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納米藥物在抗腫瘤治療中展現(xiàn)出廣泛前景,然而臨床數(shù)據(jù)顯示,最終抵達腫瘤基質及腫瘤細胞的藥物比例仍不足1%。腫瘤血管結構異常復雜,長期被認為是限制藥物遞送效率的關鍵因素。傳統(tǒng)“增強滲透與滯留”(EPR)效應理論雖提出,納米藥物可通過滲漏的血管進入腫瘤組織,但無法解釋其跨血管遞送效率普遍偏低的現(xiàn)象。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在線發(fā)表題為
Enhanced nanoparticle delivery across vascular basement membranes of tumours using nitric oxid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聚焦于限制納米藥物遞送效率的關鍵障礙—腫瘤血管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 BM)屏障,提出利用一氧化氮(NO)精準空間催化降解的策略,通過特異性調控腫瘤相關內皮細胞,實現(xiàn)對基底膜屏障的高效突破,從而顯著提升納米藥物在腫瘤組織內的遞送效率。

在前期研究中(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4, 19, 95–105),該團隊發(fā)現(xiàn)腫瘤血管外側包被一層致密的基底膜,形成物理性機械屏障,阻礙了納米藥物的有效外滲,使得納米藥物會在腫瘤血管外形成“血池”樣的結構。通過多種成像手段解析了由基底膜所構成的血池的空間位置、結構、形因,并證實打開基底膜屏障可減少血池形成并提升藥物滲透。因此,如何高效突破基底膜是實現(xiàn)的納米藥物高效遞送的關鍵,但該過程面臨三大挑戰(zhàn):其一,基底膜位于內皮外側,難以直接作用,需實現(xiàn)藥物的定向跨內皮傳輸;其二,基底膜呈高度交聯(lián)的網(wǎng)狀結構,機械強度高,對常規(guī)治療手段具有抵抗性;其三,非特異性降解可能破壞血管穩(wěn)定性并誘發(fā)腫瘤轉移風險,因此亟需發(fā)展一種精準、安全、可調控的干預策略。
在血管新生過程中,基底膜的降解與重塑是驅動內皮細胞遷移與新生血管形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而一氧化氮(NO)正是調控該過程的重要信號分子。受此生理過程啟發(fā),本研究提出一種“時空可控”的酶促基底膜重塑策略,通過釋放NO,精準控制金屬基質蛋白酶(MMP)活性,在維持血管結構完整性的同時,實現(xiàn)基底膜屏障的高效突破。該策略將原本阻礙遞送的“血池”轉化為納米顆粒外滲的“前哨陣地”,實現(xiàn)“主動遞送”(圖1)。該策略包括兩步關鍵過程:第一,NO誘導血管內皮細胞間連接破壞,暴露其外側基底膜,以促進納米顆粒準確定位基底膜并聚集形成“血池”;第二,NO進一步激活血池周邊內皮細胞內的MMP,短暫且可逆地精準降解基底膜,促進納米顆粒實現(xiàn)“動態(tài)噴發(fā)式”血管外滲,增強其在腫瘤組織內的滲透。為實現(xiàn)NO腫瘤內精準可控釋放,研究人員構建了近紅外激光觸發(fā)的NO納米發(fā)生器(NanoNO),實現(xiàn)NO的時空可控釋放。NanoNO與臨床納米藥物聯(lián)合應用后,在動物模型中顯著提高了多種納米藥物在腫瘤中的富集與治療效果。尤其重要的是,該策略通過激活內源性MMP,避免了外源性酶引發(fā)的不可控降解與轉移風險,增強了基底膜調控的安全性與可控性。

圖1、NO誘導基底膜屏障的空間催化降解,以增強納米顆粒進入腫瘤。
透射與掃描電鏡觀察發(fā)現(xiàn),在小鼠4T1乳腺癌模型中,腫瘤血管基底膜呈多層致密、纖維狀片層結構(圖2)。進一步對小鼠、兔及人類腫瘤樣本的系統(tǒng)性分析顯示,基底膜覆蓋率普遍超過95%,進一步驗證基底膜是限制納米顆粒進入腫瘤基質的關鍵屏障。為動態(tài)追蹤納米顆粒的跨血管過程,研究團隊建立了小鼠耳部4T1腫瘤活體成像模型,并使用熒光標記的PEG-b-PLGA膠束作為模式納米顆粒。在靜脈注射納米顆粒1分鐘后,通過瘤內注射NO供體,在腫瘤血管上觀察到納米顆?!把亍毙纬桑S后出現(xiàn)“動態(tài)噴發(fā)式”外滲,即大量納米顆粒進入腫瘤基質,且滲透范圍與深度明顯提升。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噴發(fā)過程是動態(tài)的,單個血池區(qū)域可在30分鐘內發(fā)生多次噴發(fā),且噴發(fā)頻率與NO劑量呈正相關。該現(xiàn)象亦在胰腺癌、結腸癌等多種腫瘤模型中得到驗證。NO可誘導多種類型的納米顆粒(如脂質體、脂納米顆粒LNP及陽離子聚合物)發(fā)生動態(tài)噴發(fā)式的外滲現(xiàn)象,而對微米顆粒及粒徑較小的葡聚糖作用較弱,表明其與顆粒尺寸密切相關。

