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西漢時期:先有媼圍城,后有武威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周朝天授元年(690 年),十月的阿史那斛瑟羅的率眾內遷。阿史那斛瑟羅為阿史那步真之子,在周朝供職的右玉鈐衛(wèi)將軍。武則天收其余眾六、七萬人入居內地,拜斛瑟羅為右衛(wèi)大將軍,改號竭忠事主可汗,分別詣涼州、北庭內屬,又寄在涼州界內的興昔州,且置有隸于涼州大都督府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唐朝景云二年(711 年)五月,隴右道,議者以山南道所部闊遠,乃分為隴東道、隴西道,即山南東道與山南西道;又自隴右道分出河西道特區(qū),于是全國共分十一道一特區(qū),即十一道(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東道、隴西道、淮南、江南、劍南、嶺南)一特區(qū)(河西道),河西道特區(qū)直轄于皇帝,河西道治所涼州。河西道不屬于隴右道,與隴無關,為獨立存在,有別于天下(十)十一道。

唐朝咸通二年(861 年)終將涼州再次納入大唐版圖,張義潮并沒有染指涼州,至此,洛陽、長安與西北終于連成一片?!端螘嫺濉し接蚨弧贰拔鳑龈?條記載,該時期唐政府遣鄆州兵 2500 人前往涼州戍守,此為唐朝直接管轄涼州。學術界一致認為應是指唐政府所派遣的鄆州兵,唐朝直接管轄涼州,設立涼州節(jié)度使。張義潮沒有染指涼州,同時唐廷對張義潮極其不信任。涼州勢力復雜,張義潮根本無力管控,這也體現(xiàn)出涼州在唐帝國仍然是舉足輕重的存在。

溫末咸通二年(861 年)張議潮向唐朝廷進表,收涼州(謊報軍情),今不知卻廢,又雜蕃渾。近傳溫末隔勒往來,累詢狀人,皆云不謬。伏以涼州是國家邊界,溫末百姓本是河西隴右陷沒子孫,國家棄擲不收,變成部落,昨方解辮,只得撫柔,溫末的統(tǒng)治主體為內附唐朝的論氏(祿東贊后裔)家族,歸義軍不過是當時割據西北眾多勢力中的一個,涼州這個西北核心,一直都不屬于歸義軍,后來徹底成了溫末政權的都城。

溫末咸通三年(0862 年),溫末始入貢,涼州溫末在唐朝占下涼州的第二年,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政治集團,并與唐王朝建立朝貢關系。同時,歸義軍是無能的,確實沒有收服涼州溫末的實力,雖然張議潮時期歸義軍一度在河西非常強勢,但也僅能將溫末、回鶻逐出自己在敦煌的轄區(qū),談不上將其納入麾下,更沒有能力給予其毀滅性的打擊,同時甘州回鶻也是實力強大,為歸義軍的克星。

溫末乾符元年(874 年) 十二月初,“回鶻屢求冊命,詔遣冊立使詣其國,會回鶻為吐谷渾、溫末所破,逃遁不知所之”??梢娂幢闶橇顨w義軍極為頭痛的甘州回鶻勢力,也在溫末和吐谷渾的打擊下,一度被逐出甘州區(qū)域,歸義軍晚期,溫末已經牢牢控制了涼州周邊區(qū)域?!顿Y治通鑒》

六谷蕃部元年(908 年), 六谷蕃部自立為獨立政治集團,它們本為河西節(jié)度后裔、吐谷渾與吐蕃論氏后裔的雜糅,派人到后梁進貢,其首領論悉加、 論心被封為左領軍衛(wèi)將軍,同正,論乞祿為右領軍衛(wèi)將軍同正,之后六谷蕃部分裂成許多部族聚落。

六谷元年(960 年),吐蕃部族在西涼府設置西涼府折逋葛支、西涼府六谷部首領潘羅支等自立政權,定都涼州。太宗至道二年(996 年秋)七月,北宋轄管西涼府,領姑臧、神鳥、番禾、昌松和嘉麟 5 縣。

