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是中醫(y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中的一種,最為難纏。

中醫(yī)所說的“濕重如裹”,是身體濕氣重,感覺被包裹著,像是穿著件半干的衣服一樣別扭。

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币馑际钦f,相比風、寒、暑、燥、火,治療濕氣更為困難,它的厲害之處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容易滲透

濕氣喜歡與其他邪氣共同“作案”。濕與寒在一起,稱為寒濕;與熱在一起,稱為濕熱;與風在一起,稱為風濕……容易侵犯多處臟腑而致病。

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腦血管疾病,哮喘、肺結節(jié)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肝腎疾病甚至惡性腫瘤都與濕邪有關。

2、難以祛除

中醫(yī)認為,因為濕性黏滯,容易與其他病邪相互作用,使病情更加復雜、遷延難愈,最為難纏。

現(xiàn)代人飲食偏好肥甘厚味或暴飲暴食,不愛運動,貪涼喜冷,無形中加重了體內的濕氣,若只知道祛濕而不注意改變生活方式,難以治本。

濕氣重的典型表現(xiàn)

01

身體困重與代謝異常

肢體沉重感:晨起如“頭裹濕布”,四肢乏力,活動后癥狀加劇,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濕氣重人群的肌肉組織含水量較常人高15%-20%,導致運動耐力下降。

大便黏膩:排便后馬桶需多次沖洗,便質黏滯,這與腸道菌群失衡、脂肪代謝異常相關。

舌苔特征: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苔白膩或黃膩。白膩苔提示寒濕困脾,黃膩苔則多為濕熱蘊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臟腑功能失調

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脘腹脹滿,進食油膩后癥狀加重。濕氣重人群的胃排空時間較常人延長30%。

肝膽濕熱:脅肋脹痛、口苦口臭,嚴重者出現(xiàn)黃疸。

痰濕內阻:咳嗽痰多、胸悶氣短,與氣道黏液分泌增加相關。

03

皮膚與關節(jié)表現(xiàn)

皮膚問題:濕疹、痤瘡反復發(fā)作,皮膚油膩瘙癢。

關節(jié)疼痛:膝關節(jié)酸痛、屈伸不利,與關節(jié)腔滑液增多有關。

為什么會濕氣重?

01

外濕侵襲

環(huán)境因素:長期居住潮濕環(huán)境,如南方梅雨季節(jié),人體日均濕氣攝入量增加1.2L。

生活習慣:淋雨涉水后未及時擦干,或長期穿濕衣褲,導致寒濕入侵。

02

內濕生成

飲食結構:嗜食生冷(如冰飲、刺身)、肥甘厚膩(油炸食品、甜食),導致脾胃運化失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缺乏運動:久坐不動使氣血運行不暢,水液代謝失衡。

03

體質因素

脾虛體質:先天脾胃虛弱或后天勞倦過度,導致水濕運化障礙。

肝郁氣滯:長期情緒壓抑影響肝主疏泄功能,加重濕氣滯留。

濕氣怎么排?

01

飲食調理

健脾祛濕食材:赤小豆(含皂角苷,促進尿液排出)、薏苡仁(多糖成分調節(jié)腸道菌群)、茯苓(三萜類化合物增強脾功能)

禁忌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冷飲等,減少脾胃負擔。

02

中醫(yī)特色療法

艾灸:對足三里(外膝眼下方3寸)、三陰交、關元、中脘等穴位艾灸,每周2-3次,溫陽化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穴位按摩:每日按揉陰陵泉(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處),可改善水腫;按揉承山穴(小腿后側),可刺激膀胱經(jīng)陽氣,緩解肢體沉重。

中藥方劑:

1.寒濕體質:苓桂術甘湯(茯苓12g、桂枝9g、白術6g、炙甘草6g)。

2.濕熱體質:茵陳蒿湯(茵陳30g、梔子15g、大黃6g)。

03

生活方式調整

環(huán)境管理:使用除濕機保持室內濕度40%-60%,衣物被褥定期暴曬。

運動排汗:每周3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鐘以上,促進濕氣排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息規(guī)律:避免熬夜,保證23:00前入睡,維護脾腎功能。

濕氣可以通過科學調理可顯著改善。若癥狀持續(xù)加重(如關節(jié)變形、長期腹瀉),建議及時就醫(yī),結合體質制定個性化方案。養(yǎng)生需持之以恒,從飲食、運動到環(huán)境管理多管齊下,方能筑牢健康根基。

來源:三農(nóng)頭條綜合自光明網(wǎng)、科普中國、北京市中醫(yī)管理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