圖2、NO誘導納米顆粒在血管處發(fā)生“動態(tài)噴發(fā)式”外滲現(xiàn)象,促進腫瘤基質遞送。
接下來,研究人員探究了NO突破基底膜屏障的機制(圖3)。掃描電鏡顯示,NO誘導腫瘤血管內皮細胞間形成大量內皮間隙(平均尺寸約195 nm)。體外HUVEC模型表明,NO顯著增大細胞間隙面積,減少細胞粘附連接。機制研究表明,NO通過誘導VE-cadherin酪氨酸658位點磷酸化,加速VE-cadherin降解,同時引發(fā)肌動蛋白骨架重構,從而增強內皮細胞間隙開放。在體內實驗中,NO同樣促使VE-cadherin表達下降及磷酸化水平上升,進而打開內皮屏障,暴露出原本被隱匿的基底膜結構。

圖3、NO促進內皮間隙的打開,暴露隱藏在其外側的基底膜結構。
使用Tie2-cre:Ai9轉基因小鼠進行活體顯微成像,發(fā)現(xiàn)納米顆??赏ㄟ^NO誘導形成的內皮間隙進入內皮下空間,并在基底膜與內皮之間形成高熒光信號聚集的“血池”。延時成像顯示,血池在10分鐘內形成并達到峰值,其密度高達每平方毫米血管面積2000個,呈明顯NO劑量依賴性。這一現(xiàn)象在多種腫瘤模型均觀察到,表明NO可誘導內皮細胞間隙打開,促進納米顆粒精準空間定位于基底膜區(qū)域。
在明確NO作用下納米顆粒定位在基底膜后,研究進一步闡明其促進納米顆??缭交啄さ姆肿訖C制?;铙w成像結果顯示,NO可誘導基底膜產生直徑約1–5?μm的動態(tài)“孔洞”結構。免疫組化、明膠酶譜分析及免疫熒光染色結果表明,NO可激活內皮細胞內的MMP,從而介導基底膜的降解過程。進一步觀察發(fā)現(xiàn),活化的MMP的空間分布與納米顆粒的噴發(fā)式外滲現(xiàn)象高度時空共定位。結合分子機制研究與MMP抑制劑干預實驗證實,NO通過激活內源性MMP,誘導基底膜發(fā)生瞬時可逆性降解,促使納米顆粒從血管腔向腫瘤間質呈噴發(fā)式釋放,從而為高效腫瘤遞送提供了新的策略。
盡管NO具備良好的基底膜屏障調控能力,其在腫瘤靶向應用中仍面臨釋放速率控制、系統(tǒng)副作用及組織特異性遞送等挑戰(zhàn)。作為概念驗證,研究團隊開發(fā)了NanoNO系統(tǒng),通過近紅外光觸發(fā)按需釋放NO,以提升遞送效率并增強靶向性。NanoNO以上轉換納米粒子(UCNP)為核心,外層修飾聚乙二醇并錨定N-亞硝胺類NO供體(NOD)。在980 nm激光照射下,UCNP發(fā)射的UV-Vis光激活NOD,實現(xiàn)NO的精準釋放。
活體成像顯示,NanoNO在4T1腫瘤血管中誘導大量“血池”形成并隨著時間發(fā)生動態(tài)噴發(fā),促進納米顆粒向腫瘤深層滲透。該效應歸因于近紅外光的組織穿透力及NO釋放的局部調控能力。進一步研究顯示,MMP在此過程中發(fā)揮關鍵作用:NanoNO與MMP抑制劑聯(lián)用后,雖仍可形成血池,卻明顯抑制納米顆粒外滲。值得注意的是,NanoNO誘導的血管通透性增強具有良好可逆性,近紅外照射后血管屏障在24小時內逐步恢復,避免了永久性結構破壞,從而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時,提供一個短暫但有效的“遞送窗口”。
體內治療實驗結果顯示,NanoNO聯(lián)合近紅外照射可顯著提升多種納米顆粒(包括聚合物納米顆粒、脂質體、金納米顆粒)在原位及異位4T1腫瘤中的富集效率。該策略同樣顯著增強了臨床納米藥物的遞送效果,例如脂質體阿霉素(Lipo DOX)與mRNA-LNP的遞送效率分別提升約3-4倍。其中,聯(lián)合NanoNO的Lipo DOX治療幾乎完全抑制腫瘤生長,抑瘤率達96%;聯(lián)合PTEN mRNA也可實現(xiàn)約80%的抑瘤效果。在兔VX2腫瘤模型中,NanoNO聯(lián)合DOX聚合物膠束治療的抑瘤率達94%,進一步驗證了該策略在不同動物物種與納米平臺間的廣泛適用性。毒理學評估顯示,NanoNO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短期與長期使用均未觀察到明顯毒副作用或促腫瘤轉移風險。
本研究在納米藥物領域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首先,本工作強調了非內皮性屏障,尤其是基底膜在藥物遞送過程中的關鍵屏障作用。通過利用NO這一臨床可及的干預手段實現(xiàn)對基底膜結構的可控調節(jié),顯著增強了多種已獲批納米藥物的治療效果,為納米藥物的臨床轉化提供了新契機。其次,研究系統(tǒng)揭示了NO與腫瘤血管間的相互作用機制,發(fā)現(xiàn)NO可誘導納米顆粒在血管內形成動態(tài)噴發(fā)式跨血管轉運行為,從而實現(xiàn)高效腫瘤遞送。該策略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有望拓展應用于蛋白質藥物、抗體療法、疫苗及工程化細胞治療等多種治療體系。本研究構建的遞送優(yōu)化體系不僅適用于腫瘤治療,也為多種存在基底膜屏障的疾病實現(xiàn)精準遞送提供了具有廣泛適用性的通用平臺。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5-01385-w
制版人: 十一
學術合作組織
(*排名不分先后)

戰(zhàn)略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排名不分先后)
轉載須知
【非原創(chuàng)文章】本文著作權歸文章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fā)分享,未經(jīng)作者的允許禁止轉載,作者擁有所有法定權利,違者必究。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會議資訊
近期直播推薦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