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認為,脾胃共同承擔著消化、吸收和轉化食物的重任,為全身提供營養(yǎng)和能量,而脾氣一虛,五臟皆虧。
脾胃的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五臟六腑的功能。
今天,邀請到施旭光主任,給大家分享一個名方,調脾胃、補氣血,補足五臟虧虛。大家先點贊、轉發(fā)、關注!

這個千古名方就是補中益氣湯。
?升麻、柴胡輕清升散,引黃芪、人參之補力上行,升提下陷之中氣。
?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
?人參補元氣,助黃芪補益全身之氣;白術健脾燥濕,恢復脾胃運化水谷之能;炙甘草調和諸藥,兼補脾胃之氣,三藥協(xié)同增強健脾益氣之效。
?當歸養(yǎng)血和營,補氣同時防氣血失衡,避免單純補氣耗傷陰血;橘皮理氣行滯,疏導脾胃氣機,防止補益藥壅滯礙胃,保障藥效吸收。
全方通過補益脾胃、提升中氣,健運脾胃而調和氣血,增強中焦氣機,從根本上強健脾胃,補養(yǎng)后天之本。

分享一則門診案例:
42歲的姚女士,長期工作勞累,飲食不規(guī)律,近3年經(jīng)常感覺疲倦,稍微運動一下就出汗,吃點東西就腹脹,大便溏??;近2個月還感覺肛門有墜脹感,久站后加重,偶爾有便后脫肛的情況。
施旭光主任看她面色萎黃,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腹部觸診柔軟,未及包塊,辯證為脾胃氣虛,中氣下陷證。
于是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加減開方治療,并叮囑忌食生冷油膩,避免久站勞累,配合提肛鍛煉。
調理一段時間后疲憊乏力感減輕,人精神了很多,肛門墜脹感消失,大便也成形了。

補中益氣湯雖然經(jīng)典,但用錯了可能適得其反:
?舌苔黃厚、經(jīng)常上火的人用了會加重燥熱。
?孕婦或高血壓患者也需要調整配伍。
同時日常生活也要注意配合好:
1、飲食上:多吃健脾食物,避免生冷、油膩、辛辣的食物。
2、生活上:作息規(guī)律,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睡眠。
3、運動上:散步、八段錦等能促進氣血循環(huán),增強脾胃運化功能。
需特別提醒:中醫(yī)上講究辨證施治,一人一方,依據(jù)體質情況隨癥加減,建議專業(yè)中醫(yī)辨證后再開方服用,切勿私自用方。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