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者,北園之茶也。泠然而清、鏘然而聲,涓然而流者,南澗之水也。塊然而立,晬然而溫,鏗然而鳴者,東山之石也。癯然而酸,兀然而傲,擴然而狂者,渠也。以東山之石,擊灼然之火。以南澗之水,烹北園之茶,自非吃茶漢,則當握拳布袖,莫敢伸也!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豈白丁可共語哉予法舉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謂與天語以擴心志之大,符水以副內(nèi)練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將有裨于修養(yǎng)之道矣,豈惟清哉涵虛子臞仙書。
北園的茶樹,挺拔秀麗,繁茂蔥郁,如森然排列的君子;南澗的流水,清冽澄澈,水聲清脆,涓涓流淌不息;東山的石頭,堅實沉穩(wěn),溫潤如玉,敲擊時鏗鏘有聲;那渠邊之人,清瘦帶酸澀之氣,孤傲而立,胸懷狂放不羈。
用東山的石頭,擊打燃起熾熱的火焰;取南澗的清水,烹煮北園的好茶。若非深諳茶道之人,見此情景只能攥拳縮袖,不敢貿(mào)然參與!這原是隱逸山林的高士生活,是超脫世俗、孤傲玩世的風雅之事,豈能與庸俗之輩共論?
我(朱權(quán))效法古人,舉目望青天,汲清泉烹活火,自謂此中可與天地對話以開闊心志,借水火調(diào)和以契合內(nèi)修之功。如此飲茶,不僅是為清心,更是將心神寄托于茶灶之間,于修養(yǎng)之道大有裨益。此中真意,豈止是“清凈”二字可盡言?
——涵虛子臞仙(朱權(quán)別號)撰

茶之為物,可以助詩興而云山頓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談而萬象驚寒,茶之功大矣!其名有五:曰茶、曰槚、曰蔎、曰茗、曰荈。一云早取為茶,晚取為茗。食之能利大腸,去積熱,化痰下氣,醒睡,解酒,消食,除煩去膩,助興爽神。得春陽之首,占萬木之魁。始于晉,興于宋。惟陸羽得品茶之妙,著《茶經(jīng)》三篇。蔡襄著《茶錄》二篇。蓋羽多尚奇古,制之為末。以膏為餅,至仁宗時,而立龍團、鳳團、月團之名,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然無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茶葉,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為云海餐霞服日之士,共樂斯事也。雖然會茶而立器具,不過延客款話而已。棲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時俗。或會于泉石之間,工處于松竹之下,或?qū)︷┰虑屣L,或坐明窗靜牖,乃與客清談款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命一童子設(shè)香案攜茶爐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飄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為末,置于磨令細,以羅羅之,候?qū)⑷缧费?,量客眾寡,投?shù)紀匕于巨甌,置之竹架,童子捧獻于前。主起,舉甌奉客曰:“為君以瀉清臆?!笨推鸾?,舉甌曰:“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復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禮陳再三,遂出琴棋。故山谷曰:“金谷看花莫謾煎”是也。盧仝吃七碗、老蘇不禁三碗,予以一甌,足可通仙靈矣。使二老有知,亦為之大笑。其他聞之,莫不謂之迂闊。
