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故事里的煙火與夢想    我們這一代人有許多是從骨子里對文學頂禮膜拜的,我上中學時已經是幾乎無書可讀的歲月,書店里只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高玉寶》《金光大道》《半夜雞叫》等幾本革命題材的小說?,F(xiàn)在回想起來,應該是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使我愛上了外國小說,那里面保爾·柯察金和冬妮婭的愛情故事很容易讓少男少女入迷,可惜的是書店和圖書館里都沒有,許多都被列為禁書,但處于青春懵懂期的半大小子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于是,私底下傳看了不少文學名著,既包括國外的《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簡?愛》,也有中國的四大名著,許多都是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偷窺者”的手,許多書都是沒有了封面,書邊磨得毛茸茸的。    我曾經一夜看完一本30萬字左右的長篇,因為第二天還有許多同學等著看。也經常在上課時偷看小說,被老師發(fā)現(xiàn)沒收書籍,或者叫到老師辦公室罰站,或者向家長告狀回家被父母揍一頓,似乎都是家常便飯。彼時,我一直有著一個不解之謎,似乎反派的女主角都生活精致、打扮時尚、長得好看,包括連環(huán)畫上的、電影銀幕上的。這是為什么呢!    當然也有老師和家長讓看的,最著名的是魯迅的各種雜文集,但我還是喜歡他的短篇小說,《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這三部小說集都翻遍了,印象比較深的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還有《孔乙己》《阿Q正傳》《故鄉(xiāng)》等。    魯迅先生對我影響很深,先是他的棄醫(yī)從文的故事感染了我,記得是老師為我們講解《藤野先生》:魯迅是一位胸懷大志人,當他從日本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學醫(yī)歸來之后,本想做一名醫(yī)生懸壺濟世,救民水火。但是他看到清末民國時期,大多國民的麻木不仁,他非常失望。他認為,只有改變國民的劣根性,才能救中國。于是“棄醫(yī)從文”。    于是,我也認為,寫作是一項神圣的事情,假如能像魯迅先生一樣成為一名作家,那是一件多么榮耀的事。    之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不僅讀魯迅先生的文章,還有許多著名作家回憶與魯迅先生交往的散文,第一個左右我寫作風格的是蕭紅,她在《回憶魯迅先生》里用白描的手法寫到:“有一次魯迅先生到飯館里去請客,來的時候興致很好,還記得那次吃了一只烤鴨子,整個的鴨子用大鋼叉子叉上來時,大家看這鴨子烤的又油又亮的,魯迅先生也笑了。菜剛上滿了,魯迅先生就到躺椅上吸一支煙,并且闔一闔眼睛。一吃完了飯,有的喝了酒的,大家都鬧亂了起來,彼此搶著蘋果,彼此諷刺著玩,說著一些人可笑的話。而魯迅先生這時候,坐在躺椅上,闔著眼睛,很莊嚴地在沉默著,讓拿在手上紙煙的煙絲,裊裊地上升著?!?  要知道,那個年代的語文課老師教給我們的都是八股一樣程式化的文字,比如“當前國內外形式一片大好”,然后就是一些標語口號式的句子。蕭紅的文字讓我耳目一新,幾乎是模仿著她的文字風格寫了一篇習作《我的一家》。這要感謝我的語文老師黃昌植先生,當時他被六安地區(qū)教育局抽掉去編寫《中學生作文選》,他是力排眾議讓這篇習作人選。    那是我的文章第一次變?yōu)殂U字,可能就是從那時起,我的理想就是當一位作家,或者當一名記者。    起初我是鐘情于小說創(chuàng)作的,陸續(xù)寫了不少短篇,盡管也有寫長篇的打算。但后來進入了報社當編輯、記者,每周都有忙不完的事。那時的報紙還是厚報時代,動不動就是100多個版面,我從編副刊開始,到后來主編文化周刊,也是16至24個版,而且是采編一體,幾個人連軸轉,這周的報紙剛印好,馬上又要策劃、采寫、編輯下一周的了。一年50多期,我們有句行話:不是在采訪,就是在去采訪的路上。反正我在退休前是一次公休假也沒休過。當時覺得很累,現(xiàn)在回過頭看看,我居然寫了幾百萬字,出版了十幾本文史專著,也獲得了許多獎項,給我?guī)砹顺删透小?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的拙作都是應邀寫作出版的,既有政府項目,也有企業(yè)合作,還有出版社的邀約,總之,無需我個人出資,還有稿費或版稅。    這本《小故事趣漫畫》算是好事多磨,看到許輝先生寫的序的落款,居然是將近十年前。其實當時已經和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談好了合作出版事宜,中間有人提議申請合肥市社科聯(lián)出版項目,由于種種原因于是就煮成了接生飯。加上這幾年我的約稿不斷,便將此書出版暫時放下了。    一本《合肥傳》讓我寫了整整三年,終于在2024年8月與讀者見面了。感覺很累,想停下腳步緩緩氣,畢竟也是花甲之年了。    于是,我決定把十年前的短篇小說重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時,我的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感慨。欣慰的是,這些從過往歲月中打撈出來的故事,經過重新打磨,終于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與大家見面;感慨的是,每一篇短小的故事背后,都藏著一段生活的剪影,或喜或悲,或濃或淡,皆是人間煙火的真實寫照。    這本書其實也是我和著名青年漫畫家榆木先生的一次合作,他用畫筆為我的文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讓故事中的人物躍然紙上,仿佛有了呼吸與溫度。    同時,小冊子的印刷也是對許輝先生的一個交代,十年前的約定終于如約而至,盡管時間有點晚。    書中的32篇短小說,是我從多年創(chuàng)作中精選出來的。它們有的來自皖西小鎮(zhèn)的街頭巷尾,有的來自都市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有的則是舊時光里的溫情回憶。這些故事雖短,卻承載著我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無論是《秘方》中老中醫(yī)的傳奇人生,還是《短信姻緣》里現(xiàn)代科技下的偶然佳話,亦或是《茶水爐》中市井生活的煙火氣息,都是我試圖通過文字捕捉的生活瞬間。    創(chuàng)作這些故事的過程,就像是在生活的長河中淘金。有時是一句不經意的話,有時是一個偶然的相遇,有時則是一段久遠的回憶,都能成為靈感的源泉。我希望通過這些故事,能讓讀者在忙碌的生活中稍作停留,感受文字帶來的溫暖與力量。    最后,我想說,故事雖短,情意綿長。愿這本書能像一盞茶,讓你在閑暇時品出生活的滋味;也愿它能像一扇窗,帶你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故事未完,生活亦在繼續(xù)。愿我們都能在平凡的日子里,發(fā)現(xiàn)屬于自己的詩意與夢想。李云勝 2025年2月10日于雙城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