。

在工藝上,采用臺積電3nm工藝加持;在架構上,Arm v9.2-A架構12核CPU配合NVIDIA Blackwell GPU,圖形算力達10.2TFLOPS,超越主流座艙芯片3倍,而內置AI加速單元提供400TOPS算力,較英偉達Orin-X提升57%,支持L3級自動駕駛的多傳感器融合計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種"一芯雙用"的設計,正在重塑汽車電子架構。某新勢力工程師測算,采用C-X1方案可使整車線束減少10%以上,控制器數量也減少,而單車成本降至少2000元。

行業(yè)分析機構指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挑戰(zhàn)同樣存在。英偉達與高通已占據80%以上的汽車芯片市場,其生態(tài)壁壘不容小覷。C-X1需證明其兼容性,既要支持QNX等車載操作系統,也要適配主流算法框架。

從產業(yè)趨勢看,芯片整合化已成共識。特斯拉自研FSD芯片早已實現座艙與智駕功能融合,高通、英偉達都在推類似方案。聯發(fā)科的突圍,不僅在于技術突破,更在于精準卡位中國汽車品牌的升級需求。當"軟件定義汽車"成為共識,那顆能承載全部智能想象的核心芯片,或許正成為決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