茶這一物,能激發(fā)詩興,讓浮云山河為之動容;能驅(qū)散睡意,使人忘懷天地之形骸;更能助長清談雅論,令萬象在寒意中驚現(xiàn)——茶的功用何其廣大! 茶的名稱有五類:茶、槚、蔎、茗、荈。另有說法稱,清晨采摘的稱“茶”,傍晚采摘的稱“茗” 。飲茶可通利腸道、清除積熱、化痰理氣、提神醒腦,還能解酒、消食、去煩膩、助雅興、爽精神 。它得春陽之精華,居萬木之魁首,興起于晉代,至宋代蔚然成風 。
唯有陸羽深諳品茶之妙,著《茶經(jīng)》三卷;蔡襄作《茶錄》兩篇,傳承茶道 。陸羽崇尚古法,將茶制成末狀,再壓成膏餅。到宋仁宗時,茶餅更發(fā)展出“龍團”“鳳團”“月團”等名目,摻雜香料、飾以金彩,雖華美卻失了茶的本味 。然而,天地萬物各循其性,茶的本真莫過于以葉烹煮,順其自然之性 。
我(朱權(quán))因而革新烹茶之法與茶具形制,自成一家,專為那些餐霞飲露的隱逸之士共樂此道 。雖設(shè)茶具待客,卻不流于世俗應(yīng)酬,而是超然物外,與世無爭?;蛟谌芍耖g,或?qū)γ髟虑屣L、明窗凈幾,與知己清談玄理、參悟造化,借茶滌凈心神、超脫塵世 。
命一童子設(shè)香案、置茶爐,另一童子取茶具,以瓢汲清泉入瓶烹煮。將茶碾為細末,過羅篩后,待水沸如蟹眼,按賓客人數(shù)取茶粉投入巨甌,置于竹架之上,由童子奉茶獻客。主人起身舉甌敬客:“以此清茶暢抒胸臆。”賓客接甌回應(yīng):“唯此可破孤寂煩悶?!憋嫯叄邮债T退下。久談情深,禮數(shù)盡至后,便撫琴對弈。正如黃庭堅詩云:“金谷看花莫謾煎” 。
盧仝曾飲七碗茶羽化登仙,蘇軾卻三碗即止;我飲一甌便覺通靈達道。若二老泉下有知,必會拊掌大笑,而旁人聞之,恐笑我迂闊不羈 。
【品茶第一】
于谷雨前,采一槍一旗者制之為末,無得膏為餅。雜以諸香,失其自然之性,奪其真味。大抵味清甘而香,久面回味,能爽神者為上。獨山東蒙山石蘚茶,味入仙品,不入凡卉。雖世固不可無茶,然茶性涼,不疾者不宜多飲。
茶葉須在谷雨節(jié)氣前,采摘“一槍一旗”(一芽一嫩葉)的初生茶芽,直接碾磨為茶末,而非效仿宋代將茶蒸壓成膏餅。若摻雜香料,不僅破壞茶葉天然本性,更會掩蓋其本真滋味。上等好茶的標準是:入口清冽甘甜,香氣幽長,飲后回甘持久,能提神醒腦。唯獨山東蒙山的石蘚茶,滋味超凡脫俗,堪稱仙品,絕非尋?;ú菘涉敲馈?/p>
茶雖為世人不可或缺之物,但其性寒涼,無病痛者不宜過量飲用。
【收茶第二】
茶宜蒻葉而收。喜溫燥而忌濕冷。入于焙中。焙用木為之,上隔盛茶,下隔置火,仍用蒻葉蓋其上,以收火器。兩三日一次,常如人體溫溫,則御濕潤以養(yǎng)茶。若火多則茶焦。不入焙者。宜以蒻籠密封之,盛置高處?;蚪?jīng)年香、味皆陳,宜以沸湯漬之,而香味愈佳。凡收天香茶,于桂花盛開時,天色晴明,日午取收,不奪茶味。然收有法,非法則不宜。
茶葉須以蒻葉(一種柔韌的植物葉)包裹儲存,環(huán)境需溫暖干燥,切忌潮濕陰冷。若需焙火養(yǎng)護,可用木制雙層焙籠:上層鋪茶,下層置炭火,再以蒻葉覆蓋頂部,既聚火氣又防焦灼。每隔兩三日微火慢焙,溫度如人體般溫和,以此驅(qū)散濕氣、滋養(yǎng)茶質(zhì)?;鸷蜻^猛則茶易焦枯。
