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例行體檢的報告單上,52歲的張先生看到自己糞便潛血呈陽性,心里咯噔一下。平時他偶爾便秘、腹脹,也曾在大便后見過一點血,卻總以為是痔瘡發(fā)作,隨便用點藥膏就完事。直到腸鏡下發(fā)現幾個直徑近1厘米的息肉被切除,病理報告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醫(yī)生坦言,若再拖一年,很可能演變成癌癥。張先生的經歷并非個例,臨床統計顯示,約80%的結直腸癌正是由腸息肉惡變而來,如果不警惕,埋在腸道深處的“隱患”就很可能鑄成大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息肉變癌:不容忽視的真相

腸息肉是腸道黏膜上的異常贅生,多數為良性,但隨著時間推移,可逐漸出現細胞異型,最終演變成癌細胞。研究表明,近八成結直腸癌患者曾有息肉病史。若可早期察覺并切除息肉,能大幅降低其癌變的可能性。因此,了解腸息肉的早期信號,是守護腸道健康的第一步。

二、腸息肉的3種“隱形”表現

隱性便血反復出現

息肉的表面布滿了豐富的血管組織,極為敏感,哪怕只是受到輕微的摩擦刺激,都極有可能出現滲血的情況。雖不一定每次都有鮮紅血跡,但各種顏色的“血絲”、褐色黏液或化驗報告中的“糜爛性潛血”都在暗示異常。長期潛血會使身體鐵元素流失,引發(fā)缺鐵性貧血,患者常感乏力、頭暈且面色蒼白,但這些癥狀往往易遭忽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排便習慣莫名改變

從規(guī)律到間歇性便秘或腹瀉交替;理想的香蕉狀大便被拉長、變細,甚至出現鉛筆樣細長便,這都可能是息肉在“堵道”作怪。不少人把身體變化歸咎于飲食失當或工作壓力大,卻未察覺,像這樣持續(xù)數周的身體改變,實則應高度警惕。

持續(xù)性腹部不適或黏液分泌

小小息肉摩擦腸壁,會引發(fā)輕微脹痛、隱痛或持續(xù)的腹部悶脹感;有時還有無法解釋的黏液分泌,伴隨大便時“滑膩感”。這些癥狀雖不劇烈,卻往往出現在壓力大、熬夜或不規(guī)律飲食的背景下,被草草歸為消化不良或胃腸功能紊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為什么很多人都在忽視

日常生活中,便血、便秘、腹脹似乎都是“常見小毛病”:痔瘡、腸易激綜合征、自身工作忙而已。倘若癥狀一消失,就又投入下一輪加班、夜宵與煙酒。再加上常規(guī)體檢不做腸鏡,只查血便或簡單腹部B超,息肉便有機可乘,悄悄生長。

四、如何科學防范與干預

定期篩查:

45歲以上成年人,每3—5年做一次腸鏡;有家族史、炎癥性腸病、息肉病史者,應提前至40歲或更早、甚至每1—2年復查。

糞便潛血、腸道CT等可作為輔助手段,但無法替代“金標準”腸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及時切除:

發(fā)現息肉后,應在醫(yī)生指導下行內鏡下切除并送病理;術后根據息肉類型、大小等,制定復查頻率。

改善生活方式:

平時多吃全谷物、蔬果這些高纖維“腸道活力劑”,給腸道加足馬力,讓它歡快蠕動,時刻活力滿滿超健康!

快把紅肉、加工肉和高脂食物管住啦!它們可是致癌物“小惡魔”的幫兇,控制攝入,就能減少致癌物生成喲。

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別偷懶,煙酒快戒掉,別老坐著,身體才能活力滿滿超健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腸道深處的息肉往往沒有劇烈的警報聲,卻可能在不經意間演變成危及生命的癌癥。與其等到癥狀明顯再追悔莫及,不如從當下做起:關注排便變化,及時篩查腸鏡,調整飲食與作息。把握息肉這一癌前——早期干預的“黃金窗口”,才能在生活品質和健康之間,找到最安心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