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寶石?,

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

——培根

想來80后應(yīng)該記得,六年級語文課本里列夫·托爾斯泰所寫的《窮人》。

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這么一段:

死者的旁邊,睡著兩個胖臉蛋、蔥頭發(fā)的娃娃,身上蓋著一件破衣,蜷著腿,兩個黃頭發(fā)的小腦袋緊緊地靠在一起……冉娜不假思索地取下?lián)u籃,用頭巾把他們裹好,抱回自己的家里。

窮苦的冉娜,自己的5個孩子都艱難養(yǎng)活,卻在女鄰居死后,從尸體旁把兩個熟睡的遺孤?抱回了?家。

年少時只會跟著“標(biāo)準(zhǔn)答案” 不求甚解地寫下中心思想——

“此處說明冉娜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

最近有句很流行的話,叫教育的滯后性完成了閉環(huán)小時候讀不懂的課文,在成年后,成為射進(jìn)現(xiàn)實、正中眉心的子彈……

在奉行個人主義的當(dāng)下,似乎“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才是理性智慧的選擇,我們會在權(quán)衡利弊后,攤攤手,將問題推給社會。

普世的成功都落定到金錢,“窮”似乎成為一種原罪,如果窮人再善良實誠,便幾乎等同于“傻”

《窮人》寫于1905年,正是沙俄階級矛盾空前激化的時期,貴族、富人們奢靡風(fēng)光,勞苦大眾陷在貧困中掙扎,在如此極端惡劣的大環(huán)境之下,冉娜和丈夫的善良,更顯出?至誠的鋒芒。

尼采說,“道德是弱者的驍勇”,明明自顧不暇卻仍見不得人間疾苦,這樣崇高的“善”,值得肅然起敬。

“善?”的?第一重?:善待?家人?

“善?”的?第一重?:善待?家人?

冉娜的家,是海岸邊一間低矮的茅屋。

為了生計,哪怕這天波濤喧囂、狂風(fēng)呼嘯,丈夫還是一大早冒著嚴(yán)寒出海了,到夜間十一點還沒平安歸來。

冉娜如往日一樣縫補著舊船帆,聽著窗外哀嚎的風(fēng),忐忑不安地?fù)?dān)憂著丈夫。

夫妻倆從早忙到晚,又怎樣呢?

  • “一家人勉強糊口而已?!?/li>
  • “孩子們連鞋都穿不上,不管夏天還是冬天,都光著腳跑路?!?/li>
  • “吃的不是白面包,就是黑面包也不夠吃;下飯的只有魚?!?/li>

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多少家庭在貧困中爭吵不休、雞飛狗跳。年輕人談婚論嫁,第一要考慮的,便是經(jīng)濟基礎(chǔ)。

非常喜歡陶行知的一句話:

大雨過后,有兩種人,一種人抬頭看天,看到的是蔚藍(lán)與美麗;一種人低頭看地,看到的是淤泥與絕望。

冉娜的茅屋寒酸不已,夜晚的屋外又黑又冷,但她緊添著爐火,屋內(nèi)溫暖如春。

舊式的木制鐘雖已鐘聲嘶啞,但被維護(hù)的極好,精準(zhǔn)地報著時。

5個孩子雖穿不起鞋,吃不好飯,但都被盡心盡力地照料著,床上掛著干凈的白蚊帳,孩子們在暴風(fēng)驟雨的夜里酣然熟睡……

丈夫呢,一肩扛起家庭的責(zé)任,任勞任怨出海捕魚,從不顧及自己的身體。

他一個人在黑暗而洶涌的海面上打漁,漁網(wǎng)還被剮破了一無所獲,凌晨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小屋。

很多人會將工作中的壓力和壞情緒帶回家,對自己的家人發(fā)泄怒火,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的人。

丈夫卻用輕快的聲音和妻子打著招呼:“我回來了,冉娜!”

對妻子憂心的詢問,他用“滿不在乎”的語氣說“能活著回來就算萬幸了?!?/p>

冉娜與丈夫盡管生活貧窮,可都在用最善良的方式對待家人,心往一處去、勁往一處使,互相體諒理解,把小家庭打理的和和睦睦。

無法改變貧困的現(xiàn)狀,便修正自己的心態(tài),將目光放在自己擁有的事物上。冉娜慶幸著:

“咳,總算命好,孩子們沒災(zāi)沒病。沒有什么可抱怨的?!?br/>

都說低層次的家庭,就是在瑣事上無休止的內(nèi)耗,導(dǎo)致生活上幸福感的缺失。

比貧窮更可怕的,往往是從內(nèi)心深處屈服于貧窮。

善待家人,便是一個人落在細(xì)微處的良善。

“善”的第二重:善濟他人

“善”的第二重:善濟他人

英國學(xué)者托馬斯·富勒有句名言:

“人們?nèi)艨匆娒赖麓┲h樓的衣衫,就會鄙視它?!?/p>

我們會盛贊富人的慷慨、企業(yè)家的慈善,窮苦人似乎理應(yīng)是被接濟和憐憫的對象。

老話說“先?敬?羅衣?后?敬人?”,窮人的?美德?因此?失去了?應(yīng)有的?敬重?,變得?可以隨意?褻瀆?和?調(diào)侃?。

自身難保的底層人的善良與尊嚴(yán),異化?為?“軟弱?可?欺?”,在世俗?打量?下?,更多的時候像一個笑話。

冉娜只是個貧窮的漁婦,倚靠丈夫打漁的收入,堪堪養(yǎng)活五個孩子。

她深知填飽肚子的不易,所以更理解女鄰居西瑪?shù)木嚼?,狂風(fēng)暴雨的深夜,她憂心丈夫的同時,不忘去照料病重的西瑪,反復(fù)在心中感嘆:“寡婦的處境真艱難?。 ?/p>

黑暗的小屋里,西瑪安靜地仰臥著,一動也不動,已經(jīng)咽氣了,她蒼白的手仿佛要去拿什么東西,垂在草墊上。

兩個黃頭發(fā)的小東西在母親冰冷的尸體旁睡得香甜而酣暢,西瑪臨終前,用盡最后的氣力將舊頭巾裹住他們的小腿……

冉娜“不假思索地取下?lián)u籃,用頭巾把他們裹好,抱回自己的家里?!?/p>

一個“不假思索”,下意識的反應(yīng),更映見冉娜本性里的善良。

她把沒醒的孩子放在床上自己孩子的旁邊,急忙拉好帳子后,才感覺心跳得厲害,巨大的惶恐也隨之包裹了她……

她的內(nèi)心也如同窗外呼嘯的風(fēng)、咆哮的海:

  • “養(yǎng)活五個孩子已經(jīng)夠讓他操心的了,現(xiàn)在又多了兩個……”
  • “他會說些什么?他回來了?不是,他還沒有回來,為什么要把這兩個孩子抱回來呢?!……”
  • “他會揍我一頓?那也活該,我該挨揍?!薄?/li>

樸素的良知,讓她明知沉重的后果卻依然將兩個孤兒抱回了家,正如文中所寫:

“她自己不知道,她怎么會這樣做,又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她知道,她不能不做她已經(jīng)做了的事。”

小說的力量在結(jié)尾,丈夫回到家,冉娜臉色蒼白地告知“西瑪死了,兩個孩子一個剛會說話,而另一個則剛剛會爬……”

丈夫皺起眉頭,他的臉色變得嚴(yán)肅而憂慮,隨后說出:

“孩子們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

咱們總能熬得過去,快去抱他們吧!”

這一刻,人性的光輝叫人不敢直視……

冉娜拉開了蚊帳,小說在此戛然而止,卻言有盡而意無窮,高貴的品德,往往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去堆砌。

弗蘭克·麥吉爾說?“是人的品德使人高大,而不是財產(chǎn)與聲望?!?/p>

總能“熬”過去,窮苦人靠這個字堅韌地活著,小人物生命的張力,因這份強悍而肅穆偉大!

夫妻倆不約而同的善舉,如一碗熬的濃稠的白粥,散發(fā)著最樸素、最自然的香氣。

都說“達(dá)則善濟天下”,身處底層卻不獨善其身,明知善意會給生活帶來巨大沉重的負(fù)擔(dān),但生而為人的悲憫,讓他們做出一個順應(yīng)良知的選擇。

就像新疆的阿尼帕夫婦,安身之處?只?4間土平房,他們?卻?在?已有?9個?孩子的?情況下?,依舊?收養(yǎng)了?10個孤兒,不過?基于?最?樸素?的善?念——?“總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娃娃餓死……”

最原始的美德,卻最燙人,讓我們逐漸麻木的人性坐立難安……

“善”的弱德

“善”的弱德

葉嘉瑩先生?提出過?一個詞?,叫?“弱德?之美?”:

“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堅持,你還要有你自己的一種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這種品格才是弱德?!?br/>

弱德是一種持守,私以為每一個看慣炎涼世態(tài)、卻依舊秉持小小善意的人,都是弱德的堅守者。

“美德天生就是高貴的,它不需要任何打扮?!彼鼰o關(guān)于階層、無關(guān)于得失、無關(guān)于他人,寫童話的安徒生說“潔白的良心是一個溫柔的枕頭”,它不過是人性里的至真至純。

正是無數(shù)個弱小的“善”,匯成了正向的洪流,讓我們在文明的道路上腳步夯實……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guān)注@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