未焙火的茶葉,應(yīng)以蒻葉編織的茶籠密封,懸于高處存放。若陳年茶香淡褪,可用沸水浸潤激發(fā),反得醇厚回甘。至于“天香茶”的采收,須待秋日桂花盛放、晴空朗照的正午時分采制,以不奪茶之本味。然此類精妙之法,非循自然之道者不可為。
【點茶第三】
凡欲點茶、先須供烤盞。盞冷則茶沉,茶少則云腳散,湯多則粥面聚。以一匕投盞內(nèi),先注湯少許調(diào)勻,旋添入,環(huán)回擊拂,湯上盞可七分則止。著盞無水痕為妙。今人以果品為換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蓪⑤砝贁?shù)枚投于甌內(nèi)罨之。少傾,其花自開。甌未至唇,香氣盈鼻矣。
【熏香茶法第四】
百花有香者皆可。當花盛開時,以紙糊竹籠兩隔,上層置茶,下層置花,宜密封固,經(jīng)宿開換舊花。如此數(shù)日,其茶自有香氣可愛。有不用花,用龍腦熏者亦可。
凡要點茶,必先預(yù)熱茶盞。若盞未烤熱,茶末容易下沉;茶末太少則茶沫分散如云腳,注水過多則茶湯黏稠如粥面。取一茶匙茶末投入盞中,先注入少量沸水調(diào)勻成膏狀,再分次加水,環(huán)繞茶盞快速攪動擊拂,至茶湯注滿七分即止。茶沫需緊貼盞壁不留水痕方為妙絕。時人常以果品佐茶,但以梅花、桂花、茉莉花為最佳——只需將含苞花蕾數(shù)枚投入茶甌中悶蓋片刻,花蕾自會綻放,未及舉盞,香氣已盈滿鼻息。
凡有香氣的花皆可熏茶。待花開最盛時,用紙糊雙層竹籠,上層鋪茶,下層置花,密封緊實。隔夜后更換新花,如此反復數(shù)日,茶葉自然染上清雅花香。若不用鮮花,亦可用龍腦香熏制茶品 。
【茶爐第五】
與練丹神鼎同制。通高七寸,徑四寸,腳高三寸,風穴高一寸。上用鐵隔。腹深三寸五分,瀉銅為之,近世罕得。予以瀉銀坩鍋瓷為之,尤妙。襻高一尺七寸半。把手用藤扎,兩傍用鉤,掛以茶帚、茶筅、炊筒、水濾于上。
此茶爐的形制與道家煉丹所用的神鼎相同。整體高度七寸,直徑四寸,爐腳高三寸,通風口高一寸。爐頂以鐵板分隔爐膛,爐腹深三寸五分,原以銅汁澆鑄制成,但此類古法銅爐如今已難覓蹤跡。我(朱權(quán))改用銀汁澆鑄的瓷質(zhì)坩堝制作茶爐,效果更佳。爐身兩側(cè)的提襻高一尺七寸半,把手用藤條纏繞加固,兩旁配有鐵鉤,可懸掛茶帚、茶筅、炊筒、水濾等茶具 。
【茶灶第六】
古無此制,予于林下置之。燒成的瓦器如灶樣,下層高尺五為灶臺,上層高九寸,長尺五,寬一尺,傍刊以詩詞詠茶之語。前開二火門,灶面開二穴以置瓶。頑石置前,便炊者之坐。予得一翁,年八十猶童,疾憨奇古,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許人也。衣以鶴氅,系以麻絳,履以草履,背駝而頸蜷,有雙髻于頂。其形類一“菊”字,遂以菊翁名之。每令炊灶以供茶,其清致倍宜。
此茶灶乃是我(朱權(quán))獨創(chuàng),古時并無此類形制。我在山林隱居時燒制瓦器仿灶臺樣式,下層高一尺五寸為灶基,上層高九寸,長一尺五寸、寬一尺,側(cè)面鐫刻詠茶詩詞。灶體前部開設(shè)兩個火門,灶面開鑿兩孔用于放置茶瓶。灶前擺放一塊天然巨石,供燒茶人安坐。我曾偶遇一位年逾八十卻神采如孩童的老者,他性情憨直、舉止奇古,不知姓名來歷,身披鶴羽大氅 ,腰系麻繩 ,腳穿草鞋,駝背蜷頸,頭頂雙髻,身形恰似“菊”字輪廓,故稱其為“菊翁”。每令其燒火煮茶,茶湯清雅意境更添數(shù)倍 。
【茶磨第七】
磨以青礞石為之。取其化痰去故也。其他石則無益于茶。
茶磨需選用青礞石(一種可入藥的變質(zhì)巖)制作,因青礞石具有化解痰濕、清除體內(nèi)陳積的功效,尤其適合處理茶末以保留茶性。其他石材則無法達到這種效果,反而可能影響茶的本味 。
