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自序》
《吶喊·自序》是魯迅小說集《吶喊》的序言,寫于1922年。《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收錄的主要是魯迅在1918年到1922年之間的作品。里面的名篇很多,《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頭發(fā)的故事》《風(fēng)波》《故鄉(xiāng)》都收錄在《吶喊》之中。
作為這么多名篇的序言,《吶喊·自序》所蘊含的內(nèi)容其實非常豐富,只是我們在相當(dāng)長時間內(nèi)沒有重視。

魯迅從夢入手,講述了自己的生平經(jīng)歷,家庭的變故讓魯迅深刻感受到了社會的冷漠和世態(tài)的炎涼。這也為其多疑的性格與辛辣的筆觸奠定了基礎(chǔ)。聯(lián)系到文中提到的其生平經(jīng)歷,可以大致推測出先生做過的三個夢:離家后逃異地以尋求別樣的人們,赴日本學(xué)醫(yī)救治國人身體,棄醫(yī)從文以拯救國人靈魂。
夢的破滅讓魯迅看見了世態(tài)的炎涼與民眾的麻木,從而讓他產(chǎn)生了去思考國民性的問題,所以這個《吶喊·自序》其實就是魯迅自己的精神覺醒,而這個覺醒就是在于認清現(xiàn)實,現(xiàn)實就是魯迅認為當(dāng)年的大革命是一場失敗的革命。

“一到二年二次革命失敗之后,即漸漸壞下去,壞而又壞,遂成了現(xiàn)在的情形。其實這也不是新添的壞,乃是涂飾的新漆剝落已盡,于是舊相又顯了出來。使奴才主持家政,那里會有好樣子。最初的革命是排滿,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國民改革自己的壞根性,于是就不肯了。所以此后最要緊的是改革國民性,否則,無論是專制,是什么什么,招牌雖換,貨色照舊,全不行的?!?/p>
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確了,直接就說,如果根深蒂固的東西改不了,那么,無論什么革命,無論建立什么新社會,我們始終還是逃不出專制的陰影,一切可能還是照舊,全不行。為什么當(dāng)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會失敗,根本原因就如魯迅講的,我們的命運如此,如果不改變國民性的認知,我們永遠也走不出這個歷史的宿命。

專制的歷史宿命!
幾千年來,我們的思想就沒有什么進步過,永遠在專制的思維圈子里面,只有外來思想才能不斷充斥自己的文化體系。我們普通民眾面對痛苦的精神處境,不是通過抗?fàn)巵硎蛊溆兴淖?,而往往是在忘卻中獲得生存的支撐力。但是我們也很難想象,對于一個“鐵屋”中的覺醒者,知道這鐵屋的“萬難破毀”,知道自己及同類將同這“鐵屋”一同毀滅的思想者,能在這樣絕望的狀態(tài)中重新昏然睡去。我們的思想意識的演變,盡管也不時有令人眼花繚亂的變換,但卻始終有一種穩(wěn)恒不變的底蘊在,這種底蘊就是專制的歷史宿命。

在一個長期的專制社會中,文化和思想,國民性早就形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這個無意識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有所改變,將是一種長期的行為規(guī)范。每到命運抉擇的時候,這種國民性就會出來指導(dǎo)我們的選擇。而我們恰恰就會重蹈覆轍,選擇曾經(jīng)的老路,只不過這個老路換了一個旗號,一個口號而已。新瓶子裝舊酒,酒的味道還是一樣的,只是瓶子看起來不一樣。為什么我們總是這樣的命運和宿命。
就是國民性的選擇,我們對一切都很麻木,雖然短時的革命風(fēng)云變幻時,我們熱情高漲,但是革命一旦遇到挫折,或者革命勝利后的選擇,我們就會不約而同的選擇以往的熟悉。因為只有熟悉才能放心,放心才能安穩(wěn)。任何的范式變化,只會產(chǎn)生更多的不確定性,這讓民眾根本不敢冒險。

我們安于安穩(wěn)的日子,寧做盛世下的奴隸,也不要過亂世的犬,因為亂世更慘,還不如盛世下過安安穩(wěn)穩(wěn)的日子,什么自由,什么法治,都是扯淡。日子才是最真實的,才是我們想要的,除此之外,其它的一切都與自己無關(guān)。對于無關(guān)緊要的東西就不要去招惹,因為我們不愿意惹事,也不想惹事。在強大的國家機器面前,我們?nèi)缤N蟻般的卑微和渺小,任何的出頭都會被打擊的粉身碎骨。這就是高壓和強權(quán),這就是宿命。
參考文獻:
魯迅.《吶喊·自序》
王曉瑜.魯迅對五四時期的青年覺醒者的態(tài)度——以《吶喊〈自序〉》中的“寂寞”為視角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