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xué),是一個尋找信仰的學(xué)問,所謂信仰,就是它可以解釋一切。
——坤鵬論

第十二卷第七章(5)
原文:
生命固亦屬于神。
生命本為理性之實現(xiàn),而為此實現(xiàn)者唯神;
神之自性實現(xiàn)即至善而永恒之生命。
解釋:
生命固然也是屬于神的。
因為思想的現(xiàn)實就是生命,而神就是那種現(xiàn)實;
神的依據(jù)自身的現(xiàn)實,就是最好和永恒的生命。
原文:
因此,我們說神是一個至善而永生的實是,
所以生命與無盡延續(xù)以至于永恒的時空悉屬于神;
這就是神。
解釋:
因此,我們說神是一個活著的、最好的、永恒的實是,
所以,以致生命和連續(xù)的壽命和永恒都屬于神,因為這就是神。
原文:
象畢達哥拉斯學(xué)派與斯泮雪浦一樣的那些人們,
因植物與動物〈比其種籽與胚胎為美〉的例示,
就假想至善與全美不見于始因而出現(xiàn)于后果,這意見是錯誤的。
解釋:
如同畢達哥拉斯和斯彪西波一樣的那些人認為的,
因為植物和動物(比它們的種子和胚胎更美)的例子,
就設(shè)想至善盡美不在本原之中,不在事物之始,而在于最終之果,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換言之,他們認為,最美和最善不在本原之中,不在事物之始,
他們的論據(jù)是,雖然本原是想我和動物的原因,然而美好和完滿卻在它們的產(chǎn)物中。
亞里士多德認為,這些觀點并不正確。
原文:
因為種籽得于另一些個體,
這些個體完善而先于種籽,
第一事物并非種籽,
而是完成了的實是;
我們該說,在種籽之先有一個人,不是人由子生,而是子由人生。
解釋:
因為種子出于另一些完整的生物,
這些生物是先在的,
所以,并不是種子最初,
而是這個完整物最初。
正像有人所說,人先于精子,不是從精子產(chǎn)生的人,而是精子由之產(chǎn)生的另一個人。
這便是令世人一直爭論不休的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而這個爭論的根本就在于不管是雞還是蛋,都無法解釋它們又是怎么來的,
這樣,可能只有存在一個第三者,即創(chuàng)造者更為合理,因為就算是進化論,同樣也解釋不了起始和最初。

原文:
從上面所說這些看來,這是清楚了,在感覺事物以外有一個永恒,不動變,而獨立的本體。
解釋:
在這里,亞里士多德的神就粉墨登場了,而他也逐漸從邏輯思維的領(lǐng)域跨入到了信仰的領(lǐng)域。
所以,后面他的論證也變成了神學(xué)思維的神秘狀態(tài),而他的某些神的存在的論證已經(jīng)明顯地和他反復(fù)論證的矛盾律明顯違和了。
他說:從上面所討論的這些看來,顯然有某種永恒而不運動的實體,獨立于可感覺事物而存在。
原文:
為也已顯示了,這本體沒有任何量度,沒有部分而不可區(qū)分
(因為這能歷經(jīng)無盡時間創(chuàng)造運動,而一切有限事物均不能有無限能力;
每一量度既成為有限或為無限,這一本體既有無限能力就不能是有限量度,
但無限量度并無實際存在,因此這也不會是無限量度)。
解釋:
這也顯示了,這實體沒有任何的大小,并且沒有部分而不可分的
(因為它通過無窮的時間而引起運動,但是,所有有限的事物都不能具備無限的能力;
并且,每一個大小或是無限的或是有限的,
因此,這個實體既不能有有限的大小,也不能有無限的大小,因為根本就沒有無限的大小,
換言之,這個實體既不是有限的,也不是無限的)。
原文:
其它一切動變既皆后于空間變化,這又顯示了,這本體必當(dāng)不受動變而且不可改易。
解釋:
而其他所有的運動都在空間變化之后,這又表明了,這個實體不承受運動,且不被改變。
對于最后這部分的討論,李真這樣評論道:
我們現(xiàn)只就神為存在是既非無限的,也非有限的這一點來談。
一個事物的存在從理論上講要么是無限的,要么是有限的,沒有第三條道路。
亞里士多德現(xiàn)在肯定神的存在既不是有限的,因為有限的事物不能有無限的能力(神的力量被肯定為是無限的),
但是它又不能是無限的(亞里士多德在這里明確地說:“因為根本就沒有無限的大小”)。
這樣,神的存在既不是有限的,也不是無限的,它就只能是不存在了。
但亞里士多德就肯定神是處于這種不存在的狀態(tài)中的“存在”了。
再說,“非有限”就是“無限”,但他卻肯定它又是“非無限的”這樣就是“既是無限又是非無限”了。
這就是“A和非A”,當(dāng)然就直接違反了他自己心愛的“矛盾律”了。
同樣,如果從“非無限”出發(fā)也是一樣,“非無限”就是“有限”,他同時肯定了這兩者,也就是“既是非無限也是非有限”,同樣是“A和非A”。
這表明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思維已經(jīng)讓位為非邏輯思維,亦即“神秘的神學(xué)思維”了。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chuàng),未經(jīng)同意謝絕轉(zhuǎn)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