【茶碾第八】
茶碾,古以金、銀、銅、鐵為之,皆能生鉎。今以青礞石最佳。
古代的茶碾多用金、銀、銅、鐵等金屬打造,但這些材質(zhì)容易氧化生銹(鉎即金屬銹蝕的俗稱),影響茶味且不利健康 。如今則以青礞石(一種可入藥的變質(zhì)巖)為最佳材質(zhì),因其質(zhì)地堅硬耐磨,且含天然礦物成分,既能避免金屬異味,又能通過研磨茶末時散發(fā)的微量礦物元素調(diào)和茶性,甚至具有化痰平肝的養(yǎng)生功效 。
【茶羅第九】
茶羅,徑五寸,以紗為之。細則茶浮,粗則水浮。
茶羅是一種直徑五寸(約16.5厘米)的篩茶工具,主體以細紗制成。若紗網(wǎng)的孔眼過密,篩出的茶末過于細膩,沖泡時會浮于水面不易溶解;若孔眼過粗,茶末顆粒較大,反而沉入水底,導致茶湯分層、口感不均 。
【茶架第十】
茶架,今人多用木,雕鏤藻飾,尚于華麗。予制以斑竹、紫竹,最清。
現(xiàn)在的茶架多用木材制作,雕刻繁復紋飾,崇尚華麗風格。而我(朱權(quán))選用斑竹和紫竹為原料制作茶架,這種材質(zhì)最能體現(xiàn)清雅之氣 。
【茶匙第十一】
茶匙要用擊拂有力,古人以黃金為上,今人以銀、銅為之。竹者輕,予嘗以椰殼為之,最佳。后得一瞽者,無雙目,善能以竹為匙,凡數(shù)百枚,其大小則一,可以為奇。特取其異于凡匙,雖黃金亦不為貴也。
茶匙需要具備擊打茶湯的力度,古人認為黃金材質(zhì)最為上乘,如今人們多用銀或銅制作。竹制的茶匙重量過輕,我曾嘗試用椰殼制作,發(fā)現(xiàn)效果最佳。后來遇到一位雙目失明的匠人,他雖無視力,卻能用竹子精制數(shù)百枚茶匙,每枚大小規(guī)格完全一致,堪稱奇技。這種竹匙因工藝獨特、形態(tài)統(tǒng)一而備受推崇,即便與黃金茶匙相比,其價值也毫不遜色 。
【茶筅第十二】
茶筅,截竹為之,廣、贛制作最佳。長五寸許,匙茶入甌,注湯筅之,候浪花浮成云頭、雨腳乃止。
茶筅是用竹子制成的點茶工具,以廣東、江西兩地制作的品質(zhì)最佳。茶筅長約五寸(約16.5厘米),使用時先將茶末舀入茶盞,注入沸水后用茶筅快速擊拂,直到茶湯表面泛起如云朵般綿密的泡沫(“云頭”)和雨滴般細密的紋理(“雨腳”)才算完成。
【茶甌第十三】
茶甌,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取其松紋兔毫為奇。今淦窯所出者與建盞同,但注茶,色不清亮,莫若饒瓷為上,注茶則清白可愛。
古人飲茶時多選用建安(今福建建甌)出產(chǎn)的茶盞,尤其偏愛帶有松樹紋理和兔毫斑紋的建盞,認為這種紋路獨特奇妙。而如今淦窯(可能指江西吉安一帶窯口)燒制的茶盞雖然形制與建盞類似,但用來泡茶時,茶湯顏色顯得渾濁不夠透亮,反而不如饒州(今江西景德鎮(zhèn))的白瓷茶具更佳——用饒瓷茶盞注茶時,茶湯清澈潔白,色澤鮮亮可愛。
【茶瓶第十四】
瓶要小者易候湯,又點茶湯有準。古人多用鐵,謂之罌。罌,宋人惡其生鉎,以黃金為上,以銀次之。今予以瓷石為之。通高五寸,腹高三寸,項長二寸,嘴長七寸。凡候湯不可太過,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
茶瓶應(yīng)選擇小型的,這樣更容易掌握煎水的火候,且在點茶注水時分量更精準 。古人多用鐵制茶瓶,稱為“罌”。但宋代人因鐵器易生銹 ,轉(zhuǎn)而推崇黃金材質(zhì)的茶瓶為最佳,銀制次之 。而我選用瓷石制作茶瓶,通高五寸(約16.5厘米),瓶腹高三寸(約10厘米),瓶頸長二寸(約6.6厘米),壺嘴長七寸(約23厘米) 。
【煎湯法第十五】
