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煮天下鮮的過橋米線、會施展魔法的“汽鍋雞”、滿滿自然味道的香茅草排骨、余韻悠長的苦撒、化毒味為美味的紅豆煮蕁麻、一口爆漿的石屏豆腐……在云南,哪一款美食能夠讓你瞬間心動?

三餐煙火暖,四季皆安然。央視大型美食文旅節(jié)目《三餐四季》云南篇,帶你從山野走到餐桌,感受藏在碗里的詩與遠方!
從“滇南門戶”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到“黎明之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一幅自然與文化交織的美食地圖即將開啟。節(jié)目將于今天20:00檔登陸CCTV-1央視綜合頻道,主持人撒貝寧、何巖柯攜手文藝嘉賓周筆暢、金莎,文化嘉賓陳立、王干組成尋味團。共同探尋五彩斑斕的美食文化,感受舌尖上獨特的云南魅力!
汽鍋雞:
汽鍋里有“蒸功夫”
在紅河建水,有一道美食,鍋里不加一滴水,蒸后收盡一鍋湯。這樣的巧妙成為現(xiàn)實,與一件烹飪器具息息相關——建水紫陶汽鍋。

選用養(yǎng)足18個月的跑山雞切塊,放入汽鍋之中,點火加熱后,蒸汽從汽鍋中央的空心陶柱底部向上集中噴出,一部分凝聚成湯汁,另一部分沿著氣柱外壁再次上升,反復三小時后,即可開蓋。以汽鍋蒸雞,最大程度地封存了食材的原汁原味,湯汁抵達舌尖的瞬間鮮香四溢,濃郁入味。

灶火燃起,水汽蒸騰,千年的建水紫陶,與千年的建水古城默默相守,留住了一份本真的味道,也留住了一份屬于建水的味覺記憶。
把自然吃進肚
多樣的地貌,搭配充足的水汽,讓全球超過百分之九十的香料植物都可以在云南露天生長。在這個多達400余種的“香料王國”里,最負盛名的,當屬香茅草。
讓香茅草的味道滲入排骨的秘訣,并不復雜。切塊的鮮肋排拌入辣椒面、蠔油、料酒、生雞蛋等各種佐料腌制十分鐘,隨后用煮過的香茅草捆扎排骨,下入油鍋,炸至定型。細細品嘗,香茅草的檸檬香氣與油炸后的排骨完美結合,外酥里嫩,清新解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德宏人守望著山,山也成為了德宏人的天然食堂,自然的味道被融入排骨里,滋養(yǎng)山民。而蒸騰的煙火氣,承載著代代相傳的飲食智慧,也讓這片土地,散發(fā)出勃勃生機。
哈尼豆豉煮泥鰍:
刻在哈尼人基因里的味道
哈尼族有這樣一句關于豆豉的俗語“寧可三天不吃肉,也要頓頓吃豆豉”。田間地頭的日常勞作,為哈尼豆豉提供了特殊的原材料,也讓哈尼人找到了“天然味精”。

作為哈尼豆豉煮泥鰍的底味,哈尼豆豉的制作極其講究:山泉水浸泡的黃豆放涼后鋪于芭蕉葉中,發(fā)酵后剁碎,與豆稈灰、蒿子花、花椒葉煮過的汁水混合攪拌,曬到半干即可搓成球狀,繼續(xù)晾干,味道濃郁醇厚;烤熟后的哈尼豆豉舂成粉末與姜末、蒜末、小米辣等配料共同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并依次下入芋菜與炸過的泥鰍。燉煮的過程中,多孔的芋菜則吸收了湯汁中的咸美,而干泥鰍的口感也因為哈尼豆豉的加入變得更加有層次。

土地饋贈的質(zhì)樸,雙手打磨的溫度,時光沉淀的醇香融為一體。哈尼豆豉的上頭“味”,是自然的味道,生活的味道,也是哈尼人心中家的味道。
過橋米線:
一碗能煮天下鮮
在紅河州千千萬萬超出常規(guī)認知的菜單中,有一樣美食久負盛名——過橋米線。紅河州的首府蒙自,是過橋米線的發(fā)源地。在這里,人們常用一碗高湯、一著米線,混著各式各樣的“冒子”,拉開一天的序幕。
早起趕上清晨的頭湯,這是本地人心照不宣的默契。豬筒骨、老母雞和肋排經(jīng)4小時慢燉,醇厚綿長。95℃的高湯與90℃的湯碗搭配,確保生鮮熟透。琳瑯滿目的配料由客人自行挑選,而本地秈稻制成的米線則負責牢牢鎖住湯汁,讓每一個入口的瞬間迸發(fā)出鮮香。

