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邪容易侵入人體為患,造成胃口不佳、身體困重不爽、頭重如裹、關節(jié)肌肉酸重等情況,如若已經(jīng)患有各類關節(jié)疾病,也容易在該節(jié)氣誘發(fā)。
所以此時養(yǎng)生要注意健脾祛濕。

濕氣來臨時身體有什么表現(xiàn)?
濕氣分外濕和內(nèi)濕,外濕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住環(huán)境潮濕等外在的濕氣侵襲人體所致;內(nèi)濕則是由于脾胃虛弱、脾失健運、水濕停聚所致。
因此,防止?jié)駳馇忠u人體必須將外濕拒之體外,同時還需強健體魄,防止?jié)褡詢?nèi)生。
其實,濕氣所到之處,皆有不同身體表現(xiàn):
1.舌苔厚膩

正常舌苔應該是薄白的,當舌苔顆粒細膩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脫,舌面上有一層油膩狀粘液的苔質(zhì)時,為膩苔;苔質(zhì)較厚,望之不能見底,為厚苔。晨起漱口對鏡看一下舌苔或許會讓您看到身體是否有異常。
2.全身乏力

濕阻的乏力帶有“困重”的特點,比喻來說,好像被濕毛巾裹住沉重而無力的感覺。中醫(yī)還有“因于濕,首如裹”之說,意指頭部脹滿沉重,如有物裹住亦為濕阻表現(xiàn)之一。
3.納呆便溏

指的是容易胸口悶,胃口不好,稍微吃一點就覺得飽脹;濕邪還有“濁”的特點,除了大便稀薄不成形或粘膩不爽之外,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具有穢濁不清的特點。比如:小便混濁不清、婦女白帶增多、濕疹等等。

4.口苦口膩

有的朋友到了夏季就感到口中膩膩的,帶點苦味,即使美味佳肴食之也索然無味,不妨注意自己是不是有“濕”。
5.身體酸重

身體酸重,關節(jié)疼痛,甚至屈伸不利,難以轉(zhuǎn)側,尤在夏季或陰雨天出現(xiàn)。
刺激穴位 幫助祛濕
脾主運化,脾虛則水運減弱,濕氣聚集,此時順應自然的變化,調(diào)旺脾氣是為上選。再加上濕邪容易損傷我們體內(nèi)的陽氣,特別是脾胃的陽氣,因此張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說。
足三里等穴都是可以暖胃健脾的要穴,此時刺激這些穴位可以幫助順應陰陽的變化,調(diào)胃補氣,在保證脾胃正常運行的情況下適當?shù)匮a充陽氣,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huán)。
1.命門穴

艾灸命門穴,用以調(diào)節(jié)督脈和膀胱經(jīng)的經(jīng)氣,培補腎氣,使陽氣充盛;此外還可活血化瘀,疏通督脈上的氣滯點,從而加強督脈和任脈的關聯(lián),增強真氣在兩脈絡上的運行能力。
2.涌泉穴

涌泉是腎經(jīng)的第一個穴位,刺激涌泉穴輔助滋補腎之精氣,增強腑臟的機能活動。此外,艾灸涌泉穴可以治神經(jīng)衰弱、失眠、高血壓、暈眩、怕冷癥等。

3.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是胃之精氣反應至胸腹的特殊穴位,艾灸該穴位具有理氣和胃,化濕降逆,通腑降氣之功效。能夠治療腹痛,腹脹,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

4.關元穴

關元穴是任脈和足三陰經(jīng)的交會穴。其功能為一身元氣所在,為生化之源,具有通調(diào)沖任,補腎固精的功效。臨床上常通過艾灸關元穴來治療各種虛寒性疾病,如遺尿、少腹冷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等。
5.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要穴。中醫(y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賴之充養(yǎng)。因此,艾灸足三里,可輔助促進氣血運行,健脾補胃,防病強身。

2025限時福利最后召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