用炭之有焰者謂之活火。當使湯無妄沸。初如魚眼散布,中如泉涌連珠,終則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
使用燃燒時帶火焰的炭火稱為“活火”。煎水需避免無謂的沸騰,應(yīng)精準控制火候:
初沸:水剛熱時,水面浮起如魚眼般的小氣泡,并伴有輕微聲響;
二沸:水溫升高后,氣泡沿水緣如泉涌連珠般密集出現(xiàn);
三沸:最終水面翻滾如波濤,水汽完全蒸發(fā)。
這三沸之法,唯有活火才能實現(xiàn) 。
【品水第十六】
臞仙日: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第一,鐘山八功德第二,洪崖丹潭水第三,竹根泉水第四?;蛟疲荷剿?,江水次,井水下。伯芻以揚子江心水第一,惠山石泉第二,虎丘石泉第三,丹陽井第四,大明井第五,松江第六,淮江第七。又日:廬山康王洞簾水第一,常州無錫惠山石泉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硤州扇子硤下石窟泄水第四,蘇州虎丘山下水第五,廬山石橋潭水第六,揚子江中泠水第七,洪州西山瀑布第八,唐州桐柏山淮水源第九,廬山頂天地之水第十,潤州丹陽井第十一,揚州大明井第十二,漢江金州上流中泠水第十三,歸州玉虛洞香溪第十四,商州武關(guān)西谷水第十五,蘇州吳松江第十六,天臺西南峰瀑布第十七,郴州圓泉第十作,嚴州桐廬江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臞仙(朱權(quán))評價各地水質(zhì)優(yōu)劣如下 :
青城山老人村的杞泉水位列第一,
鐘山八功德水居第二,
洪崖丹潭水排第三,
竹根泉水第四。
有人提到古人公認的水質(zhì)標準:山泉水最佳,江水次之,井水最末。
另一位品水名家伯芻(張又新)的排名則略有不同 :
揚子江心水(長江中心水)為第一,
無錫惠山石泉第二,
蘇州虎丘石泉第三,
丹陽井水第四,
大明井水第五,
松江水第六,
淮江水第七。
此外,綜合歷代評價,還有其他排名:
廬山康王洞簾水第一,
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
硤州扇子硤石窟泄水第四,
廬山石橋潭水第六,
洪州西山瀑布第八,
潤州(今鎮(zhèn)江一帶)的丹陽井水質(zhì)排第十一名,
揚州的大明井排第十二名,
漢江金州(今陜西安康一帶)上游的中泠水排第十三名,
歸州(今湖北秭歸一帶)玉虛洞的香溪之水排第十四名,
商州(今陜西商洛一帶)武關(guān)西邊山谷中的水排第十五名,
蘇州的吳淞江之水排第十六名,
天臺山西南峰的瀑布水排第十七名,
郴州的圓泉水排第十八名,
嚴州(今浙江建德一帶)桐廬江嚴陵灘的水排第十九名。
雪水則被列為第二十。
朱權(quán)的《茶譜》約2000字,分為序言與正文兩部分,正文包括品茶、收茶、點茶、熏香茶法、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煎湯法、品水共十六則。明代茶文化轉(zhuǎn)折點:作為明代首部茶書,《茶譜》順應(yīng)朱元璋“罷造龍團”政策,對宋代點茶做系統(tǒng)的革新,并為瀹泡法打開局面。觀其結(jié)構(gòu),還未脫開宋代點茶這個體系。朱權(quán)將飲茶提升至哲學境界,提出“六清”理念(清泉、清茶、清器、清侶、清境、清心),融合道家“天人合一”思想,開創(chuàng)文人茶“清逸簡雅”的風格 。其茶事場景描寫(松竹下、明月清風間)成為明清文人飲茶的經(jīng)典范式 。
熱門跟貼