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更喜歡只是作為存在的自己,還是功成名就后燦爛輝煌的自己?
換句話說,如果剝離所有的成就、身份和外在的光環(huán),你還會喜歡自己嗎?

一、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
在萬物皆可量化的時代,連愛情都被折算成“物質價值 + 情緒價值”的綜合考量,上海人民廣場相親角擺滿了“明碼標價”的求偶者信息。
甚至我們自己都更喜歡含有附加價值的自己,更喜歡用附加值標榜自己。
一座未被開發(fā)的原始森林總會被追問"有何經濟價值",一個選擇哲學專業(yè)的學生總要面對"畢業(yè)能做什么"的質疑,一段不被世俗認可的感情總要承受"是否值得"的拷問。
“養(yǎng)兒防老”實用主義觀念,讓親情蒙上了“養(yǎng)老保險”的功利性色彩,使得可憐的孩子自出生起,便背負上了恩情債。
一些父母在養(yǎng)孩子的時候,特別強調“有用”,比如,“你要做個有用的人”、“不要做那些無用的事”……
他們絕不允許自己養(yǎng)個“沒用的廢物”出來。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我們也決不允許自己成為“沒用的東西”。
從胎教開始的早教競爭,到貫穿終身的績效考核,每個生命階段都被精確計算投入產出比。
某教育機構打出“讓你的孩子贏在子宮里"的廣告語,這種荒誕背后折射的,是整個社會對"有用性"的病態(tài)追求。
在這樣的教育下,我們長大后,若不強行賦予一件事情“有用”的意義,那就會產生“無用”的焦慮。
讀書是為了提升認知、學習知識;打球是為了健康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畫畫是為了陶冶情操,有利于身心健康……
久而久之,我們的大腦被眾多錯誤的信息蒙蔽,不知道何時分泌多巴胺才算正確。
我就不能躺在綠綠的草地上,優(yōu)哉游哉看云卷云舒嗎?
不能,“無所事事”會產生焦慮。
我就不能買點自己喜歡但沒有實際用途的東西嗎?
不能,“亂”花錢也會觸發(fā)焦慮。
像有什么人在無時無刻不在監(jiān)督著似的,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要合乎什么無形的規(guī)則,否則就會陷入“仿佛犯了什么錯”一樣的焦慮中。
在束縛下長大的我們,雖然人身是自由的。但內心仍然是在“軟禁”中,無形的規(guī)則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們,“別去買那些沒用的東西”、“別去做哪些沒用的事情”……
我就不能作為一個純粹的存在而存在,而非要作為一個“有用”的個體才有存在的資格嗎?

二、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惠子向莊子描述了一棵大樹,它主干臃腫,無法契合繩墨的標準;小枝卷曲,難以符合規(guī)矩的要求,因而被視為無用之物。
莊子卻認為,這棵大樹雖不符合匠人的標準,看似無用,卻正因這份“無用”,得以避免被砍伐的命運,能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自由生長。人們可以在樹下逍遙自在地休憩,不受外界干擾。
這種“無用”反而成了一種“大用”,它使大樹避免了被工具化,保持了自身的獨立與自由。
在書上,我們可能會被莊子的觀點吸引。但在現實中,我們往往會不自覺的和惠子一樣,站在實用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若站在自然的角度,我們與一座未被開發(fā)的原始森林或者一棵樹并無二致,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簡單地用有用或無用來評判。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價值和存在意義,不應僅以人類的需求和標準來衡量。 我們不妨以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欣賞人和事物的本來面目,以自然本身的價值觀看待一切,強調人和事物自身的價值,而非單純服務于人類。 三、物物而不物于物 莊子在《人間世》中塑造的支離疏形象更具沖擊力。 這個駝背跛腳、五官錯位的殘疾人,卻因形貌殘缺而免于兵役徭役,得以領取救濟糧終其天年。 當所有人都追求"有用"的完美時,某種"無用"反而能獲得真正的生存空間。就像現代社會中,一些"非主流"、“小眾”的生存方式雖然不符合社會期待,卻能讓個體保持精神完整。 前段時間網上廣傳的“神經病”人設亦是如此,這種人設雖然讓個體在公司看起來格格不入,甚至可能會對加薪晉升產生影響,但卻能很好的保持內心的舒適與完整。 《山木》中提到,能做房梁的樹木最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最早被汲干。 這種"有用反致其害"的現象,在當代社會依然存在,如,早慧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出心理問題。 現代職場中的"過勞死"現象,何嘗不是這種異化的現實版? 日本經濟學家森岡孝二在《過勞時代》中揭示,越是追求效率至上的企業(yè),員工的創(chuàng)造力反而越低。這種"有用性暴政"正在吞噬人類最珍貴的生命活力。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成材不是好事,《山木》中還提到不成材的鵝被先殺掉了。 對此,莊子并沒有簡單地主張“無用”或“有用”,而是提出了只有順應自然,遵循“道”的運行規(guī)律,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脫。 不去糾結“有用”還是“無用”,是什么樣子就什么樣子,不要被世俗的標準所束縛,主宰外物(如利用工具、資源)而不被外物主宰(如名利、地位所累)。 四、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構建"無用"的價值體系,需要勇氣與智慧。 在物質豐裕的現代社會,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莊子的"無用"哲學。 芬蘭教育體系故意保留大量"無目的"的玩耍時間,反而培養(yǎng)出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荷蘭"慢科學"運動倡導不受科研指標束縛的基礎研究,取得了諸多突破性成果。 這些實踐都在印證:為"無用"保留空間,就是為未來保留可能。 在沒有功利性考量的情況下,人類的天性反而能得到更好的發(fā)揮,進入更高層次的生命狀態(tài),最終達到莊子描繪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境界。 當所有事物都被明碼標價,當每個選擇都被計算得失,生命將失去最珍貴的靈動與詩意。 或許我們該在日程表里留出無所事事的午后,允許自己孩子般的保留些"沒用"的好奇,在博物館里看看那些"無用"的藝術品。 因為正是這些未被功利污染的存在,維系著人性的溫度,讓我們從精神桎梏中解脫。 功成名就的自己固然可愛,但只作為存在的自己也一樣值得驚嘆。 所以,即便我生來“無用”,那又如何? 文中插圖為明末清初畫家朱耷作品。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