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班級家長會,也是孩子在幼兒園階段的最后一個家長會。

最后一個家長會,談論的焦點是幼小銜接,是學習,是如何快速適應小學。

很正常,每一個家有即將進入小學的家長,在我們這樣的教育體系下,都會多少關注點這方面的細節(jié)。

不管是心平氣和的,是焦慮的,還是淡定的心態(tài),上學就要談學習,應試教育體系下就要談如何面對學習。

提倡快樂成長的群體

期間有個辯論環(huán)節(jié),辯論題目是“快樂成長”和“超前教育”該如何選擇。

本來就是游戲環(huán)節(jié),抽到什么是什么,不用當真。

不過還是產生了很多的感觸。

有的家長表示:孩子的身心健康最重要,南京因為學習抑郁的孩子太多了,所以讓孩子快樂成長吧。

“超前學習也沒有用,孩子超前學習了,進入到小學毫無壓力,上課反而不認真,上課不專注?!?/p>

其實快樂成長和學習并不沖突,就怕家長們從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錯過了引導孩子的最佳期,讓一個本來還不錯的苗子,放棄了學業(yè)這條路。

什么情況下孩子才會抑郁?

不是因為學習,孩子就抑郁了,學習不等于抑郁,千萬不要這么認為。

學習應該是終身的事情,其實不管未來走哪個方向,不管從事哪個行業(yè),都得有學習的態(tài)度,只有保持學習的狀態(tài),才能不斷進步,不斷充實自己,不斷提升自己。

當下青少年抑郁是一個熱門詞匯,不要一聽說“抑郁”就甩鍋給“學習”,抑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個孩子抑郁了,要看這個孩子所處的環(huán)境,所接觸的人,而最為關鍵的就是家庭環(huán)境和家人。

不顧孩子的成長節(jié)點,強行要求孩子一直刷題、啃書本,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規(guī)劃走,一旦孩子達不到目標就用軟語言威脅,孩子不抑郁才怪呢。

不學習就能快樂嗎

因為有負面的例子頻頻出現(xiàn),就主主張讓孩子完全不學習,要快樂成長。

孩子不學習就快樂了嗎?

如果孩子不學習,真的就很快樂,那也不是不能接受,畢竟長遠來看,學習與否對于孩子的命運產生不了地震般的影響,孩子的命運說點不太積極的話,主要還是看孩子是不是會投胎。

可問題是,孩子不學習,更不快樂,因為孩子生活在一個應試教育體系內。

北京大學歷史系名教授的兒子中學輟學的案例,不少人應該看到過,父母都是高知,孩子出生在全國最卷的海淀區(qū),高知父母希望孩子快樂成長,所以孩子前期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沒有干預,沒有讓孩子像其他海淀孩子一樣學習各種知識。

孩子的確很快樂,可是孩子上小學以后呢?

大家都會的,他不會,大家都會的老師一帶而過,他還是不會,他深刻感受到自己和別人的不同,他不快樂,他自卑,他抵觸上學。

這種情緒隨著年齡的增加越來越強烈,中學的時候他心智逐漸成熟,最后還是選擇輟學在家。

那段時間家里真的就是雞飛狗跳,高知父母最初怎么都不能接受孩子中學就輟學了。

遠離同齡人,離開校園,他著實消極了一段時間,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打游戲,人生早早的就陷入低谷。

不過高知父母還是不一樣,如果放在普通家庭,這孩子就真的廢掉了,父母反思之后,決定接受現(xiàn)實,不管孩子變成什么樣都接受孩子,積極幫助孩子找出路,讓孩子學習編程、攝影等等,最后孩子選定了攝影,如今也在攝影行業(yè)風生水起,人生重新啟程,也還不錯。

后半段,普通家庭可以不聽,因為普通家庭的父母首先沒有那個認知,其次沒有那個財力。

我們只看前半段,孩子不學習就快樂了嗎?

學習不好的孩子,想要快樂,得需要超級強大的內心,這種內心的鍛造是從小被無視、被打壓、被簡單粗暴對待的結果。

雖然我們都處在普通家庭,我們的孩子也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可是有哪一個孩子不是嬌生慣養(yǎng)的?