過橋米線這座“橋”,讓更多人認識了這道來自紅河州的風味,自此“碗大湯寬心更寬,米線長長情更長”。如今,它的味覺記憶與這片土地緊緊纏繞,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海陸空:美味跨三界
“海陸空”,味如其名:下水抓魚,此為“?!?,棕包樹上摘棕包米,此為“陸”,蜂群中取蜂蛹,此為“空”。當水下,地上,空中的味道聚于一碗,獲取食材的難度,還只是吃上這道美食的第一關。
熱鍋下油,分別加入火腿、小米辣、姜、蒜等食材爆香,并放入小魚,煎出香味。隨后,分別加入棕包米、酸筍、蜂蛹提鮮。而酸辣蘸水,則是吃海陸空的點睛之筆。烤熟的辣椒與蒜舂碎,加入荊芥與辣椒面,最后撒上一勺湯料,“海陸空”即算徹底完成。魚肉鮮嫩味美、棕包米苦中帶甜、蜂蛹滿口留香,蘸上蘸水,味蕾在酸、甜、苦、辣中迎來一波又一波的美味沖擊。

苦撒:
“苦”盡甘來,良“苦”用心
傣語里苦撒的“撒”意為“涼拌”,而“苦”,則來源于??嗄c。在德宏,用“撒”做出來的美食眾多,但苦撒在當?shù)厝诵闹械牡匚粎s始終不可撼動。
制作苦撒的精髓在于提取獨特的草木原味——取牛苦腸中未完全消化的草料入鍋,文火慢熬成粉末狀,注水復煮后,用紗布濾去雜質(zhì),萃出一碗墨綠苦水。生牛肉餡與韭菜末加入辣椒面進行抓揉,放入苦水中,隨后分別加入韭菜末、芫荽、香柳、小米辣、涮涮辣,一碗苦撒便大功告成,蘸上食材,苦辣鮮香,一口吃盡,余味纏繞。

“無撒不成席”,在氣候炎熱的德宏,苦撒既是傣族消暑的日常食物,也是宴席的桌上???。大自然為這道美食賦予了獨特的苦味,而其中的甜則需要細細品味,用心感受!
紅豆煮蕁麻:
化毒味為美味
有這樣一句話在云南廣為流傳——“微毒的焯水,有毒的煮熟,劇毒的泡酒”。常人不敢碰的蕁麻,在云南人手中,經(jīng)過特殊處理,成為了獨特的美味。
紅豆經(jīng)過提前浸泡,下入鍋中熬煮兩個小時,熬出綿密原湯后,將提前洗凈的鮮嫩蕁麻放入鍋中,待蕁麻經(jīng)過熬煮去除了毒性,便可依次加入鹽、味精、麻油等調(diào)味料,色澤誘人,味道鮮美,入口滑潤。

對于自然,云南人有獨特的感悟,既不是馴服,也并非妥協(xié),而是在敬畏與利用間尋找微妙平衡,以智慧化解風險,用雙手調(diào)和風味。這一份生存的哲學,使毒味消散,讓美味涅槃。
石屏豆腐:
帶不走的專利
在石屏古城,隨處可以看見手拿筷子、用木炭火精心烤制豆腐的街邊小攤,這就是“云南八怪”之一的“豆腐燒著賣”。這是一座有“魔法”的城市,在這里,制作豆制品的歷史已有千年,而為豆腐點漿卻發(fā)生在頃刻之間。

石屏豆腐美味的秘訣,在于神秘的地下井水,石屏特有的地下“酸水”按照比例與豆?jié){融合,凝固成型后,便可切成均勻的條塊。手藝人巧手點制,食客們也自有門道,在石屏吃豆腐,邊吃邊烤,才是最地道的享受。掰開表皮金黃的豆腐,一口下肚,外酥里嫩,豆香四溢。
尋味云南:
山野之間,萬物共生
云嶺綿延,梯田層疊,自然的每一份饋贈,在這里都顯得如此珍貴。高山流水見證了每一次春種秋收、聚散離合,腳踩這片土地之上,云南人把生活過成了與自然的對話,在餐桌的方寸之間,用食物體察四季輪轉(zhuǎn),將邊陲的熱帶風情融入每一口佳肴,用千年的煙火書寫與萬物共生的詩篇。

餌絲口味多樣、八面煎魚皮酥肉嫩、包燒白參燜肉層次豐富……云南還藏著多少你所不知的美食?
4月27日20:00檔,鎖定CCTV-1央視綜合頻道,和《三餐四季》一起走進云南,感受自然與人文的完美融合。央視頻App同步直播,敬請關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