1016年~1032年。涼州回紇、粟特趕走了涼州的廝鐸督家族。后建立了涼州的回紇國,即 hor 國。

西夏明道元年(1032 年),李元昊攻涼州,從此,涼州屬西夏版圖,置西經略司。仁宗景祐三年(1036 年),在涼州置西涼府,西夏陪都,神宗前期,為西夏都城,同時西夏的涼州出了一位西夏皇帝,四位西夏皇后。

元朝至元七年(1226 年),七月蒙古汗國成吉思汗攻占西涼府,1227 年,元朝滅西夏,涼州這塊西夏的寶地西都又一次易主給了蒙古帝國, 成吉思汗也在對西夏的遠征中去世,涼州分封給了成吉思汗的孫子窩闊臺次子涼州王闊端,治所涼州。

明朝洪武五年(1372 年),明朝置涼州衛(wèi)和莊浪衛(wèi)(今永登),統(tǒng)領河西地區(qū)。洪武十二年(1379 年)正月,明朝在莊浪設置陜西行都指揮使司,統(tǒng)領河西各衛(wèi)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朝順治元年(1644 年),涼州承明制,甘肅分治,改為西寧道、涼甘道,轄涼州衛(wèi)、鎮(zhèn)番衛(wèi)、永昌衛(wèi)、莊浪衛(wèi)、古浪守御千戶所、平番(永登縣全境、景泰縣部分),同時涼州管轄青海、寧夏、新疆東部、內蒙西部。其后雍正設立正一品涼州將軍,于涼州城,為上三旗中的正白旗,此為皇帝直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漢唐之際,涼州是我國西北地區(qū)的最大古城,城市規(guī)模僅次于神都洛陽。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后涼、南涼、北涼,隋末的大涼、唐末的渾末都曾在此建都,故稱為六朝古都。以后歷為郡、州、府治。它還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絲綢之路”西段的要隘,中外商人云集的都會,并一度成為我國北方的佛教中心。著名的涼州詞(曲)、西涼樂、西涼伎都曾在這里形成和發(fā)展,對保存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傳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大體概括一下武威郡的歷史沿革:武威郡,匈奴時期休屠國國都;西漢宣帝時期的涼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東漢桓帝時期的涼州州治;東漢獻帝雍州州治;曹魏時期涼州州治;北魏時期的涼州鎮(zhèn)(北魏前中期三大鎮(zhèn),涼州、長安、統(tǒng)萬城)。新朝末期的竇融政權;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后涼、南涼、北涼;隋末時期的大涼;唐末時期的渾末(慕容氏)、溫末(論氏)、六谷(折氏);粟特Hor國;西夏時期的齊國、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后歷代中央集權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設郡置府,統(tǒng)領西北地區(qū),統(tǒng)轄西域和藏地。

西漢時期,武威郡為涼州刺史府;竇融時期,河西五郡大將軍府;新朝時期,雍州刺史府;東漢時期的涼州刺史府;曹魏時期的雍涼中都督府、征西大將軍府;北魏中期的北魏三鎮(zhèn)之首的涼州鎮(zhèn),涼州鎮(zhèn)都大將、涼州大中正所在;西魏時期的涼州總管府,北周時期的涼州總管府,北周末期的涼州大總管府;唐周時期,涼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特區(qū)的河西節(jié)度府;西夏時期的西經略司所在;元朝時期的西涼王府;明朝時期,涼州衛(wèi)府;清朝時期,正一品涼州將軍府;涼州府所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黃河以西之地,就是古人常說的“河右之地”

*涼州城就是武威城,涼州即特指武威郡,武威亦稱雍州、涼州、雄州、亮州、豬野、雍涼、蓋藏、姑臧、翅城、赤烏、龍城、神鳥、西涼、金涼州、屠各、獨孤、休著各、酋涂、浮圖、休屠、大涼、西州、武定、武興、涼城、雍郡、涼郡、蓮花城(狼山城)、七級城、不夜城、蓋鳥城、陰山城、臥龍城、三騾城、鳳鳥城、展翅城、雍涼之都、天府之國、文武之都、金天奧區(qū)、雍城、俠都、涼都、雍都。《后漢書·光武帝記》注釋:“武威郡,故城在今涼州姑臧縣西北,故涼城是也”。

本文來源:歷史與經典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