哪個孩子擁有那么強的鈍感力,對于老師的喜好、同學的喜好完全不在乎?

快樂成長和學習不相悖

自從孩子上學以后,已經深刻地感受到同學和老師對孩子的影響了,這還沒有到小學階段。

老師的稱贊、同學的肯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孩子上學的動力。

“學習的動力來自周圍環(huán)境的肯定”,沒錯,最初就是這么膚淺。

我們要快樂,也要學習,快樂和學習并不相悖,而且在學習中也能感受到極大的快樂,這種快樂是非常充實的快樂。

如果引導孩子成為一個讓學習貫穿到生活中的人呢?

小小的建議:

  • 1、陪伴方式很重要

孩子幼小的時候,嫌孩子煩,丟給孩子一部手機是一種陪伴,把孩子放到電視機前是一種陪伴,耐心陪孩子玩積木、樂高、拼圖也是一種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累的是家長,家長要犧牲個人刷手機的時間,這對很多人不容易辦到。

但是這對讓孩子成為一個愿意動腦子思索,有較好的專注力的孩子奠定了基礎。

家長感興趣的,家長關注的,往往就是孩子人生的起點。

  • 2、時間點很重要

童年的豐富多彩體現(xiàn)在游戲的多樣性,喜好的多樣性,運動的多樣性。

一個小孩的興趣真的太多了,而且不同階段喜好的內容不同。

2歲到3歲,對什么都充滿興趣,喜歡探索世界,會給她買簡單的拼圖、樂高,各種樣式的玩具(電動的不常買),喜歡各種圖本,為了豐富她的童年,也是在這個領域內不斷探索。

進入幼兒園,愛好就更多了,會逐漸感受到自己被孩子超越了,學校的玩具種類更多。

除了這些益智玩具,孩子喜歡上下棋、打牌、舞蹈、唱歌、跑步、跳遠等等,兩個孩子不帶玩具,光是上調下竄都能晚上大半天。

在孩子享受這種玩樂的時候,自然不能沖過來把她們關在房間里學習識字、數學、英語。

所謂時間點,就是我們根據孩子的日常表現(xiàn)來判斷什么時候該給孩子安排相關的內容了。

比如孩子開始對數字感興趣了,那就可以從蒙氏數學開始,讓孩子感受數學的奇妙。

比如孩子開始對漢字感興趣了,就可以給孩子安排識字。

要注意兩點,一個是時間長短,一個是堅持。

可以周期性安排,不必每天安排,每一次從10分鐘,上升到20分鐘,到30分鐘,慢慢來。

這個習慣一旦形成,學習就不是壓力了,學習就是一種常態(tài)了。

  • 3、準則很重要

準則,上一點也提到了,就是開始了,就要堅持下去。

學習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長期堅持做一件事,最開始不容易。

此時家長的作用就要呈現(xiàn)出來,那就是引導和督促。

在合理的范圍內,沒有放棄的理由。

但是在原則的基礎上,可以靈活運用,畢竟孩子還小,比如說到了6歲,也就是幼兒園大班,我們給孩子每天安排20分鐘的英語閱讀,有一天孩子不想這件事,也不是不可以,那就約定好明天完成。

這樣長期下來,就形成了周期性的學習。

準則是幫助孩子養(yǎng)成學習慣性,學習慣性一旦養(yǎng)成,孩子省心,家長放心,孩子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快樂的。

  • 4、循序漸進很重

接下來將循序漸進,主要體現(xiàn)在學習任務的量的安排上。

量是慢慢上來的,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習慣了,不會認為這件事有多難。

比如最開始每天10分鐘,當孩子執(zhí)行起來不費力的時候,可以上升到20分鐘,到小學階段調整到30分鐘。

之所以這樣做,還是為了孩子能夠適應上學以后得學習狀態(tài),家長幫忙調整,也是為了促進孩子適應,孩子真正適應了學校生活,才會真正獲得快樂。

  • 5、放手很重要

最后想說的一點是,相信你的孩子。

相信孩子的同時,也是相信自己,孩子是我們一點點帶大的,我們相信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以后可以處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那就果斷放手,不要讓孩子感受到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